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王国是什么?

公元前137年的深秋,一大群兵马将古城番禺(今广州)郊外的群山包围得水泄不通。四个一模一样的送葬队伍抬着四个一模一样的棺材,从番禺的四个大门同时出城,但送葬队伍最后去了哪里,不得而知。被偷偷埋的人叫赵佗,活了1065438。北临武陵,南濒大海的南越王国,与中原的西汉和北方的匈奴并肩而立近百年,成为当时政治格局中最强大的三大政权之一。赵佗创造了神话般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想。2000多年过去了,人们一直在寻找的赵佗墓仿佛凭空消失了,而他身后屹立岭南近百年的王国也随着岭南王国一起消失了:关于墓的悬疑第一集(探索与发现2006-241)(解说与专家访谈)今天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广州,在2000多年前就已命名。6月8日,1983,在广州市中心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台挖掘机将一座名为“香港”的小山削去了一半。施工中,一名民工突然发现整齐排列的大石头...广州市考古研究所的黄回忆说,工地上突然发现一块扁平的石头,民工们继续挖掘,发现了一块大石头,有人以为是有钱人用来藏宝的地方。正当好奇的民工想继续挖掘时,现场负责人及时向广州市文物部门汇报了这一情况。当时,黄是市考古研究所的一名年轻工作人员。得到消息后,他和另外两名队员立即来到湘钢工地。他从刚刚挖出来的石板缝隙往里看。借着手电筒的光,黄看到有一堵用石头砌成的墙,地下散落着陶器和一些铜铁器皿。他判断这是一座古墓。广东考古界著名专家麦闻讯后也赶到了湘钢遗址。有着丰富考古经验的麦根据现场情况判断,墓中使用了大量的石头,而且深埋在17米深的象岗山山腰,说明该墓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墓主人的地位一定非常显赫。为了查明真相,同时确保文物的安全,麦决定等到天黑,群众撤离后,让黄钻进古墓的缝隙里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黄发现,几座小墓由回廊相连,大量随葬品大多被腐蚀,杂乱地堆放在墓中。一个巨大的青铜鼎和几件陶器特别显眼。显然,这个墓的年代非常遥远。从墓葬和随葬品的特征来看,黄可能是一座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墓。黄说,当时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明代使用的陶器主要是瓷器,这种陶器是早期发现的,叫南越陶,那些青铜器和其他时代不一样。考古人员对湘钢墓中的器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这是一座南越国时代的大墓。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寻找已久的坟墓竟然隐藏在广州繁华的闹市区。在岭南,南越国时期国王最有可能建墓。从一张2000多年前南越时代的广州地形复原图上,人们可以看到,越秀山是广州最高的山,而湘钢原本是越秀山中的一座小山。据史料记载,番禺城北有一个叫马鞍山的地方。秦朝常有奇怪的紫云黄气,占卜师认为是天子之气。秦始皇听说后,派人凿山,赵佗死后葬于此。史书中所说的鞍山,就是越秀山与湘钢交界处形成的鞍山。明朝初年,政府从城北修了一条路,就是今天解放北路的前身。越秀山被挖了,马鞍山大部分已经被铲平。从此,湘钢脱离了越秀山。清朝时,湘钢建炮台,成为保卫广州的据点。直到上世纪70年代,湘钢才被列为军事禁区,受到保护。有些人开始怀疑,香岗墓是不是赵佗的墓。曾经穿破铁鞋的岭南考古遗址田子豪墓真的那么容易找到吗?广州香港南越墓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广东省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防止墓中文物流失,武警战士第二天一早就对墓进行了警戒。《广州南越墓的考古价值与保护》国家文物局上报国务院,要求发掘。仅仅过了十多天,有关部门就下达了“同意挖掘”的指令。从当时拍摄的墓葬发掘资料可以看出,这个深藏在半山腰的墓葬,在进入墓室之前是一个长长的墓道,墓道和墓室之间有一个石门挡着。墓道尽头,有可辨认的殉难痕迹。这种墓外有烈士的汉墓,是考古学家在岭南首次发现。根据墓穴的结构,考古人员决定揭开顶盖进入墓穴。墓室的前室被揭开了。考古学家发现,由方形石头建造的坟墓墙壁上布满了云纹图案。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彩石墓,墓上都是用凿过的石头堆砌的。