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企关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入世后,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迫使中国逐步开放国内市场,打破关税壁垒,取消政府保护,遵守国际通行的贸易法律法规和惯例。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大型跨国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从而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国中小企业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技术,转变经营理念,开拓新的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拥有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困境。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
1,企业的先天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中国中小企业的异军突起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是:
产权主体的人格化。“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统一,使中小企业在资产配置上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
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级的缺失使得企业领导的决策和管理信息的反馈在传递速度上有一定的效率优势,在信息的真实性和对称性上也比大企业有一定的优势。
灵活的产品转换和资本转移。中小企业在行业和市场的进退上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低有机构成和低资产集中度使得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容量优势。
2.企业的弊端。我国中小企业生存艰难有目共睹,这与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人们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和偏见密切相关,但企业自身的劣势才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些缺点包括:
产权制度不合理。我国很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小企业,本质上都是个体业主,没有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规模太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技术创新能力弱。
该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竞争的重点是频繁的价格战,而不是开发新产品,改进营销方式和产品质量。
管理水平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管理混乱,这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管理危机。
3.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政策,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这些机会包括:
国家和政府一直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已经开始研究对策,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
加入WTO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目前中小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市场准入,其本质是公平。WTO规则中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给予内外资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这为改变中小企业的不平等待遇带来了很大的转机。在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方面,政府正在逐步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金融零售业务的经营权;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地域和领域限制正在逐步取消,这使得中小企业扩大了间接融资的渠道。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也有望获得国外风险投资和海外上市的机会。关税的降低降低了进口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采购成本,有利于中小企业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和科技含量。
最后,生产的全球化和分工使得具有一定特色和专长的中小企业能够融入全球生产,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
4.外部环境造成的威胁。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主要包括:
政府政策的不公平。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引导和发展规划,缺乏扶持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部分中小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国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性政策还没有完全取消。一些中小企业在税收、土地使用和资产负债调整方面仍然受到不公平待遇。
融资困难。由于缺乏银行信用担保,企业很难从银行融资。由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管,直接融资的创业板和二板市场长期出不去,导致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直接融资渠道。
(二),中小企业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1.完善商业模式,细分目标市场,确定优势产业和发展战略。中小企业要摒弃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传统营销方式,避免无序低效的重复投资和生产,就要本着“优”、“专”、“特”的原则,细分目标市场,进入相应的细分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生存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可以利用其管理体制的灵活性、营销方式的多样性、生产方式的可调节性,进入大型企业不愿意进入的市场规模小、需求差异化程度高的消费品行业和服务行业。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客户的不同喜好和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及时更新产品,及时提供优质服务。
对于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以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的行业。这类企业应利用其民族或地方工艺不易被模仿、不能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特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中小加工企业可以利用全球分工优势,与大企业结合,成为其“卫星工厂”,降低自身竞争风险。这样,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优势互补,既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费用,又合理配置了资源,提高了合作双方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确实在高科技方面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可以进入“双高”,即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中,科技、人力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比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更重要。而中小企业投资小、转型快、转行成本低,可以弱化企业在新兴行业的投资风险,有利于企业发展。
2.建立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3.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中小企业必须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造,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道路。在信息化改造过程中,中小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企业所属行业的性质不同,其信息化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化要分行业实施。
企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因素相结合,遵循“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分步实施、逐步优化”的原则。
中小企业可以租用互联网平台提供商提供的功能强大的高带宽网络与骨干网连接,也可以联合上网,在互联网上制作联合主页,存储各个企业的信息,这样可以减少相关的网络费用和网络维护人员,降低生产成本。
中小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进程,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息部门,指定领导负责,大力培养具有信息化知识和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由于自身的制度限制,在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全面改革内部人事激励制度,以提高人员素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达到人才在企业内部合理流动的目的。主要措施是:
努力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变。将人事部门从消费者事务性部门转变为投资战略部门,即将传统业务职能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员工和企业价值观的统一,建立压力机制、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实现多层次、多内容、多方式的组合激励模式。为了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建立不同的激励制度,包括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等。,并加强正激励和负激励的综合运用。
外部薪酬应坚持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工作性质,实行不同的薪酬制度,如岗位薪酬制度、结构薪酬制度、薪点薪酬和年薪制,实行员工持股和股票期权计划。
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本着全面考察员工价值观、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业务技能、工作能力的原则,改变强调定性、定量、经验印象、科学预测、历史业绩、发展潜力的现象。
5.建立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技术现代化必须伴随相应的管理现代化,否则高新技术的推广将非常困难。要实现管理现代化,不仅要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而且要学习现代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既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又要继承我国传统管理的好经验,把引进、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现代生产管理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如工业工程(IE)、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等。制造资源计划(MRPⅱII)、准时制生产模式(JI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摒弃传统落后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在充分吸收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