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苏“冷战”的主要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为了反对他们的敌人,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称霸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末开始,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既放松又竞争。

缓和方面:1955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与奥地利签订和平条约,解决了二战遗留的一个重大问题。同年,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美苏首脑戴维营会晤是苏联推进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要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建了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使得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的古巴导弹危机,说明苏联开始与美国进行全球竞争,同时也说明当时的战略优势还是在美国。

在此期间,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恶化了中苏关系。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它的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从勃列日涅夫1964上台到7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差距大大缩短。197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上赶上美国,战略导弹在1975达到2402枚,比美国高出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花费几乎是美国的三倍。苏联大大加强了其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65438+万,苏军440万。美军有10500辆坦克,苏军有50000辆坦克。这一时期,苏联奉行积极进攻战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争霸的焦点在欧洲,美苏集结重兵,两军相持。苏联一方面以对欧“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向欧洲以外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政策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