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说江西鄱阳连山的历史?

央视科教频道《科技之光》连续播出两集《沉睡的古墓》,向观众讲述了鄱阳县连山古墓的前前后后。影片聚焦鄱阳的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的探索,终于揭开了古墓的神秘面纱。所谓玄机,就是鄱阳连山的100多个黄土包,是西汉初年刘邦追击淮南王英布,英布战败时战死的100多个士兵和英布的坟墓。这一结论无疑是为了证明连山的许多黄土袋都是古汉墓,并以英布战死来说明连山古墓的来历。观众对这个结论反应不一。有观众为知道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而叫好,也有不少观众认为这一结论值得商榷,他们质疑古墓是否为英布及其士兵之墓。作者同意第二位观众的观点。当地考古学家认为,古墓是古汉群,古汉群是当年战死的英布及其将士的墓。连赢村的村民说,这么多黄土包就是“兵器洞”,他们的祖先在这里当“守墓人”。是“古汉墓”还是“兵器洞”?“守墓”,谁的墓?成为鄱阳连山的两大谜团。谜团之一:黄土包是古汉墓还是兵器洞?据专家考证,鄱阳连山莲花洞有119黄土包。这些黄土包有外在特征,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古剑、古砖和花纹奇特的陶片。专家认为,该家族是汉初的文物。乍一看,这确实是古汉集团。但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先一直说这些黄土袋是武器洞穴。传说可能不是真的,但也不会是空穴来风。面对面试,一定要采取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兵器洞”,谁的兵工厂?作者带着这个谜。在古今资料中寻找答案。要解开“古汉墓”或“兵器洞”之谜,就必须深入了解一个我们早已熟悉而未曾深究的人。这个人在鄱阳家喻户晓,第一任县令吴锐在鄱阳设县时。古城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赞美吴锐。古人称他为“范军”,称赞他是“历史文化名人”。虽然吴锐已经走了2200多年,但他影响鄱阳已经有2200年了。王德廉在《鄱阳故事》中说:“吴锐之遗,难忘。”吴锐是范阳县的第一任县长。他和鄱阳连山黄土包有关系吗?我觉得有关系。而且,吴锐是解决连山黄土包是武器洞穴问题的关键人物。清代同治十年的《鄱阳县志》中有记载:“英布城在县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布为吴,故将军必驻于此。”此外,《万友读史方及分钟》中也有类似记载:“营部城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于汉初所建。”两件史料给了我们重要的信息:“英布城,使将军必驻于此。”吴锐不是一个普通的县长,而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秦末,由于先帝和后帝的暴政,人民生活贫困,各地农民纷纷造反,举起反秦大旗。此时的吴锐虽然只是樊阳的一个小县令,却洞察了秦朝的局势,认定秦朝必然灭亡。同时,他也在考虑乱世如何行事。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光武在大泽乡起义,项羽也在叔父项梁处起义,刘邦也在沛县起义。秦朝已经动荡不安了。此时的吴锐并不急于起义,而是在积蓄政治和军事力量,他的策略是:招兵、投降、屯兵、练兵。英布是安徽六县人,曾经被法律为难,所以又叫黥布。公元前221年,刘邦派拷问官随沛县亭长前往历山,沿途带着黄金逃亡。这时,英布逃跑了,和同伙在历山造反。英布听到了范阳县令吴锐的名字,率领七千拷问兵去投吴锐。吴锐出于自己的政治野心,并不认为英布是罪犯。幸好他叛逆,许配给英布做女人。然后,在鄱阳连云营村建营部城。这其实就是在这里驻军。就这样,让英布在连山练鲁兵,同时让他的部将梅在湖(今城中东湖)练水军,整装待发。从养粮种草开始善待百姓。13 (221-208)年,吴锐被任命为范阳县令。从政治家的角度看,他以德治国,稳定了民心。在范阳,他同情百姓疾苦,减轻他们的劳动和苛捐杂税,鼓励生产,深得民心。樊阳人尊称他为“范军”,并建庙供奉他。洞察形势的吴锐知道,作为朝廷官员,当天下大乱的时候,一旦有起义,朝廷就会派军队去镇压。公元前209年,陈胜、光武、项羽、刘邦相继起义,吴锐还在等待。随着起义军的接连胜利,秦朝摇摇欲坠。公元前208年8月,吴锐在范阳举起了起义的旗帜。招降,屯兵,练兵。与民为善,筹粮察势,暂缓起义,是吴锐的策略之一。这一战略比明初朱升向朱元璋呈上的“筑高墙,积粮,缓称王位”战略早了1560多年。吴锐是从鄱阳走出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这是我们今天对吴锐的新理解。在鄱阳莲花山驻军是吴锐战略的一部分。英布带了7000人投吴锐,加上吴锐自己的部队,驻英布城的莲花归至少有10000人。一万军队驻扎在这里,一万士兵在这里接受训练。这里有这么多兵工厂是很自然的,所以传说不是空穴来风。黄土包周围有大量铁剑和古砖是有原因的。在黄土包发掘之前,作者自然不敢把它作为绝对的定论,但这是一个重大的疑点,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更何况它与黄土包是兵器洞的传说相吻合。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黄土包周围、房屋墙壁内、院内都有大量的古砖。试想一下,如果黄土袋是埋葬英布和一百多位将军的坟墓,而且坟墓是砖砌的,那么人力、物力、财力从何而来?时间允许吗?英布是个叛逆者。当时的情况允许吗?而且总司令可以重葬,100多名士兵会重葬吗?这里大量古砖的出现,恰恰说明砖是兵工厂所需要的材料,说明这里建造兵工厂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都是充足的。综上所述,黄土包是汉初吴锐的兵工厂,这与史料、实物以及民间传说是一致的。英布城既然建在连山,总会有士兵把守军械库,死后自然会有人葬在这里,也就有了汉墓。他死在英布这里,现在还有人住在这里。韩“五铢”钱的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五铢”钱铸造于英布死后五年(118前)。