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概论
漆画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室内甚至室外的装饰品,同时增添了艺术感,中国漆画是当代画坛的一个新的画种。这幅来自七千年漆艺传统的国画,曾代表国家作为文化交流,在前苏联、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展出,广受好评。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漆艺的新发展,也是中国国画的新创造。
漆画作为一种绘画,和国画、油画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漆画停留在材料技法上,或者拘泥于亭台楼阁、仙女仕女等传统图案,远离现实生活,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脱节,缺乏画家的个性创作,那么漆画就不可能是画,而只能是工艺装饰。
漆画之所以能屹立于画坛,在于其独特的审美品格,这种品格来自于漆的特性。正如水墨画要以水墨画和宣纸为基础,油画要以油画和画布为基础一样,漆画也要以漆为主要媒介。所以对漆画感兴趣的人,首先要学会了解漆的语言,才能做好漆画的文章。一个好的漆画家不仅应该是画家,更应该是画家。
最初的漆器是为了实用,后来被赋予了审美功能。南北朝瓷器兴起后,漆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受阻,出现了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装饰性漆器。其实,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漆器和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漆器,这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倾向,一直都是相互影响,并肩而行的。一般来说,实用的漆器主要是在民间;以审美为目的的漆器主要是在宫廷中。按常理,皇帝挥金如土,可以动用天下金银财宝,聚集天下能工巧匠,不计成本精心制作宫廷漆器。他们的作品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技术含量都应该是优秀的,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的确,历史留下了许多具有宫廷风格的宫廷漆器或精品漆器,藏于博物馆,载入史册。
它以天时、地利、材美、巧思四大要素作为创作的综合条件,采用人工与自然技艺相结合的技法,画出一半人一半天。漆画是美的,是从七千年的漆艺传统中走出来的国画,和国画、油画的要求没什么区别。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如果脱离现实,脱离现代人的思想感情,那只能是工艺装饰,而不能是绘画。中国四大著名漆产地(北京、福建、扬州、平遥)
1.扬州漆画: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创新模式会对其他省市产生深远的影响。扬州漆画以磨漆画为主。2.北京漆画: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为中心。由庞薰琹、雷圭元、张广玉、张定等老一辈艺术家倡导和培养。为了研究壁画材料,和乔于65438年至0962年被安排在福州学习。后来漆画被列入壁画和装饰画的课程,文革后成立了漆画工作室。漆艺专业成立于1989。30多年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了很多专业学生。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也有人从事漆画创作。北京的漆艺家多是绘画出身。除了漆画,他们还画油画、国画等。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努力加强漆画的可画性,并注意在材料和技术上对传统的继承。漆雕是北京最著名的漆器。
3.福建漆画:福州是中国主要的漆器产地,以脱胎漆器闻名。福建漆画是由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闽江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和漆艺家发展而来。作者阵容庞大,技术力量雄厚。代表画家有:王、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漆艺专业。作品《盐场》参加1964全国美展,后获全国美展二等奖。郑立伟,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曾在脱胎漆器厂工作,在漆器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后来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培养了很多漆画学生。其作品善于发挥漆艺的特长,装饰性丰富,曾两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传统漆画家郑一坤,擅长画金鱼,也做漆器。画家谁也担任漆器黄石,中国和郑修钤。都有精湛的漆器技艺和扎实的绘画功底。吴川,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他的作品注重黑白、洗涤、概括的表达。唐和陈立德是很有潜力的青年漆画画家。福建漆画传统技艺丰富,擅长发挥天然漆。
优点,制作精良,在全国美展中多次获奖。福建漆画首次出现在全国美展(1964),首次入选北京人民大会堂(武夷春天),首次作为单柱画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巡回展展出。不仅如此,就连两届全国美展中获奖最多、水平最高的漆画也是福建漆画。
