宁波别名及其历史渊源
据《编年史》记载:“夏有紫堇国,以赤紫堇山命名,后加城为殷。
“红紫金山有两个地方,一个在今天鄞县的天童、宝冲一带,一个在奉化。
这就是“阴”这个名字最初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正式设立殷、陕、三郡,隶属会稽郡。
据说,当时许多海外人士来到宁波收集货物和贸易,所以他们把附近的山称为芝山(在今天的王宇寺附近),并在这里建立了芝县。
直是“商贸城”两个字的组合,意为贸易的场所。
汉朝时,这三郡的范围大致如下:鄞县包括现在的城区、奉化的西南郊区和东南地区,郡治在奉化百都;易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鄯善以北的地方,县治在鄯善;判章覆盖江北到慈溪一带,县衙在江北区渣山乡成山渡附近。
从汉代到南北朝,建筑和范围变化不大。
隋朝时,殷、直两郡都编入句章,郡址在小溪(今殷县银江桥)。唐武德时期,改句章为鄞州,不久改称知县。
直到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建立州政府。因附近有四明山,故称明州,县分知、奉化、慈溪、翁山(今定海县)属明州。
州治始于溪,后移三江口。
元和年间,又在蓟县东部设置望海镇。
五代时,州县统一,知县改称殷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改为定海县(今镇海县),象山也划归明州。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设郭昶郡(今定海县)。
这样,明州的范围大致包括宁波的殷、慈、镇、丰、湘、丁等县。
唐宋之际的明州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四明志》中有记载“海外各国混杂,贾伯交之”。1974何仪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通过宁波港出口。
唐朝在明州设立了专门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
当时从明州上岸朝贡和贸易的有日本、朝鲜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在宋代,明州、泉州和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也是中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容纳500至600人的大吨位海船。
南宋时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改称庆元道。
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它被改为明朝的州府,因为“清远”的意思是庆祝元朝。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名称相同,故改为宁波府。
由于当时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离镇海很近,意思是“定海剔骨”。
这就是“宁波”得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