在墓室的前室里,和他一起陪葬的物件并不多,只有一扇紧闭的石门立在面前。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在前室又发现了一名烈士,烈士的棺材和骨架早已腐烂。正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时,一枚印章突然进入人们的视线,上面写着“荆襄灵隐”四个字。坟墓主人的身份变得清楚了。他有杀别人性命的权力,还有掌管后宫的官员。这个人应该是南越的一个国王。但是他会是哪个国王呢?在岭南,1993年南越国传了五代。据史书记载,只有开国君主赵佗和二代王赵虎建有陵墓;第四代王赵兴在内乱中被杀;第五代王赵建德在长安被斩首,但没有建墓;南越国第三代国王孙权,被三国时期吴的主人孙权意外盗墓。而传说中带走了无数奇珍异宝的赵佗墓,却是风平浪静,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谜。有人开始猜测,藏在湘钢深处的墓主人可能是赵佗。进入墓室东侧的耳室,考古人员发现里面堆满了青铜器,有的绘有精美的图案,有的还镀有黄金。更让考古学家惊讶的是,在耳室的墙脚下,有两组由小到大排列的青铜编钟。在青铜编钟旁边,有18石编钟,由小到大逐级排列。石制编钟也排成一条直线,上面有穿线的孔。显然,这是一支庞大的乐队。根据古代丧葬习俗,只有皇帝和王子才能拥有如此规格和数量的宫廷乐器。南越国时期的岭南,谁能享受到这样的礼遇?就在考古人员掸去铜刑上的灰尘时,一行刻有“文帝九年乐府所制”的篆书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据史料记载,岭南历史上只有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虎被称为文帝,文帝九年应为公元前129年。此时中原已是武帝元光六年。越来越多的信息表明,这座坟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南越第二代国王赵虎。但到底是不是,还得进主墓看看有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但墓前室与墓主墓之间有一道封闭的石门。黄说:在这里,墓主人设置了两个石门和一个门升降机,以防止盗窃。大门一关,门就被堵上了,五个石条,三个固定,两个倾斜,非常巧妙的防盗措施。进入主墓室后,考古人员发现墓室中央的棺木已经腐烂如泥,一块已经腐烂分崩离析的大漆屏依然显眼。透过残留的漆片,我们还可以观察到画面描绘的是绿色、黄色和红色的云纹。2000多年过去了,棺材和里面的人已经腐烂,变成了一堆混着配件的泥巴。这时,一块四角钻有小孔的薄玉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有经验的考古学家通过许多散落的小玉片推测,墓主当时穿着玉衣。如何提取这套早已散落一地的玉衣?就在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从北京赶来指导湘钢古墓发掘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提出,要整体取,不要一块一块取。就在考古人员急于知道墓主身份的时候,在散落的玉衣中,出现了一枚刻有“帝玺”二字的玉玺,这是皇帝的印章,同时发现还有一枚皇帝的印章。接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枚刻有“赵恒”二字的玉玺,这显然是那个穿着玉衣,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皇帝的名字。短暂的惊讶过后,考古人员的心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赵恒著名印章的出现使得墓主人的身份比真相更加扑朔迷离...根据“帝印”,墓主人应该是南越的一位皇帝。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南越历史上只有第一代王赵佗和第二代王自称皇帝,似乎表明墓主人不是赵佗就是,但查史书,并没有这个名字。这个赵佗会是谁呢?散落的玉衣里,皇帝的尸体早已化为泥土。在已经变成泥土的皇帝旁边,发现了另一枚金印。印章钮扣被做成一条S形的龙。考古人员轻轻擦去印章上的浮土,出现了四个篆字。这个金印,印面的凹槽,印垫的四壁都有碰撞的痕迹。很明显,这是一枚用过的印章,不是随葬品。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枚印章显然属于墓主人。然而,据史《史记》记载,南越的文帝是,而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学家,掌管先秦史籍和汉代宫廷档案。