4.重庆漆画: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这里是中国漆业资深人士沈先生经营多年的地方。沈先生早年在日本师从松田隼·刘全。漆艺专业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成都艺术学院,建国后先后改为西南艺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漆艺专业延续至今。
20世纪60年代,在沈先生的倡导下,黄、等一批画家参与漆画创作。漆画也参加过文革时期的全国美展。早期代表作家杨复明和萧都是很好的画家,前者擅长花鸟;后者比水粉好。中年漆画家陈恩申在合成漆的应用上作了很大的探索,其作品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5.江西漆画:江西漆画的特点是使用合成漆(聚氨酯)。代表作者有陈生谋、龚升、尹成忠。他们运用传统漆艺的嵌、盖、刻、磨等技艺合成漆器,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江西大部分作者毕业于艺术院校。有的从事油画,有的从事版画,有的从事装饰艺术。大多有较好的艺术修养,注重意境的表达。
6.天津漆画:以铝板漆画闻名,铅板漆画以硝基漆为涂层,铝板为胎。创始人是天津画院画家黄伟忠。铝板漆画工艺简单,色彩鲜艳,适合平面装饰。天津美术学院的李也从事漆画多年。
7.广州漆画: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代表作者蔡可桢,60年代初留学越南,在河内美术学院专攻磨漆画。曾是油画家,长期从事漆画教学,曾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大型漆画壁画。
8.南京漆画: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中心。在包斌和冯两位院长的倡导下,漆艺也得以建立,漆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作者:、老虎、、张承志等。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克仁也是一位很有潜力的青年漆画家。一方面,南京漆画受到扬州漆器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经常带学生去扬州、江都漆器厂实习,另一方面也受到四川美术学院的影响。比如李永清去了四川美术学院深造,而老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9.山西平遥漆器:平遥的漆器髹绘技艺起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简称晋)。它是一种带有技术性质的先进绘画器具,流传于北方广大地区。以推掌和金漆技法闻名。平遥推光漆器流传千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薛及其后人耿、贾杏林等。由于现代化学漆和腰果漆的冲击,以天然漆为原料的推光漆艺日益萎缩,导致艺人的更迭和流失,漆艺产品质量下降,处于濒危状态。
10.东山县的金漆绘画
金漆画,俗称“金漆”,是东山寺或祠堂建筑中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它对装饰后的木板或竹器进行多次涂漆,然后“去光漆”(漆料为“漆”或“福建漆”或“坚石漆”)。经过反复打磨,它用“去光漆”在其表面描绘出各种人物、动物、花卉、风景等画面,最后用一层金薄板为其镀金。多用于寺庙木质构件和古代木质家具的装饰,具有金碧辉煌、历久弥新的特点。
金漆绘画不仅用于寺庙、庙宇、祠堂的建筑装饰,还广泛应用于卧榻、衣柜等古代家具的装饰。这就是古代家具贵的原因。
金漆画的题材非常丰富,有人物故事、古典戏曲、动物、花卉、山水等等。因为漆料精良,漆艺高超,加上金色,所以看起来富丽堂皇,光彩照人。
金漆画的历史渊源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原的油画,唐代随张凯圣王陈元光的士兵传入闽南。经过当地艺术家的不断改造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楚来寺”自宋代开始在东山修建,寺庙的建筑少不了木质构件的油饰。所以可以看出东山金漆画可能是宋代制作的。明清时期,东山大兴寺庙、祠堂建设,金漆画装饰的家具也相当流行,金漆画发展迅速。
东山金漆画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特点有:一是宗教活动和仿古家具业对寺庙、祠堂发展的依赖;其次,形成有别于北方或其他地区,具有东山地方特色的精致、豪华、永不褪色的特色。金漆画在民间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仿古寺庙、祠堂、古家具的制作中。该技术传入台湾省和澎湖后,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金漆画不仅是东山独特的艺术奇观,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结晶。金漆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在今天的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都有很大的影响。1978年夏,湖北睢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发掘,出土大量造型精美、花纹华丽的漆器。其中,漆棺、漆皮箱、鸳鸯漆盒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乐舞活动等形象,为研究战国时期绘画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1)漆棺画漆棺上的画是第一类漆画的代表作。曾侯乙墓的漆棺分上下两层,外棺表面只有五彩的花纹,内棺外壁除了褥子的花纹外还有漆画。内棺长249厘米,宽127厘米,高132厘米。棺椁外观以漆为底色,用黄、黑、灰三种颜色绘制装饰图案和奇形怪状的图像。
在内棺的左右侧板和头轨上,靠近画面中央的显著位置用粗墨线绘制了由方框和斜线组成的两个几何图案。这种图案在山东临淄郎家庄东周墓出土的漆板上的房屋和建筑物的图像中已经看到。从位置和形状来看,无疑是窗棂等建筑构件。
