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是如何诞生的?

交响乐

交响乐也叫交响乐。人们常把它比作“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也可以说是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交响组曲)。

【编辑本段】什么是交响音乐?

交响音乐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个器乐体裁的总称。这一流派的共同特征是:

1,大型乐团演奏;

2.音乐具有深刻的内涵,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和英雄性,或者音乐风格具有庄重性、叙事性、描述性、抒情性和习俗性。

3.它结构严谨,表达手段丰富。

按照惯例,交响音乐主要指交响乐、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往往扩展到一些有自己特色的管弦乐,如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交响乐团演奏的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有标题的管弦乐,如中国作曲家路征和马宏业的《喜讯从北京到边寨》。

[编辑本段]交响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说过:“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无论我们回首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如果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让我们更接近完美,那就太可笑了……”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的名字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谐”的总称。在古罗马,它演变成所有器乐合奏和合奏的代名词。在15和16世纪,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个名字被认为是所有和谐的多管风琴音乐的象征。巴洛克音乐早期主要指歌剧、话剧、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18世纪初,音乐艺术在欧洲迅速发展。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开始逐渐走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这一时期,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规模和形式上逐渐获得了明确的意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其独特的“快-慢-快”三段成为古典交响乐的基本原型。到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创新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完善。1740年,奥地利作曲家蒙(1717-1750)首次在柔板乐章和快板乐章之间加入了小步舞曲(第三乐章),这种四乐章的套曲形式逐渐演变为第三乐章。四个动作的布局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注:是古典音乐作品的基本曲式,在奏鸣曲、交响乐、协奏曲、合奏中必须作为重要的乐章使用。)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陈述部分)有两个主题——主主题(第一主题)和次主题(第二主题),这两个主题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主旋律是冲突的、戏剧性的,副主题可以是抒情的、歌唱的。在某些奏鸣曲中,这两个主题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在歌唱。

第二部分:(展开部分)是对呈现部分的主题进行不断的拆分和塑造,在配器、节奏、力度、调性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展开。

第三部分:(再现部分)再现了呈现部分的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在调性上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在呈现部分,主体部分的主题是主旋律(c大调),辅助部分的主题是主调(G大调),而在再现部分,辅助部分的主题也要回归到主旋律(c大调)。奏鸣曲式通常以序曲开始,以结尾结束。这样的音乐形式往往表达宏大的思想,反映深刻的哲理,当然也很有抒情性和描写性。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抒情,擅长唱音乐。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它们轻快、幽默、优雅、有趣。

第四乐章-终曲。通常是快板,常以回旋曲形式(A+B+A+C+A)或回旋曲奏鸣曲形式。(所谓回旋曲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的区别在于,主题在呈现部分出现了两次,即主题-字幕-主题,然后是展开部分和再现部分。)

我们刚才讲的固定曲式只有在古典交响乐时期才是相对固定的。但也有特例。例如,海顿写了一部有六个乐章的交响曲。至于快慢动作的对比,也会有变化。他写了一首告别交响曲,以慢板结尾。至于乐章的数量,作曲家根据不同创作的要求也有很多变化。有三个乐章和两个乐章。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有十一个乐章之多。所以交响乐的作曲和快慢乐章的对比不是一成不变的。

18世纪中后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起和一些天才作曲家的伟大创作,使交响乐艺术形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这里我们首先提到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交响曲。他对交响乐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完整而严谨地确立了交响乐的形式和音阶,因此一度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他的两个后代——莫扎特和贝多芬。形式、规模、内涵等。在后两位作曲家的创作中真正成熟和完善。

莫扎特一生写了41部交响曲。与海顿的交响曲相比,他的交响曲在形式的完备性、内涵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用自己精巧的笔,为交响乐这一独立的器乐形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他的最后三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和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是他所有交响曲中的巅峰之作。这三部交响曲集天才的音乐性、丰富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造性于一身,成为古典交响乐创作中的光辉典范。

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贝多芬,在他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将交响乐创作的成就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响音乐艺术史上,他的创作被视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他的作品是跨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连接纽带的杰出范例。

罗曼-罗兰曾称赞贝多芬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最伟大的音乐诗人,最生动地描绘了拿破仑时期的风暴的艺术家;他的描写包含了人的苦难和悲伤;战争的紧张和自由精神的陶醉狂欢。"

贝多芬的交响乐比海顿和莫扎特的形式更严谨,内容更丰富,技巧更娴熟。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交响乐思想深刻,哲理复杂。他第一次使交响乐具有了深刻的社会启蒙和斗争的内涵。他在交响乐创作上的成就在于他在继承基础上的伟大创造。例如,在曲式结构方面,他扩展和改进了交响乐-奏鸣曲式的组织框架。与此同时,更具活力的谐谑曲(注:也称谐谑曲,多为三拍,节奏明快,速度快,常有强弱的突然对比)取代了过于温和的传统小步舞曲,从而赋予了交响乐更多的有机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达到表达重大社会主题和人类奋斗精神境界的目的,他把交响乐团的编制扩大到了一个更合理的层次。同时,为了达到他的整体意境,他甚至加入了人声。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合唱队演唱的《欢乐颂》透露出一种极其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贝多芬作为一代交响乐大师的非凡胆识和杰出天才。

