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人物介绍
(1963-),湖北公安县人,当过农民、教师、干部,后进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从事专业创作。曾任湖北省黄石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武汉艺术创作中心、湖北艺术研究院专业作家、编剧。2003年作为重点人才引进厦门,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副主席,公安三元研究院顾问。目前已出版多部各类文艺作品,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他们的作品被100多家报纸和选集选登连载,被数百家媒体评论介绍,被誉为实力派作家和学者型作家。公安-黄石
生命的流动...
公安。黄石公园。武汉。厦门。曾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4个市(县),完成了人生的4次飞跃。45岁的曾说,万卷书和万里背后的路,源于他对家乡泥泞道路的苦涩记忆,那是“晴天一刀,雨天一袋”。从家到集镇郑公渡有一条大约十英里长的土路。万一下雨,他不得不赤脚或穿深筒靴艰难地行走。这条土路也是他以家乡为原点,通向外面广阔世界的必经之路。
曾的家乡在湘鄂交界的一个偏僻闭塞的小村庄胡家坪(村并后改名新港村),这里民风淳朴,荆楚文化浓郁。他读书早,小学跳过一级,1977。14岁,高中毕业回村务农。经过努力,他没有放弃学习。几千年的民俗,让他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文化人。一年后,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18岁时,曾考入公安县师范学校,离开了家乡。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更加痴迷于书的世界。工作后,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文学梦。65438-0988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就读。他努力写作,大学时结出了文学上的第一个果实——诗集《生命流向旷野》。这本书虽然小,但在曾眼里却很大。它沉浸在他生命之初的荣耀和梦想中。曾从湖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凭借良好的创作成绩和实力,成为黄石文化系统的专业创作者。
黄石-武汉
无止境的涅槃...
坚持和勤奋是曾的文学创作给黄石文学朋友们留下的一贯印象。冶金工业作家邓正清是曾在黄石最早的接触者。他介绍,曾刚来黄石文化系统工作,住在原工人电影院后面的低矮平房里,前面是嘈杂的录像厅,后面是下水道。房间阴暗潮湿,即使在大白天,也有巨大的老鼠从下水道里跑出来,进入房间后在走廊里“走动”,干扰了他的生活和创作。
曾再也受不了了,不得不花些时间“对付老鼠”。这段有趣的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中篇小说《谈鼠》(长江日报以《鼠人之战》为名连载,被网络广泛转载)。正因为心中有一个梦想,无论日子多么艰难困苦,他也有一个悠闲而又美味的人生。
一个初冬的早晨,邓正清来到这间寒冷的平房,看见曾满脸倦容地坐在桌前。冷不冷?邓正清关切地问。一点也不冷,曾答道。充满创作激情的他,忘记了住在简陋房间里的寒冷和孤独。老邓不知道,曾却蜷缩着身子,通宵达旦地写作。散落的稿纸堆在一旁,厚厚的一叠。曾养成了夜间写作的习惯。他一拿起笔就熬夜到半夜一两点,熬通宵是家常便饭。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早上不打扰睡觉,下午就去找东西。
创作离不开火热的生活。通过邓正清的关系,1991年,曾来到大冶钢铁厂轧钢分厂体验生活。他戴着头盔,穿着工装裤,和轧钢工人一起挥汗如雨,看着钢花飞溅像流星抓月亮,听着机器轰鸣像打雷。深情让他的笔法越来越深,作品越来越厚。
1993年,三十多岁的曾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世纪末的诱惑》(华山文艺出版社更名出版)。因为经常熬夜,他看起来很瘦,但每天都精神饱满,经常像骑士一样在黄石街头游荡,捕捉创作灵感,更多的时候,是逛书店或者书店。
有一次,他和邓正清逛马家嘴的一家书店,翻了个遍,拍着大腿喜极而泣: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老邓一看,是一本破旧的清末海军资料。这是什么好书?老邓深感不解,曾却如获至宝。
那些年,他几乎逛遍了黄石大大小小的所有书店。每次回到宿舍,他总是带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本书。他从小就沉迷于买书。在黄石打工时,他通过朋友搭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货船,从公安县运了20多麻袋书到黄石。在黄石和武汉学习工作的15年间,我买了很多书,以至于后来家搬到厦门,不得不租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来运书。到厦门后,搬家公司的工人来搬运时,不禁感叹:我搬了一辈子的人,包括那些大学教授,从来没搬过这么多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的创作领域越来越广,在小说、诗歌、歌词、戏剧、报告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些年,在黄石市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很多原创节目都是他写的,被黄石市政府授予“黄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证书。
曾因工作需要,创作了大型舞台剧《永远的船》、《吕不韦》、《海阔天空》、《诱惑难挡》、《青铜九鼎》、《萧何陨落》等。大部分都获得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其中《无垠的土地》在《新剧本》杂志上发表后,由中央戏剧学院编著。全国共有30位剧作家入选《新剧本》杂志网站“优秀剧作家库”,曾名列其中。他的文化专著《聂中国戏剧无终结点的发展与反思》成为戏剧研究者的案头参考书,被广泛引用。
正如《没有终点的涅槃》的书名所说,曾在黄石文化系统工作了7年,像一只涅槃的凤凰,等待重生。
武汉-厦门
转动历史的车轮...