门纹两侧绘有八个妖怪,兽脸人形,手中牵着双兄弟,两壁呈弧形凸起,状似舞蹈。其中上层四个,头大身小,戴着熊头一样的四眼面具,踩着火苗;下一级的四只头上有角,脸颊上有长长的胡须,看起来像羊头。他们的腿被染成黑色,胸前的饰品是交叉网状的,耳环是云纹的。有人认为楼上四个熊头怪是古代傩戏(一种古代巫戏)中的方石翔;下层的四个羊头怪是李白装扮的野兽。方是傩戏的领头人,扮成熊皮或铜熊头面具,手拿盾牌,带领百里打扮的猛兽,在冬天进行驱鬼防疫的盛大仪式。方将和神兽画在内棺的两侧显然有消除不祥的目的。
在方和神兽的左边,画着两个长着羽毛的人,一个是长着人脸的鸟,一个是长着人腿的鸟爪。张仪垂尾,头生双角,手握双爪。羽人的作用是引导和守护死者升天。
内棺右侧板紧挨着羽人和方的上框,画着四对夫妻,鸡头、蛇颈、鱼尾,展翅、伸爪。夫妻是吉祥鸟,在神仙思想中可以作为控制对象。在窗棂图案两侧的下部,绘有相对而立的朱雀和白虎。朱雀头上有一根羽毛,昂首站立,一脚弯腰,一脚踩在白虎背上;白虎张开嘴,伸出舌头,惊讶地回头看。在战国时期的人们心中,朱雀和白虎也是保护升天的圣物。
在内棺的头部两侧和左右侧板的左箱内,各有一幅玉江图,是一只人面鸟,头上有两只角,耳上有两条蛇,脚上有两条蛇(有的不练蛇)。
内棺外壁四周绘有烛龙,多达十六个* * *,有蛇脸,腮边有链状器物。
其余还有游渡吐蕃、光头、蛇、吴起复活等形象。有龙纹、凤纹、盗歌纹、龙纹、虎纹、蛇纹、鹿纹、鸟纹等图案。
(2)漆箱漆画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有五件。胸为长方形,盖为拱形,长71.0厘米,宽50.0厘米,高38.5米。盒盖和器身的四角设有向外延伸的把手,顶盖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长方形按钮。盒内涂红漆或黑漆,盒外涂黑漆,图案涂朱砂。除了一件破损严重之外,其余的都保存完好。五件上面和旁边的红漆花纹不一样。两个图案显然与天文学和天上的神话传说有关。其中一个在盒盖中间画北斗,两边是龙和白虎,围绕北斗,顺时针写二十八夜的名字。于是,中国早在战国初期就有了二十八宿的概念,并与青龙、白虎、北斗联系在一起。另一件在盒盖上刻有“紫锦之衣”字样,并绘有扶桑、桂花树、太阳、月亮、金鸟、玉兔、伏羲、女娲、后羿射日等神仙故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十三个蘑菇状的云纹图案,在盒盖的中央和两侧画有粗糙的线条。画一棵芙蓉树和一棵桂花树,树干挺拔,左侧上下枝叶相对。扶桑稍高,树上有一对金鸟相对,枝头长着十一个小太阳;桂花树稍矮,一对玉兔相对,枝头长着九个月亮。后羿拿着刀和箭站在树下。在两棵树之间,一只金鸟或玉兔从箭上掉了下来。据《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着扶桑、旬、后羿射日的神话。这幅画是这些神话的生动体现。只不过不是第10天而是第11天,后羿既射日月,可能是当地流传的神话的结果。在封面的一端,两条蛇被反向绘制,每条蛇都有两个人头和一条五爪状的尾巴。这是最早的伏羲和女娲的形象。
(3)彩绘鸳鸯形漆盒鸳鸯形漆盒出自曾侯乙墓西厢,整体看起来像一只鸳鸯。脖子下面有一个圆柱形的榫头,插入身体,头部可以自由转动。乐器表面涂上黑漆,然后用猩红色、金色、黄色、粉绿色描绘出羽毛、曲折、对角线图案等装饰图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肚皮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幅巫术气息非常浓厚的乐舞图,每幅约4.2×7.0厘米。一幅是《敲钟图》,一幅是《击鼓舞图》。
敲钟打下巴的图画在肚子左侧。画面中央有一只鸟形的竹笋。鸟的喙和腿有两层梁。上梁挂两铃,下梁挂两石。右边,有一个头戴皇冠,身穿长袍的乐师,用一根长长的木棍敲钟。小钟被打到悬带的右边,使横梁和悬带形成等腰三角形,下层的小石磬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从而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仿佛悠扬的编钟声就是由此而来。
“鼓舞”,画在肚子右侧。画面中央是一个虎形鼓架,虎背上种着木柱,柱尾插着羽毛,柱中贯穿着一座鼓楼。右边一个小巫师侧身站着,头戴植物冠,手持短叉,上下快速敲鼓。左边,一个巫师站在他面前,头戴植物王冠,手持长剑,举臂载歌载舞。一大一小的奇才都在右边,形成了明显的主次关系,让他们觉得相形见绌。
(4)艺术特色这批漆画采用勾绘和平绘相结合的方法绘制,线条流畅,笔法流畅,色彩鲜艳。构图方法密集灵活。在彩绘棺材的大图上,构图方法饱满、对称、有层次。在漆盒和漆盒的单体素描中,采用了相对疏朗活泼的构图方式。在刻画形象方面,由于装饰图案的需要,舍弃了一些细节性的形象,致力于人物、鬼神、动物动态、造型特征的塑造。在色彩的运用上,既继承了虞以黑漆为礼器,朱在其内作画的传统,多用朱、黑等色,又加入了石黄、石绿、金银等色,提高了色彩的表现力,使漆器更加瑰丽。
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写道:以前楚国南部城市袁、项之间,风俗信鬼,庙堂好,庙堂必作歌乐,以振神明。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画清楚地表现了信鬼爱庙的习俗。在真实的楚文化中可以找到许多意象,这充分说明曾国的文化观与楚文化是一致的。曾国是楚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可以说广义的曾国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部分。2009年,由中国人民、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组成的专家组对中国美术馆成立以来的藏品进行了评估,从近10万件藏品中选出500余件作为中国美术馆的代表作,其中漆画入选代表10件,分别是:沈、乔、蓝丽娜、黄伟忠、王、郑立伟、陈立德、王菊菊。这十个代表,中国漆画,在中国已经60年了,中国漆画在艺术界获得了一席之地,对漆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奠定了漆画成为大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