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秦帝国”的思考——第二章揭露国耻(下)

这次分享的内容是《大秦帝国》第一部第二章的后半部分。

上次秦王得知六国分秦的消息,迅速做出对策,包括逮捕六国商人控制舆论,派遣使节游说六国重臣瓦解联盟等。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第二章第四节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秦太后出现了。为了回应秦王瓜分六国联盟的捐款,秦太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包括秦太后标志性的金钗和亡夫定制的玉枕。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为国效力。紧接着又提到赵派使者去荣帝,精明的国君马上反应过来,六国要在秦国挑起内乱,弄得内外交困。秦王从万茜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容帝的情况后,决定在容帝和六国等待时机的同时,派五万兵马先发制人,消除内部隐患。

秦皇后捐赠了象征皇太后地位的和她已故丈夫送给她的陪伴她多年的玉枕,这几乎都是为了一个丧夫的寡妇。作为秦的太后,她有一国之母的责任;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她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想起电影《一九四二》里提到蒋介石为了支持抗战,愿意每顿饭少吃两个菜。与钦太后相比,让人不禁感叹。

接到赵派往戎狄地区的使节后,秦王的反应速度令人惊叹。“几百年的兴衰证实,没有内乱,大国很难崩溃。”这种认知的背后,既有苦学的积累,也有王者的格局。谈到戎狄事务,左书-张从历史背景到现状对隐患的分析,不仅逻辑清晰,而且给出了戎狄军队数量的估算。现在对自己行业做了深入研究的人应该都能达到这种效果,区别只是用心程度而已。虽然荆轲和万谦都是能臣,但最后的回应还是秦王提出的。从这点来看,秦王的谋略不如下面的臣子。除了谋略,这里再次显示了秦王的勇气:“不战而胜。”危急之时,既然要打时间差,就要当机立断,给万千精兵重兵,迅速解决荣帝的隐患。即使他可能陷入危机,他也会赌一把。只要六国不同时进攻,秦国的大部分危机都可以解决。

第五节讲述了秦王刻下国耻石的故事。秦王匡曲良和卫兵黑伯来到石工白驼面前,要求白驼刻上“国耻”二字的石碑。当他们回到皇宫时,秦王亲手打断了他左手的两根手指,并用鲜血描述了石碑上的文字。六国围秦,是秦国的一大耻辱。经年累月的战乱,秦人一贫如洗,真是奇耻大辱。他以血为誓,要折断他的手指。精剑也将启程前往六国。秦王派小妹妹隐藏身份,去了荆轲。秦王怀着对秦的希望,把荆轲送走了。

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秦王救秦的意志,另一方面是通过白骆驼的生存状态的描写,进一步夸大了秦国底层人民的艰辛。

这里提到秦王随精剑出使六国,却为妹妹编造了一个黑叔长孙的身份。可见,作为一个国王,即使欣赏、信任荆轲,但荆轲是唯一有希望救国的人,所以不得不谨慎。送他妹妹去历练只是个幌子。他需要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和一份保险。

第六节回到魏国六国联盟,会后魏国举行大规模狩猎。狩猎前夕,王维熬夜与朝臣商议狩猎事宜。庞涓对六国灭秦有建议,王维不予理会。打猎那天,魏想让伐秦时没有军队的齐国提供物资和金钱,齐王却说自己有东西但没钱。王维借此机会炫耀魏国皇室的奢华。齐王傲慢地说:“国宝也是国之栋梁”,并列举了一些名将和战功。关于财物,齐王认为“应将货物交给商人,以换取粮食武器,以充实国力”。王维很尴尬,大家不欢而散。

秦朝的贫穷一下子变成了六国狩猎的热闹和奢侈,尤其是王维和秦的奢靡作风简直像两个世界。这个财富大赛也有点难受。王维不想听国事,只想享受。即使他为齐王的“国宝”论感到尴尬,毕竟他的国家实力摆在这里,他心里可能还是有些鄙夷的:只讲那些没有中国财富的人才和道理,他还是个穷鬼。这一段王维,他不顾将军的劝告,不顾丞相的危谏,真是纨绔子弟。按照之前的剧情,另外两个君主出现了。赵王不是有理有据,更像将军,但王者稳重。齐王似乎求贤若渴却不城府,有些学者闻之色变。

这次分享到此为止,接下来是景剑在安邑,魏的游说经历。里面提到的很多人,天赋很深,但理想很真诚。我一直很欣赏这种有着复杂野心的人才,希望有一天能把自己培养成这样的人。朱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