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以后,鞑靼、瓦拉、大明三国演义
公元1368年,徐达入侵北京,作为政权的元朝并没有结束。元顺帝只是北逃,元朝只是北迁,历史上称为“北元”。
明朝时,北元被称为“鞑靼”,但与此同时,鞑靼东部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瓦拉”的政权,与鞑靼、大明三足鼎立。
那瓦拉是谁?
瓦拉属于广义上的蒙古,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蒙古。
在元朝的时候,瓦拉被称为“游刺”或“游刺”,而在国外则被称为“卡尔梅克”。
到清代,瓦拉被称为“威拉蒙古”或“莫西蒙古”。
换句话说,瓦拉属于西蒙古,鞑靼属于东蒙古(元朝皇室后裔)。
但瓦拉最初并不生活在西域,而是分布在今天蒙古高原北部贝加尔湖东西两侧的森林中,被蒙古人称为“林中之民”。
成吉思汗崛起时,瓦拉曾与其他部落建立札木合,被成吉思汗击败,于是西迁西域。
元朝时,西域的瓦拉游牧民族,向元朝投降,并与蒙古皇室保持婚姻关系。
元顺帝逃到北方后,随着蒙古正统黄金家族的衰落,瓦拉开始崛起。
明朝初建时,北苑没有放弃,重新入主中原。他们都负责这片沙漠。辽东有丞相那霸的20万大军,陕甘地区有的65438+万大军。他们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
所以大明的策略是对北元东蒙古势力“耕田扫穴”。
1369年,大明攻陷商都。
1375年,大明的宿敌王宝宝死了。
公元1387年,大明攻占辽东,北元丞相那霸投降。
公元1388年,海蓝在渔海被北元击败,北元主力全军覆没。
公元1391年,大明攻打哈密,北元势力基本瓦解。
这是朱元璋时期,从明太祖成祖时期开始,朱迪亲征漠北,“三犁五出”,全力围剿东蒙势力。
随着大明的不断进攻,北元-东蒙(鞑靼)势力日渐衰落,与此同时,蒙古强大的贵族趁机做大,这就是瓦拉。
蒙古黄金家族实力衰落,瓦拉不愿意再做诸侯,于是一步步东移,意图称霸蒙古。
15世纪初,祖父阿鲁台成为鞑靼的实际统治者,先后建立了三个蒙古大汗。
马哈木成为了瓦拉的首领,马哈木VS阿鲁台,也就是当时的瓦拉和鞑靼之争。
最初明朝为了打击鞑靼人,扶持瓦拉,封马哈木为顺宁王。
公元1410年,朱迪率领50万大军与瓦拉联合,打败阿鲁台。之后阿鲁台远走兴安岭,瓦拉的马哈木趁机占领了鞑靼的故乡。
到公元1434年,马哈木之子打败并杀死阿鲁台,做了黄金家族的支队可汗,他开始以宰相的名义统一蒙古各部。
公元1440年,拓跋扈去世,他的长子也被称为太师王怀第一,继续控制着蒙古的权力。
公元1447年,大明东北屏障多燕三围首先被攻克。
公元1448年,大明西北屏障哈密也被先攻下。
当时叶仙的势力西起中亚,东至朝鲜,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大明北,统一了漠南、漠北、漠西蒙古,达到元朝灭亡后蒙古人最大的地区。
他并不满足于这个成绩,他的目标是重建大元的统一。
下面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分别是公元1449年的内乱和北京保卫战。
这一战是瓦拉的巅峰,但正是在这个巅峰,瓦拉开始下滑。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者属于于谦和大明,他没有笑到最后。
第一次退军,一方面是因为于谦的忠心反对,另一方面是因为与瓦拉汗的矛盾。
他不甘心做傀儡,但也有很多战术。他在1451第一次进攻,但被击败,被杀。
公元1453年,首次成为自立可汗,史称“大元天盛可汗”。又称可汗,这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失去统治地位的体现。
然而,第一个大汗淋漓的蒙古梦只维持了一年,一年后就在阿拉克总理的兵变中被杀。
同样是先杀,瓦拉同时开始衰落,蒙古统一的局面不复存在。
大明在明初强盛了一阵子,但随着朱迪的去世,明朝对东西蒙古不再有优势,瓦拉和鞑靼相继强大起来。
他死后,不能摘花的妻子率领军队攻打瓦拉。大明成化年间,鞑靼的大衍汗登基(1470-1543),东蒙势力开始复兴。
公元1510年,大雁可汗将瓦拉势力彻底赶出了东蒙古。大明嘉靖、万历年间,鞑靼人安达汗(大衍汗之孙)数次远征瓦拉,随后瓦拉又开始西迁,向西迁移至中亚的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
至此,大明北部只剩下鞑靼,但鞑靼并不具备统一整个蒙古地区的能力。
瓦拉、鞑靼和大明打了三百年,实力发生了变化。大明初期,瓦拉最为兴盛。然后瓦拉在他们面前统一了蒙古,最后鞑靼把瓦拉赶出了沙漠草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另一股力量崛起了,这就是后金。
公元1583年,明朝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带着祖先父辈的十三套盔甲造反,于1616年建立后晋。
后金的矛头不仅是大明,还有蒙古。
当时蒙古(鞑靼)的可汗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力丹可汗。他手握元朝的玉玺,也有统一蒙古的野心。
公元1635年,皇太极大败利古丹汗,其子赐玉玺,皇太极成为蒙古可汗。
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中原。
公元1757年,乾隆征服西域准噶尔汗国——当年的瓦拉。
至此,鞑靼、大明、瓦拉相继被清朝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