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西书院的建筑是怎样的?
明朝弘治年间,晋祠在西北建立瑞云阁,又名红阁。因为它是献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亭子,所以也被称为“仙翁亭”。
此亭曾于1705重建一次,建筑规模基本保持初始状态。
仙翁亭朝东朝西。它建在砖窑洞上,两层木结构,山顶式。底座为砖券洞,高4.4米,宽3.6米。亭子周围有回廊,有围栏跟随。东墙有神龛,西入口有四柱檐廊。
仙翁阁正面靠墙有一木梯,南北两侧砖墙有一圆形窗洞。在二楼,四周都是窗栏。仙翁阁下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平台,四壁各有一个小门,里面有石桌和长凳。周边运河环绕,流水潺潺,风水放松,真的很优雅。
明朝初年,在我国历史上,苏钱钟书率军抵抗北方瓦拉入侵,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也与晋祠有很大的关系。
于谦在山西为官时,经常游历晋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借山水抒怀,反映人民疾苦,为人民呼吁。
1440年,山西大旱。于谦游览晋祠祈雨,写了一首求雨诗,名为《忆晋祠风光盼雨》。也许,于谦被上天感动了,果然,雨下了。诗歌:
吊翁山的前景很有意思,城里的人都是周晓颖。
山峰被绿色的蜗牛环绕,碧玉在溪流中流淌。
龙出洞起雾,凌波仙游珍珠。
我想把神社里的一桶水洒满九州。
和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一样,于谦也表达了他的救世情怀,“散雨遍九州”这句话很清楚地表达了他广阔的救世情怀。“出洞”一词是指水流出后,随雾奔涌。整句话说:步履轻盈,草上玩露。
于谦游览晋祠时所作的另一首诗《煤颂》反映了诗人的思想:
挖乱取黑金,储阳而有深意。
火重燃成春,燃炉通夜照。
丁一元恃权,死后铁石留心。
希望所有的人都暖心,不厌其烦地走出大山。
于谦是永乐年间的一位学者。33岁,河南山西巡抚。他去北京当兵部尚书之前,在***19成为这两个省的官员。于谦因忠勇善战,诗词歌赋,被后人列为“金水七贤”之一。
明代中叶,山西太原人王琼,名晋西,双溪老人。1484考中进士,后来成为明朝著名的军事人物。王四帝成化、弘治、、嘉靖为工部官员,掌管六品,是商业部、兵部、吏部的最高官员。
尤其是在郑德时期,王琼在执掌兵部的5年时间里,因其特殊的功绩,加入了“三孤”和“三助”的行列。“三孤”就是“小鲍”、“小傅”、“少师”。“三辅”是“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近五年来,能得到如此“官恩”,在明朝历史上极为罕见。
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道的大事:治理运河三年,以“快人快语”著称平定陈豪叛乱,“唯才是举。总控西北边防,“贡献在边防。"
因此,与明代的、于谦和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并称为历史上的“明代三大臣”。王琼被后人列为“金水七贤”之一,其塑像供奉在文昌阁。
王琼在其早期职业生涯中曾管理过陕西运河三、四年。他不仅恢复和发展了运河的水运,而且促进了当时南北经济生产的发展。
相传,王琼庙前的两棵银杏树是他在陕西做官时种下的,一公一母,左右两棵银杏树称为李连银杏。原来取自银杏树能成才的意思,这两棵银杏园林树,断如槐树,树皮开裂,树叶茂盛,500多年来一直长势良好。
左边的是雌性银杏,开绿花,结果实;右边的是雄银杏,花黄色,不结果。
1519,明皇族宁王朱发动之乱,企图篡位。镇压这次叛乱对当时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起到了进步作用。
王琼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王守仁在当时并无私人关系,他们分属不同的学派。王琼可以根据才能和正直的原则任命王守仁。因此,数百年来,王琼在历史上一直被人称道。
1522年,王琼被贬为兵部尚书,时年63岁。朝廷也有意让他“还国于民”,于是让儿子在老家晋祠南面买地建别墅作为居住之所。
1526年,别墅落成,王琼以自己的名字“锦西”命名为“锦西园”。金熙园就在晋祠城墙的南面,被南劳权隔开的红岩南河、鸳鸯中游和芦苞河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环绕着花园。
锦溪园大门朝东,一大片荷塘隔着一条田间小路。花园中的主要大厅是“西瓮堂”。同年,王琼吏部的好友乔玉来来到晋祠,为正殿题词“喜翁堂”。
整个花园依山傍水,清丽雅致。明代南靖大员刘龙给王琼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门前鸥鹭是凡客,镜中荷花是二花。”。