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分为无标题和有标题两类。他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七和第八交响曲都是无标题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都有标题。他的两种交响曲形成了两条创作路线,对后世的交响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音色创作对后来的交响乐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第五首(命运),是迄今为止最短的主题。它只有四个音调,这种命运动机始终贯穿四个乐章。

此外,贝多芬完善和扩大了乐队组织。在他的交响乐中,我们发现他使用了海顿和莫扎特没有使用的乐器。比如短笛、巴松管、长号以及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大钹、鼓等。更重要的是,他在第九交响曲中引用了人声。当我们面对贝多芬的交响乐时,让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贝多芬的精神。

贝多芬的座右铭是“穿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他的音乐是面向全人类的,我们的时代仍然需要刚毅、勇敢、勇敢、执着的贝多芬精神。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开始向音乐领域渗透。具有艺术歌曲交响乐性质的舒伯特《B小调交响曲》(未完成),柏辽兹和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幻想曲》和《但丁》,舒曼的《春天的诗意交响曲》,勃拉姆斯的四部充满传统精神却又富有浪漫内涵的交响曲,柴科夫斯基和德沃夏克的一系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交响曲,圣桑、穆索尔斯基、林姆斯基等作曲家的各种交响曲,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创作了十部交响曲。在这些交响乐中,为了表现他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他将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发展到了极致。比如他的第八交响曲叫做《千人交响曲》。除了马勒,在19世纪后期,各国民族音乐流派的很多作曲家也应该称得上是交响乐大师。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雅纳切克、俄罗斯的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世界交响音乐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19和20世纪的交汇处,许多象征新时代艺术风格的思潮开始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德彪西(法国)的印象主义、理查·施特劳斯(德国)的浪漫主义、勋伯格(奥地利)的无调性都渗透到了交响乐的创作中,为20世纪各种交响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众多的作曲家中,为交响乐等体裁的创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数不胜数。其中,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英国作曲家布里顿,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美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格什温等影响最大。他们的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狂想曲、随想曲等许多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交响音乐的宝库。从而构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要篇章。

交响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从发展的角度看,在新世纪乃至未来,它还将被视为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典和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人类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此段]交响乐团常识

1,交响乐团的组成及组建过程

交响乐团的真正形成是在最近几百年,严格来说是在维也纳古典音乐派兴盛的时期。在此之前,交响乐团的结构并不完善,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乐团。比如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建立和规模都局限于具有室内乐特色的小乐队。交响乐团的形式和组织最终在贝多芬的创作中得以完善。比如在贝多芬的交响乐创作中,两管还是三管的交响乐团已经基本确定。后来在19世纪前期到后期的整个浪漫主义音乐过程中,交响乐团的编曲组合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大型四管交响乐团的出现和各种特色乐器的加入,丰富了交响乐团的音响效果和艺术表现力。这些特点在马勒、理查·施特劳斯以及普罗菲特·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等20世纪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交响乐团的编制

交响乐团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器组、色彩乐器组五个乐器组。以下各组介绍各种乐器(从高音到低音都是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双人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制管、单簧管和巴松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器组:定音鼓、锣、钹、铃鼓、三角铁等。

彩色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会加入其他乐器,如唢呐、小号、二胡等民族乐器。

因为交响乐团采用了这么多乐器,所以表现力非常丰富。交响乐团根据作品风格分为不同的编曲。如单管、双管、三管、四管等。

发展历史

交响乐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但当时的意义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的交响乐泛指一切多声部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

在公元16到17世纪,交响乐被用来处理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此时声乐已经被排除在交响乐的概念之外,“交响乐”从此变成了纯粹的器乐。

18世纪初,在没有歌剧的音乐会上开始演奏序曲和间奏曲。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柔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式风格,为后来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奠定了最基本的格式。

18世纪下半叶,德国曼海姆学派在序曲创作中开创了旋律音乐的技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在三段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终曲,从而形成了四乐章器乐组曲的雏形。

三位后来的音乐家将古典交响乐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即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将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顶峰,也使交响乐进入了黄金时代。贝多芬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后来,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髓后,对交响乐的内容、造型、乐队编排乃至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这一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加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进入20世纪后,交响乐仍在发展,交响乐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气势磅礴、感情细腻、表现力无穷的交响曲,至今仍拥有一大批坚定的拥趸。

古典交响乐的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杂的三部曲或变奏,柔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团就是交响乐团,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高超的交响乐团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