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道路上的历史人物举例

斯通年幼丧父,靠母亲缝制衣服为生。为了补贴家用,他从小就出去卖报纸。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餐馆卖报纸,被赶了出来。他让餐馆老板大吃一惊,溜进去卖报纸。愤怒的餐馆老板把他赶了出去,但斯通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着更多的报纸再次溜进了餐馆。客人看到他的勇气,最后劝主人不要再赶他走,纷纷买了他的报纸。斯通的屁股被踢了,但他的口袋里装满了钱。

勇敢面对困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石头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也依然会是那样的人。

石头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卖保险了。他来到一栋楼前,眼前出现了卖报纸的情况。他战战兢兢地安慰自己,“做了也没什么损失,反而可能有大收获,那就去做吧。”和“马上做!”

他走进大楼,如果他被赶出去,他会试着再进去,就像他被卖报纸的餐馆赶出去一样。他不是被赐予的。他去了每个办公室。他脑子里一直在想:“马上做!”每次走出一个办公室一无所获,就担心在下一个办公室碰到钉子。然而,他毫不犹豫地强行进入下一间办公室。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他立刻冲进了隔壁办公室,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害怕和放弃。

那天,有两个人和他一起买了保险。就销量而言,他失败了,但在了解自己和促销方面收获很大。

第二天,他卖了四份保险。第三天,六份。他的职业生涯开始了。

二十岁那年,石头成立了自己的保险代理公司,开业第一天,就在繁华的大街上卖出了54份保险。有一天,他创造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录,122件。以一天八小时计算,每四分钟就有一笔交易。

到1938年底,克莱门特·斯通已经成为百万富翁。

他说成功的秘诀是一种叫做“肯定人生观”的东西。他还说:如果你以坚定乐观的态度面对艰难困苦,你其实可以从中找到益处。

事业成功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企业,无论大小,都会遇到困难,都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比如,你要在工作中进行改革,你越创新,矛盾就越突出;要想在知识上有所创新,越深入越难;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越往上爬,障碍越多。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世人是否知道,那些经过科学研究的人头脑中的思想和理论,有多少是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和批评无声地、隐蔽地扼杀的?”即使是最成功的科学家,他们的建议、希望、愿望和初步结论也没有达到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世界上一些杰出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之比是1: 10。至于一般人,比当然要低很多。因此,在成功的道路上,能否经受住错误和失败的严峻考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因为错误、挫折、失败,有的人犹豫不决,半途而废;有人叹息退缩;还有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然而,错误和失败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不快、哀叹、恐慌和恐惧而停止到来。相反,害怕犯错和失败的人往往会犯更大的错误,遭受更多的失败。因此,我们应该对错误和失败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人在实践中为什么会犯错,为什么会失败,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不是抽象的刚性统一。它只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统一,尤其是在大范围和更复杂的问题上。这种团结往往要经过曲折和反复多次才能完成,要经历一个从不团结到团结,从低级团结到高级团结的过程。这是因为从对象方面来说,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种统一性的近似性,对象发展的无限性和过程性决定了这种统一性的暂时性;从主体方面看,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统一的相对性。如果离开或不能保持主体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统一,我们就会犯错误,导致失败。

人们在实践中失败,除了一些客观条件外,还有许多主观原因,主要是:

不坚定,不自信。你是否有决心和信心是事情成功的前提。古人云:“疑是无益,疑是无名。”“我胆小,我还有几个。”缺乏决心和信心的人往往优柔寡断,常常错失良机。这正应了一句俗话“太死板,会被打破;太软了,就毁了;停了就迷茫了。”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自信,那么他连一点困难都克服不了。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说过:

“大石头挡着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只要相信自己的实力,树立必胜的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企业经营者,何尝不是如此?

急躁鲁莽盲目鲁莽。有些人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和阶段,不了解其发展规律,带着急于求成的心情盲目蛮干,结果就是失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但想得快就是慢。”你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有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只有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人才能成功。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坚持到底,不被困难吓倒。世界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说:“杰出的人的一大优点是他们在面对逆境和自己的苦难时的毅力。”从事任何事情,都要先定好志向。当你的志向决定之后,你必须毫不犹豫地全力以赴去实现它。

傲慢。自卑不会走向成功;傲慢一定是一件坏事。人有自知之明,盲目自负,对自己有害,对人对事也有害。在中国古代,谦虚是最受尊重的,骄傲是被禁止的。《尚书·大莫雨》说:“满损,谦益,时为天。”一个人经常犯错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因为他认为他什么都知道。自满、自负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骄傲的人总是在骄傲中毁灭自己。这是历史的教训。