从65438年到0997年,曾从黄石市调到武汉艺术创作中心,担任专业作家和编剧,开始了他人生中重要的创作旅程。
虽然在武汉工作,但家在黄石。因为不需要工作,曾大部分时间仍留在黄石写作。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他没有闭门写作,而是走出书房,开始走在万里路上。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行走在湖北,他捧出了《千年家国梦》的文化散文,与余的《文化之旅》是一个系列。它是描写湖北地域文化的散文佳作,至今仍是一个标高,任何描写湖北文化的新文学作品都无法超越。2004年,《千年家国梦》被收入第二版《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被誉为中国散文史上的突破性“巨著”,具有大背景、大思考、大情怀、大慷慨的特点。这本书标志着曾的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后,一系列渗透着荆楚风韵的重磅作品频频亮相,如小说《楚庄纪事》、《浪漫骆驼哥》等。《楚庄年谱》尤其以一个名为楚庄的古村落为舞台,以赵、钱两家的人生轨迹和历史恩怨始末为主线,在两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故事,真实地刻画了荆楚地区厚重的历史、复杂的现实、传统的文化和习俗。以荆楚大地为背景的两部小说《楚庄年谱》和《浪漫的骆驼兄弟》被选为建国以来唯一一家评选小说的专业期刊。
2001发表文史散文《拨动历史的转盘》,被中央电视台原《读书时间》、《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国内数十家媒体评论介绍,散文选被台湾省刘源出版公司以2004年“著名作家畅销散文”的名义推荐。
最打动和感动曾的,是少数陌生读者的信任和信赖,使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使他的创作更加精益求精。
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的一天早上,曾收到一封打印好的电子邮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他自己的千年家国梦。原来是江苏省常州市一位名叫王的读者寄来的,信中附有一句话:“最近有幸拜读了您的文化散文《千年家国梦》,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那真的是一本适合下雨天细细品味的书。泡一杯淡茶,坐在窗前,手拿一本书,往往会让你觉得豁然开朗。闲暇时看看窗外的雨帘,思绪在自己建造的伟大历史时光隧道里自由飞翔,真是太棒了!我虽达不到你的风采,却向往之,故托鸿雁献上,恭请题词……”读者的真诚和期待深深打动了曾,他立即在书的扉页上签名并以挂号信寄出。
年底,曾收到王的贺年卡,希望能看到他的新书。《历史的转盘》出版后,曾主动送了一本给王。很快,我收到了回复。在肯定的同时,对方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并附上了错别字校对表。那些错别字有些是校对问题,还有几个点是曾和出版社的编辑没有注意到的。因此,曾以王提供的校勘表为“蓝本”,根据其他读者的来信和指正,精心制作了该书的校勘表,并在重印时加以修订。
众多热心读者为曾的创作注入了激情和活力。他从来不敢放松,不敢充电,不敢创作。除了文化散文,他的作品还包括小说、纪实文学和戏剧作品。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读者群和读者层次。因此,曾总是担心一些读者的“偏食”会导致对他作品的“批评”和“非议”。
被调到厦门后,曾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问他发表了什么作品,想一个一个买下来。虽然担心读者“偏食”,但也不得不一一告知。因为急切地盼望着对这些作品的评价和反馈,曾问了这位忠实读者的单位和姓名。他就是湖北某县CPPCC主席张仙友先生。
在整理历史的同时,曾也触动了自己的历史转盘。2003年作为重点人才引进到厦门工作,一家人定居在风景秀丽、享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特区厦门。
厦门-全国
永久邮报...
行走在八闽大地,沐浴在离岸文化中,曾的足迹让停滞的历史长河越来越鲜活欢快。2006年,他举办了他进出福建后的第一部作品——文化散文《永远的车站》,这也是他第一部描写福建地域文化的系列散文。一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同年8月26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厦门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福建地域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及曾作品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台湾省、澳门、福建等地的30多位地方文艺界领袖、作家、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他们不拘一格的精彩发言和相互冲突的思想观点,使本次工作研讨会成为厦门文艺界的一次重要纪念活动。
与会者达成共识,《永远的车站》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开放的人文胸怀、流畅激情的艺术技巧、跳出福建看福建的独特视角,为读者奉献了一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同时可以预见,本书的出版将推动福建地域文化的创作和研究,使福建的哲学宗教、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海内外更多的人所知晓和了解。
站在特区的最前沿,回想起自己走过的四个市(县),曾觉得那都是自己创造的驿站。他一直赞赏和践行的是“像公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在此期间,他有许多进入政界的机会,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了。做一个普通的市民,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超越琐碎与平庸,时刻关注社会与人生,关注历史与未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想提炼出来,融于文字,化为作品——这就是曾理想的人生境界。行走,体验,思考,读书,写书,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方式。
进入福建后,曾的文化散文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打通了文学、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和通道,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近年来中国散文创作最重要的成果"。
2006年,曾发表了描述和反思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散文《历史之刃》。著名作家、学者胡平先生评价说:“这本书是近年来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曾在长期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篇新的文化散文《千古巨变》。他首先授权《百家讲坛》杂志独家部分连载,多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最后他选择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现在已经如日中天。5月,该书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超过65,438+000的媒体评论和介绍。很快进入全国热门书单(共10本),被韩国一家版权贸易公司看中,将被翻译成韩语在韩国出版。
被称为“中国杰出演说家”的李燕杰也高度赞扬了历史的刀锋和时代的巨变。他给曾写信说:“我有幸买了你的两部代表作:《历史之刃》和《时代的巨变》,读了以后受益匪浅。这是两首诗和历史的结合,应该推荐给全国的年轻人,让更多的人借鉴...虽然我已年近八旬,但仍能从书中感受到,这两本书犹如两座山峰,高耸入云,大有智慧和美感。”曾以小说冲锋陷阵,以戏剧立足,以文化散文成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坛声誉日隆,这是意料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