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长相普通。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北宋元年(1032),苏洵的母亲石去世,葬在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第一次在欧阳内翰的书中说:“少年不学,二十五岁才知读书,故从君子游。”现在已经晚了,刚开始的时候,他的态度也不是很认真。以他的聪明,他那一代人不一定比自己强,以为读书不难。然而,第一次,他不幸是最后一个。
这次失败让他自我反省,然后搬出几百本旧作仔细阅读。他不禁感叹道:“我今天学到的,还是我还没学到的!”一气之下,我烧掉了这些旧手稿,决心把《论语》、《孟子》、《韩愈文》拿出来从头重读一遍,继续研究百家争鸣的书籍,传遍古今。每天坐在书房里,人苦读六七年,发誓不写任何文章,才算成熟。此时,苏洵27岁。于是,欧阳修立了墓志铭,张立了墓志铭。两部史传都说:“二十七岁,开始愤然读书。”
北宋宝元二年(1039),苏洵在家苦读,研究古今之乱得失。成太太生了小儿子苏哲。苏洵去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看望在那里做官的哥哥苏洵。看到哥哥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很感动。不久他出了夔州巫峡,顺流而下到荆州(今湖北襄阳县),四处游学,结交有学问的老师和朋友,增长了不少见识和人生阅历。北宋宝元三年(1040),苏洵苦读五六年,二哥苏洵从开封调到郎州当大将军。
北宋嘉佑初年(1056),苏洵带着次子进京赶考,认识了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欣赏他的《论衡》、《权术》、《数策》,认为可以和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官员和士大夫争相讲述苏洵的故事,苏洵的文学名头得到极大提升。在北京期间,我遇到了鲍聪禅师。“我在京师的时候,彭州和尚鲍聪来求教,很勤快。到了蜀国,听说他从京城回来了,他先以为是弟子。他在觉远医院住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