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一件坏事。错误和失败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然而,在成功的道路上,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错误和失败是走向成功的步骤。任何成功都包含失败,每一次失败都是走向成功不可逾越的一步。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正确的结果来自于大量的错误。没有大量的错误,就不会达到最终正确结果的巅峰。”老科学家严济慈认为,失败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因为每当我们发现一些虚假的东西,我们会真诚地寻找真相,指出一些错误的方式,然后我们会小心翼翼地避免再次犯错。有抱负、有成就的人,不是因为掌握了成功的秘诀,而是因为面对失败不叹息不绝望。经过6000多次的失败,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黑暗中的光明。他在总结这次活动时说:“我研究电灯的问题时间最长,考的最辛苦,但我从来没有灰心,我就不信考不出来!”对我来说,失败和成功一样有价值。“著名药理学家埃利希发明了一种新药,叫做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梅毒和昏睡病。他在试制过程中遭遇了605次失败,这让他无比痛苦,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实验,最终在606次实验中成功。因此,埃利希将这种新药命名为“606”。一盏灯要测试6000多次,一种新药要测试606次。它经历了多少艰辛啊!然而最后的成功是在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中孕育出来的。其实成功和失败之间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结束,失败是成功的曙光。失败的次数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刻的访客。成功和失败的差距,只在于完全做好一件事和几乎做对一件事。

其次,错误和失败是对人类意志的严峻考验。一个不明智的人会在成功面前沾沾自喜;一个清醒的人,在面对失败的时候,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在逆境中的表现是对我们成熟和气质的最好考验。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闪闪发光,失败是磨砺人意志的燧石。那些献身于人类伟大事业的创造者,面对接连不断的挫伤和失败,没有被压倒,反而更加坚强,表现出坚定不移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英雄气概。

快乐的经历不可能永远存在,它有始有终,所以当快乐的经历消失后,总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会出现一些大的痛苦。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欢乐过后总有意外,这也是人生的基本规律。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会有福气和幸运,令人羡慕。然而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或者文学作品中。即使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半,那么这种好事也不可能伴随一生。或大或小的痛苦总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烦恼、郁闷、不如意的事情迟早会出现,这是生命本质规定的,也是生命本质的表现。

从上面的观点来看,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痛苦和快乐交替出现,两者必须相互转化,相互衬托,互补心理落差。痛苦和欢乐构成了生命的节奏。贝多芬曾在给别人的信中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是为痛苦和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说,最优秀的人是可以通过痛苦获得快乐的。”所以,虽然人们在努力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在努力避免痛苦,但生活中的苦难却是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的。人能做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和避免自己原因造成的痛苦。而在苦难之后,我们努力化解痛苦,努力追求幸福。

感情上,痛苦是每个人都厌恶的。身体上的疼痛,或者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或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身体上的痛苦是有的,也会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创伤。灵魂上的痛苦比肉体上的痛苦更让人难以忍受。要么是自我谴责,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或者感受到生活的艰辛,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处于尴尬境地,进退不得,无法掌控;或者在外界压力下,让人觉得自己没有前途;或者内心不平,让人觉得不公平这样的痛苦是任何人都试图避免的。

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痛苦并不完全是生命的大敌,也不能视为绝对的恶。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不可避免、不可避免的痛苦都具有两面性,它不仅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也是追求幸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因为推动人奋斗的力量,不仅仅是对幸福的渴望,还有痛苦的刺激。当人们讨厌痛苦时,他们会努力摆脱痛苦。历史上,只有那些受到沉重压迫,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阶级和人民,才会起来革命,争取最起码的生存权利;

对于一个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更强烈。

幸福对于痛苦中的人来说往往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把摆脱痛苦作为第一步。因为事物都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摆脱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入了快乐的境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生活在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农村的孩子,比生活在大城市富裕家庭的孩子,有着更强的拼搏精神。原因是他们看到农村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比大城市艰苦得多。他们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目前,实现这个目标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一个大城市的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改变生活环境的动力。如果他没有更高的理想,他的学习努力是不能和农村、贫困山区的人相比的。

这种现象说明,痛苦和艰辛不是幸福的条件,却是人们努力的力量源泉。这就是中国古时候说的:“穷则变”。毛泽东的“穷则思变”也是这一思想的表达。古代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烦恼”是指艰辛和无法忍受;“幸福”就是安逸舒适,幸福安逸。“生于忧患”是指苦难磨砺了人的意志,催人上进,使人坚韧不拔,充满朝气。“死在快乐中”,也就是说,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扼杀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辛,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去生存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有多少花花公子因为贪图安逸,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以至于落得个不好的下场。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与苦难的斗争中,这让他们有了坚强的意志,苦难让他们勤劳智慧。他们物质生活贫乏,但内心充实。他们可能成不了大事,但他们是正派人,至少不会害民。