它的发掘只能证明195之后的兵工厂周边会有汉墓,否则这里不会有这么多黄土袋。谜团二:应村祖上守墓。他们守护着谁的坟墓?连山黄土包是当年战死的英布及其将士的墓吗?为什么英村都姓英?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了解其中的关键人物英布。英布是谁?英布,安徽六县人,汉初改姓为王志毅淮南王。我国权威词典《辞海》对“英布”的注释是:“英布(?-前195)汉初诸王。六县(今安徽六安东北)人。黥布也被称为,因为他曾经坐在法律面前,失去了骊山。秦末李山领导罪犯起义,隶属项羽,常为战斗先锋,封九江王。楚汉战争中,归汉,封淮南王。因调兵谋反,兵败逃往江南,被长沙王(吴瑞子成了王臣)所困而死。“英布起义反秦后是怎么来到范阳的?他在范阳做什么?而战败后,他又为何逃往莲花迎驾村?最后是谁杀了他?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也在不断探索。吴锐起义后,他的权力继续扩大。在吴锐的帮助下,英布越过江淮,攻打秦军。英布英勇善战,经常是战斗的先锋。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英布归汉,被刘邦封为淮南王。汉初,刘邦杀了异姓王。彭越、韩信相继被刘邦杀死,英布视情况造反。196前,刘邦恳求英布在齐国西部作战,英布大败而逃。刘邦在长安被箭射伤。这时,长沙王吴锐的儿子陈武非常害怕刘邦会伤害自己。陈武恳求杀死他的妹夫英布,因为他对刘邦“忠诚”。史书记载,《黥布列传》有这样的记载:“然后战争,部队大败,渡过淮河,不好停战,带着一百人南下。布衣嫁给了范阳,于是长沙悼王,让人给布衣,假死,引诱走,于是信了,跟了范阳。范阳人民杀了布子村民田舍,灭了黥布。”长沙王陈武是英布的妹夫,范阳是他和吴锐起义的家乡。英布来到樊阳,毫无防备,落入陈武的圈套,被杀。《万友·洪毓·读史方·分钟》云:“受长沙王引诱,到鄱阳人杀他的故乡鄱阳,筑此云。”另外,《余干县志》也记载吴锐是余干人。英布战败后,逃到余干邓墩,被吴锐之子陈武困在一座民房里杀死。根据两地县志的记载,英布被杀时并没有“战争”和“战场”。英布死后葬在哪里?《伯阳县志》载:“淮南王墓,位于县城北152里,即肖家岭龙岩山石柱之间。现在不容易找到。两地史料中没有记载发生在鄱阳的“战争”和“战场”的痕迹,但都像史书记载的那样“困死在屋内”,而与英布一同逃往樊阳的100多名士兵的生死却被同等记载。100多名战士可能都留在了莲花,而且是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们有可能在荷花园生活和繁衍,这导致村民们说他们的祖先住在这里是“守墓人”。英布到范阳才一年。虽然他已经结婚了,但他可能没有后代留在范阳。应的祖先是谁?为什么营村的人都姓营?值得我们认真讨论。营村的人呢?在看到应的家谱之前,我什么都不敢说。但根据许多黄土包裹莲花,英布被杀,百余将士生死不明的事实,是否可以推测英村是汉初英布兵工厂的守卫和英布旧军逃往范阳而形成的村落?英布市实际上是吴锐的驻地。在吴锐、英布和伊美帮助刘邦征伐农田后,大后方的兵工厂并没有放弃,仍然需要防守。几年后,英布带着100多人逃到这里,英布被困被杀。只要和他在一起的100多名士兵不反抗,他们肯定会留在这里。就这样,他们和带着武器留下的士兵一起,成为了守墓部落(英布之墓)。在守护的过程中,守墓部落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落。守墓人为了表达对盟主英布的忠诚、忠孝,逐渐改姓英氏,世世代代秉承祖训,守护着英布的坟墓,守护着黄土包裹的兵工厂。(在江西新建县石祥,湟源村是阿明王宁朱权守墓而形成的村落,守墓人(或家奴)在500年的守墓过程中繁衍生息。村里村民的祖先都改姓朱,对朱权充满敬意,并以自己的姓氏为荣。)英布是否有后代一直是个悬念。从投吴锐票到起兵远征,英布在襄阳仅用了半年时间。尽管他娶了吴锐的女儿,但他在参战前不能生育。十几年过去了,到底有没有孩子,谁也说不清。就算有,他死在英布也不会超过十岁。英布去世后,他的妻子和哥哥也将在长沙抚养他的小侄子。据资料记载,英布的妻子子媚和英布的妻子子媚在英布死后11年死于长沙。推测英村可能没有英布的后代居住。英村有家谱,是后人记载家族姓氏和世系重要人物事迹的家谱。中国家谱始于宋代。《应氏族谱》和所有的家谱一样,都是由本世系的先民根据祖先的传说编撰而成的。时间久远,很难研究应氏始于何时。有趣的是,在英布的家谱中,英布的形象被冠以“九江王”的称号。英布是汉朝的淮南王。英宗为何改小为大,称英布为「九江王」?这只能说明英布死后,英宗一直对刘邦杀英布怀恨在心。也揭示了英村村民(英布前本部后代)对英布的忠、义、孝是多么的真诚。代代相传,营村的守墓守库,既守住了使命,也守住了精神。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忠、义、孝。一代代的守墓精神,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遗产,一种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和珍惜。三洪:南宋的洪灏和他的三个儿子石红、洪迈、洪尊(都有文衔,后人称之为“鄱阳三洪”)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大臣。洪迈写《容斋随笔》,洪实为丞相。),南宋爱国宰相江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姜夔、王藻等都出自饶州故里。唐朝的颜真卿、北宋的范仲淹都是这里的父辈。尤其是洪迈,洪迈(1123-1202),别名容斋,南宋文学史家,江西鄱阳(今江西上饶市鄱阳县)人。他的父亲,洪灏,被送往徐金国之间的剑颜,并被拘留了十五年。朝代的皇帝都夸他,“虽苏武,不可居之。". "回国后,他被秦桧迫害致死。大哥石红,金石学;二哥洪尊,钱币学家;他和麦君一起工作,在世界上被称为“三红”。《宋史》说洪迈“小时候读了几千字,念念不忘。他藏书甚多,虽为官,释旧与行,从不涉猎。”尉氏山,位于鄱阳县黄岗镇长江南岸,高70米,面积0.3平方公里。既没有摩天大楼,也没有连续的矿脉。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这种规模的山随处可见。但由于文人的欣赏,巍山的魅力显露无遗。