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是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91年,也就是南越文帝死后十几年。此外,在赵虎统治期间,他与西汉王朝有许多交往,并至少三次写信给汉庭。作为寒亭的历史学家,史治学严谨,对南越文帝的名字应该不会弄错。那么,有没有可能赵虎和赵梅是两个人呢?赵梅是赵虎的父亲?考古人员采集了湘岗墓玉衣下的墓主人遗骸碎片,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医院等单位进行医学鉴定,得出了墓主人的年龄。考古学家麦·郝颖说:根据牙齿的磨损情况,牙冠的结构和接缝并没有完全磨合,年龄大约在30到45岁之间。这个年代与史料记载的南越文帝赵虎的年代一致。假设赵梅是赵佗的儿子,赵虎的父亲,结合医学鉴定的墓主人年龄,生于南越文帝末年的赵梅为40岁。赵梅出生时,赵佗已经86岁了。显然,赵梅不可能是赵佗的儿子,而只能是他的孙子,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赵虎。专家推断,和应该是同一个人,很可能是的岳名。通过考古发掘、史料考证和现代医学实验,湘钢南越国墓主人终于在光天化日之下陨落。他是南越国第二代君主、南越王赵虎的孙子赵佗。湘钢,这座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小土山,在其杂土乱石之下,隐藏着一具2000多年前的皇帝尸体。如今,香岗山已经是一座博物馆。从博物馆顶部的人行道上,可以直接走到被埋在山腰中2000多年的坟墓...从墓葬侧面可以看到存放乐器和各种随葬品的耳室,墓主人的主室,陪葬夫人的侧室,以及类似仓库的后室。这座墓的设计是按照主人的前厅后寝的布局设计的,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在岭南,这是唯一发现的南越国时代的石墓。在广州西郊的莲花山,有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采石场。岗南越国墓的发掘无意中使人们知道莲花山的巨石是用来建造赵虎墓的。尘封如岗山、从未发掘过的南越王墓,为人们开启了一次重返古老岭南王国的正义之旅:考古学家复原的丝绸玉衣,是岭南考古发掘中唯一出土的。碑文写着“金虎节”,是国王调兵的凭证,上面写着“王明车图”四个字。南越王的持露器高足杯认为吃带露水的玉屑可以长生不老。战国时期的一个楚鼎,从楚国流到南越。南越王墓出土的食器、饮器、乐器、工具、兵器有2000多件,似乎南越王还在地下对世界发号施令。鼎中还有麻雀的遗骸。很明显,南越国王喜欢吃麻雀。麻雀是候鸟,每年从北方飞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过冬。南越王生前食用的五色麦饭石。盒子形状的陶瓷风琴,里面有砾石,摇动时发出悦耳的声音。它最早出现在秦国。都铎是单品,据说是军队行军时用来打节奏的。墓中陶器最多。钟形铜钩,铜钩挂食物,上面的水可以防虫防蚁。铜鼓是越人最独特的乐器。在陵墓的侧室里,埋葬着七个女人,她们都是墓主人的妻子和侍从。据考古鉴定,他们年龄最大的40岁左右,其他6人都是二三十岁。一些出土的铜镜曾经照亮了他们年轻而生动的脸庞!从湘钢南越帝文帝墓推断,南越国开国皇帝赵佗的墓里一定藏有很多南越国的宝藏和秘密,但是赵佗的墓在哪里呢?新中国成立后,赵佗陵墓被广东考古界列为重点考古发掘对象。考古学家判断,赵佗的墓和汉代帝王的墓一样,按照汉代的礼仪和制度,应该位于距离都城数百里的大山深处。然而,经过10多年的发掘,在广州以外的30多个地点发掘了200多座南越时期的墓葬,但从未发现赵佗的墓葬。像岗山赵虎墓的发掘,有没有可能帮助人们找到赵佗墓?按照汉墓的礼制,南越国和赵虎的赵佗墓应该离得很近,而离埋葬赵虎的香岗山最近的是越秀山,在西汉时期位于番禺城郊外的西北方。2000年前的赵佗眼中,越秀山依然宜人。越秀山曾是赵佗的重要活动场所,赵佗曾与汉朝派出的使者陆贾在山中漫步。考古学家推测,越秀山很可能有赵佗的陵墓。考古专家郝颖认为,赵佗墓可能离赵梅墓不远。赵梅墓中的香岗山实际上属于越秀山最西端的一座小山。越秀山最高的地方是中山陵,爷爷在这里,孙子在这里,符合秦汉时期的葬俗和习惯。关中白鹿原上坝河畔的汉献帝陵,也是一个藏身的山洞。于是,专家根据西汉帝陵,对开国皇帝陵寝岭南的具体位置进行了大胆推测:赵佗墓应该在越秀山中山陵下。真正经历过秦代先人的皇帝赵佗,是不是在那里听着珠江的千年波涛,眺望着乡村?/content/10/0810/08/873620 _ 44911032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