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资料比较短。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年),姓孔,名秋,名,山东曲阜人,祖籍李益(今河南夏邑),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受老子教育,带领部分弟子环游世界十四年。晚年修《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他们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语录、思想记录下来,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视为“天之圣人”、“天之木铎”。他是当时社会上学识最渊博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子之圣,至圣,至圣之师,王选之大师,万世之师。他的儒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认为是儒家(非儒家)的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的祭祀一度成为与神、国之始祖同级别的“大祭祀”。
专著著作:六经:古人认为孔子编辑了诗、书、礼、乐,为《周易》(称为《易经》十翼,或易传)作序,写了《春秋》;诗:曲鲁阁、伏阁、桂、潘草、草、桂、霍。(这些诗大多收录在乐府诗中,可信度不高。)
思想成就:孔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德与德”的思想体系:他在个体层面上倡导“仁与礼”的德性与美德。德道思想体系以性善论(“一阴一阳谓之道,顺之者亦善,成者亦人”)为基础,以建立人极(“三极之道”)为目的,与人性、天道、地道会通,中庸适时成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思想体系。孔子的仁学体现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礼学体现的是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会是建立文明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