早在绍兴元年,岳飞在巍山驻军时,就写过一首名为《鄱阳巍山龙驹寺》的诗:巍山寺前,林泉生归隐。紫金佛像,白雪老僧头。池水寒生月,晚风送秋。我来告诉龙帮助人们担心下雨。

龙驹寺对联“云影归龙自在,花香香。”现收藏于鄱阳县博物馆。

几百年后的今天,虽然龙居寺不复存在,但在吟诗对联时,我们仍能远远地想到,昔日的巍山的确是一个宁静美丽的修道悟道之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尉氏山都是一头鬃毛饱满,尾巴饱满的狮子。好像是因为长途跋涉,又累又渴,就趴在长江边喝化石。如果在长江上划船,船峰会动,就像动物的脊椎骨动,狮子的鬃毛直立,河水会咆哮,不仅相似,更相似。因此,巍山也被称为狮子山。狮子山有三峰:尾峰窄而陡,像一条抽打地面的鞭子;胖、高、圆、性感是臀峰;腰部深凹,弧线优美。头峰几乎与臀峰同高,但苍岩绝壁嶙峋如狮鬃,钢力非凡。船若下潜,浪来崖崖,山毁崖崩,心颤。越往深处走,树林越深,但地势永远不会升高。都说可以爬上千山万水,登高望远,可我们只是拐错了弯,来到了一座古墓。碑上题字:许第三祖夫妇合葬墓,碑上联云:福地兴旺,燕家之声一脉相承。

我从小就熟悉这个墓的传说。

相传,太公的祖先许是天佑元年(904年)进士,任郎官(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唐同光二年(924年),谢祖南归来,途经饶州黄冈,见风景秀丽,遂定居黄冈。大太公生了小太公连Xi公,小太公生了七个儿子,其中长子、次子、四子、五子都回了浙江龙泉,三子、六子、七子留在了江西黄冈。有一天,七子问精通周易的三子,哪里有好地方。三子指着河对面的山说:尉氏山如狮,臀圆,林深。有两座小山,形似鸡蛋,藏风聚气。那时,七子夫人已经怀孕了。除夕那天,家人团聚后,她没有看到七子,就点了一盏灯到处寻找。天亮了,三儿子拍拍大腿:不好了,快跟我走。果然,七子已经游过了河,在余小山的一棵树上吊死了。

传说中的七子,就是这个古墓里的七个男性。他用年轻的生命占了好位置,用遗腹子繁衍了近四十代万人。三公六公的后代还不到七公的六分之一。黄冈至今还流传着一首经典的民歌:“河东的孙默,培黎的大叔,湾头的墨工,还在摇篮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