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沿革史(附地名及由来)

泸州名曰“泸水论”,古称江阳。

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建立泸州,领江阳郡。江阳县:江阳县(今江阳区)、汉安县(今纳溪区大渡口镇)、绵水县(今昌宁县北)、安乐树(今合江县合江镇)。州县治今江阳区。夏商代属凉州疆域。

梁武帝五年(316),巴、蜀为秦所灭。同年,设巴郡、蜀郡。巴郡辖江阳,后江阳郡处置于沱江与长江交界处。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苏甲封为江阳侯,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设江阳郡(今泸州市江阳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立犍为县,领江阳县。建安十八年(213),东汉献帝设江阳郡。

西晋时仍属江阳郡。江阳县属益州,下辖江阳县、富县、江安县。

南朝时,刘崧、南齐设东江阳郡。南梁大同时期(535-546),建立泸州。泸州辖一县即江阳县,三县即江阳县、江安县、沔水县。

隋大业三年(607),泸州改为陆川郡,仁寿升为泸州总政。江阳县改为陆川县,归陆川县管辖。陆川县辖陆川县、浮石县、江安县、合江县、沔水县。

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庐州,第三年(620),第四年(621),升为都督。泸州辖陆川县、付逸县、江安县、合江县、沔水县。

北宋时,泸州陆川县设陆川军节。

南宋六年(1170),铜川府路迁至泸州。泸州圣本道和平使者。

宋末,庐州改为江,隶属铜川道。辖陆川县、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

宋元时期,蒙古大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至合江榕山、江安三江齐、合江安乐山,最后在合江神壁崖上建城,坚持抗元35年。

袁改江为泸州,弃陆川县为泸州,改川渝道,辖江安县、合江县、纳溪县。

明朝洪武六年(1373),泸州升为直隶州,隶属四川兴中书省,九年(1376),直隶任四川政务司。辖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

清雍正五年(1727),贵州毕节以北永宁划归四川。清嘉庆七年(1802),泸州位于川南永宁路(1908更名为夏川南路)。

民国初年,泸州改为卢希安县,隶属永宁路,由永宁路管辖,与江安、纳溪、合江三县分开。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立第七行政监察区。

1949中国共产党川南区委在自贡成立。1950、65438+10月,川南区委迁至卢希安县,成立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省一级,1952于8月废止)。1949 65438+2月1,叙永解放;2日,谷林解放了;3日,卢希安、合江、纳西族解放。

5日,卢希安县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代行县政府日常工作。13,中国共产党卢希安县委、卢希安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65438+10月,17日,卢希安县成立,辖卢希安县、纳溪县、合江县、隆昌县、富顺县、叙永县、古蔺县、古松县八县。

1949,65438+2月,卢希安县行政督察署成立,1950年9月,更名为卢希安县专员公署,隶属川南行政区。10年7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卢希安县成立泸州市,同月底中共泸州市委成立,泸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5年8月。

卢希安县机构设在泸州市,辖卢希安县(位于泸州市一个小县城)、合江、谷林、叙永、古松、纳溪、富顺、隆昌等8个县。

1952年3月,卢希安县机构迁至隆昌县,改称隆昌区,后归四川省领导。同年,5438年6月+2月署迁泸州后,改称泸州地区。原属川南行署直接管辖的泸州市划归泸州区。辖1市8县。1952年,云南威信县水天乡飞地划归四川省古蔺县。

1953 65438+10月12、泸州市划归泸州特派员公署领导,为专员公署所在地。(1953,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委托泸州代办。)

1960年,古松县被撤销,并入叙永县。7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泸州专区,其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1983年3月3日,泸州市升格为地级泸州市,宜宾地区卢希安县、纳溪县、合江县三县划归泸州市管辖。同年5月,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泸州市中心区。6月1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室正式成立。

1985 65438+10月17,中区政府成立。6月4日,1985,宜宾的谷林、叙永两县划归泸州市管辖。

1995 65438+2月24日,泸州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撤销纳溪县,设立泸州市纳溪区;新设立泸州市龙马潭区;卢希安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原中心区新街子街迁至卢希安县福集镇;对江阳区、纳溪区和卢希安县的行政区划作相应调整。

扩展数据:

泸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温暖,夏热冬不太冷。

但受四川盆地地形的影响,泸州市夏季多雷雨,冬季多阴雨和大雾天气,但全年很少有大风,多为0-2米/秒的微风。

2016期间,泸州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日照略偏正常,全年光、温、水充足,为农业气象年的正常偏年。

全年高温、干旱、连阴雨、风雹、雷暴等气象灾害较常年偏轻;强降温过程频率和强度与常年基本持平;暴雨和洪水经常发生。

人民网-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30)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