德国哲学家保尔森说:“幸福、成功和运气对性格是危险的,最后,它们对幸福本身也是危险的。”他引用浮士德的话说:“享乐使人堕落”。在他看来,“逆境、失败和苦难使人得到磨练、强化和净化。可惜他们锻炼意志,吃苦的意志在压力下变得坚韧而坚强。它还赋予我们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训练我们测试和检验自己各种力量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要求,”。

保尔森讲的这个道理完全符合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保尔森说的更具体,他更注重苦难和痛苦所带来的人们心灵的纪律性和纯洁性。我们说痛苦对一个人来说不是好事。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痛苦可以让人头脑清醒,让人正确认识自己,让人总结经验教训;

痛苦能让人意识到正常状态下意识不到的问题,尤其是快乐状态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痛苦恰恰是治疗灵魂疾病的良药,可以使人想清楚人生的悲欢离合,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平时认识不到的社会上的各种问题。

幸福是人们所期待的,但幸福也有两重性。中国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吃不到的苦,只有享受不到的福”。说明人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可以尽一切可能去克服它。但是舒适的生活条件,顺利的事业,追求的满足感,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没有好处的。有些人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不会做什么坏事,但是在富裕的条件下或者在成功满足的过程中不应该发生一些事情。顺利的追求满足感,会让人变得傲慢、自大、胆大、不尊重他人,变得尖酸刻薄、盛气凌人、目中无人。这种心灵上的疾病很难治愈。如果此时此刻,他经历了生活的艰辛,那么痛苦也许会让他清醒。如果能认真反思这一点,改好,就能避免以后这样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人生之路不平坦,幸福之路也不平坦。人生分逆境,快乐也分艰难。但是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人们都不应该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在繁荣时期,人们以舒适的心情寻求幸福。在逆境中,人还是要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追求幸福。幸福可以在顺境中顺利获得,也可以在逆境中艰难获得。

一般来说,人都希望生活顺利,安全获得幸福。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人的一生,既会有得心应手的顺境,也会有艰难的逆境。我们努力身处顺境,但不应该害怕逆境带来的艰辛,而应该公平对待逆境。顺境固然有利于事业的成功,但逆境却能磨砺人的意志,激励人克服困难,锐意进取。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经过风浪考验的海鸥,可以搏击海空。顺境中的人可能会虚度一生,逆境中的人却能顽强奋进,取得辉煌的成就,获得更大的幸福。

相对来说,顺境是幸运的,逆境是不幸的,是一种坏运气。但运气的好处应该是希望,运气不好的好处应该是惊讶和钦佩。很多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发生的。用普通的话来说,因运气而生的美德是节制,因运气不好而生的美德是毅力。理论上,后者是更大的美德。幸福是旧约中的祝福;在新约中,坏运气是一种祝福;而厄运带来的好处更多。运气不是没有恐惧,运气不好也不是没有多少安慰和希望。

逆境中有安慰和希望。人只要抓住这种希望,并以此为动力,就能在逆境中崛起。如果你善于在逆境中处理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你就能在逆境中奋起。国破之后,越王勾践生活艰苦,磨练意志。结果十年后吴就被一举灭了。当然,逆境真的很容易让人抑郁,失去斗志,自认倒霉。结果,他们跌倒后再也站不起来了。繁华有利于人们在良好的环境和心态下自由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也可能只是正常,有时甚至可能不正常,因为繁华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养成懒惰的习惯,从而平庸,无法出类拔萃。所以顺境逆境的辩证观应该是:顺境会使人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获得暂时的幸福后停止追求;逆境会影响人的正常幸福,但如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或许就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更醉人、更迷人的幸福。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文王被捕,行于《周易》;钟繇写了《春秋》;屈原的流放是对《离骚》的赞颂;左丘是盲人,有“官话”;《孙子兵法》的脚,是修订过的;不是蜀,世传《陆兰》;

韩非是囚徒,表示艰难、孤独和愤怒;诗三百首,一般归于圣贤动怒之举。“就连司马迁自己也因为‘李陵之祸’而身处逆境,但他并没有消沉,所以写出了名著《史记》。我们可以想象,他从逆境和艰难中奋起,终于写出了不朽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