1528年,西北边疆告急,70岁的王琼被朝廷重新启用,以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为陕西军务提督。
又老又瘦的王琼率领一支军队穿过西北走廊,驻扎在嘉峪关。他为了安定边防,在西北战场驰骋了四年,西北“益边”。
同时,王琼总结了历代宁边的得失,收集了所有的条例、笔记、地图,编纂了《西番事迹》一卷和《北方事迹》一卷。
1531年,王琼再次回京出任吏部尚书。1532年,74岁的王琼在北京逝世。明世宗朱厚熜追授他“太上皇”和“贡香”的称号。其长子王,葬于蒙山脚下,后为太原晋源王氏家族墓,由礼部尚书霍韬题写墓碑。在死后,他的长子王遵照父亲的命令,将锦溪园改为“锦溪书院”。
锦西书院有供学生学习的报告厅和宿舍,有主任管理斋戒事务,考核学生的懒惰程度。该学院聘请有声望的学者授课。讲堂里挂着两块匾额:《白鹿洞书院条令》和《程先生治学守则》。
当时大批学生来书院求学,到了清代更是繁荣。除了王家子弟,还有本县及邻县的进士。由于书院院落宽敞,设备齐全,明清时太原县令在县内试士,借用书院房舍作为考场。
近万名学者在锦溪书院学习过,许多著名学者在书院讲学,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清代考据学大家严若渠曾在书院讲学。
锦西书院创建于1532,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办学历史。直到1826太原县城建起了官办机构山西书院,才开始走下坡路。
当时晋西书院还有太原王氏宗祠,由祠和太原堂两部分组成,南北厢房数十间。太原王祠,乔祠,是晋西书院的主体建筑。
锦西书院占地2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27平方米。其中,“子乔寺”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泰源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太原王祠堂内所有建筑古朴典雅,景色清雅,与晋祠古建筑融为一体。各厅的厅、廊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医院配有王捐赠的16块海内外名家题写的名家匾额,7幅名家对联。
1533年,明世宗朱厚熜下令在锦溪书院西、南老泉南修建专门的神社“王琼庙”,供奉王琼。
“王琼庙”面向东,面向西。它有三间房宽,绿树环绕,台阶下有两棵银杏树,左公右母,浓荫蔽日。屋檐“山高水高”,堂内神龛供奉王琼雕像,两侧为六尊彩色侍者雕塑。
刘珊园位于晋祠西南角,南与什邡盛丰寺相邻,西与温室相连,北与刘珊湖相连,东与宝塔院相连。花园规模虽不大,但小巧玲珑,妙趣横生。
花园四周筑有围墙,开着各种图案的漏窗。公园内黄石假山、松树、柏树、榆树、槐树及各种花卉点缀其间,并建有紫藤长廊。西南角假山上有“云亭”,平面呈云状,四角为金字塔形屋顶。亭子上的梁柱没有雕琢,也没有彩绘,自然古朴。
在刘珊花园对面的西北角,还有一个名为刘珊亭的亭子,它有五颜六色的朱红色,六边形的平面和圆形的金字塔形屋顶。在两个亭子之间,建有一个清澈见底的小水池。水池里有假山和喷泉,里面种着睡莲。
每年春天和夏天,花园里都开满了花,蜜蜂和蝴蝶来来去去;树木成荫,鸟儿在树上歌唱。
刘珊园内,宝塔铃叮当,寺内钟鸣响,声声悠扬,宛若仙境。秋天可以赏荷,冬天可以赏雪。正门影壁上有一大块砖雕,刻有***166汉字,为清代书法家杨所书。人物为行书,圆润飘逸,为晋祠三大名雕之一。
1533年,太贵寺建在圣母院大殿南侧,又称分水川慈寺。据说太谦是古代金的后裔。他继承父业,治水成绩突出,受到颛顼嘉奖。后人想到他“宣传汾和,挡住大泽,代替大元”的功绩,尊他为汾神,建庙祭拜。
太贵寺是明代户部长高汝兴出资修建的,后被高的后人多次修缮。太贵寺坐西向东,宽3间,深4间。其前廊1.25米深,悬于山顶,素瓦雕青玻璃脊。
从晋祠的整体布局来看,是圣母院大殿的右翼。寺内有一尊明代木雕的台塑像。左边是土地偶像,右边是五位偶像。庙前有大殿,四周有短柱。
1548年,晋祠建立伴亭,又称读书台,位于半山腰,坐西向东,南接吕祖亭,北接三台亭。亭子内墙之间刻有诗词和石头。站在亭前,景色历历在目,令人难忘。后来,嘉靖年间,知县龚在晋祠修建了一座柳比斜。
六必亭位于湛盛广场东侧,隔着芷伯运河。又叫“白鹤亭”,因其造型优美,又被称为“水亭”或“水果园亭”。晋祠白鹤楼有一副对联:
一沟瓜藤水;
十里稻花。
这幅对联是由清代诗人武文的诗组成的。它把金水和稻区的灌溉水系统比作一根瓜蔓,均匀分布,自然生成,意味深长。当然,晋祠还有很多著名的对联,这些对联与山水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忘返。
仙翁阁
晋祠古建筑上的雕塑与绘画
晋祠的清泉
晋祠的镜子
晋祠的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