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形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有黄土地貌、丫蛋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

一、黄土地貌

(一)概念

黄土地层中发育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形成的大陆性淡黄色粉土堆。

积累东西。

(2)原因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主要是流水造成的。

黄土塬、梁、岬主要由堆积形成;各种山谷都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黄土地区的侵蚀可分为古代和现代。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上最近发生的地貌侵蚀过程。现代侵蚀与古代侵蚀的主要区别是人为因素的参与,表现为侵蚀速度的加快。古代的侵蚀是纯粹的自然侵蚀,其速率通常很慢。现代侵蚀和古代侵蚀以大部分地区大规模农耕的兴起为界。现代侵蚀以河道盆地为基本单元。在河谷盆地中,河谷边缘线以上的河谷间地和以下的河谷地的侵蚀特征是不同的。

(3)地貌特征

1,无数的山谷和破土。

2.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3.河道盆地中有多级地形表面。

(4)分配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山麓,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至长江中下游,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高原是最集中的地区,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厚度一般为50-200m(甘肃兰州九州台黄土堆积厚度达336m),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二、丫蛋地貌

(一)概念

丫蛋地貌是新疆罗布泊的特殊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

“丫蛋”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有陡峭墙壁的山”。

丫蛋地貌现在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由河流湖泊中类似相土的沉积物形成的地面。

(2)形成条件

1.岩性条件:丫蛋可以在不同硬度、不同时代的岩石上形成和发育。

2.环境条件:目前发现的丫蛋绝大多数分布在极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植被稀疏的平原地区,风蚀严重;或潮湿洼地,盐风化和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

3.动力条件:丫蛋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风是其主要外力。大多数学者认为单一风向的强风是丫蛋形成的主要外力,也有学者认为丫蛋的形成是由两组风向相反的风况造成的。

(3)分配

主要分布在降雨量少、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的极端干旱地区的干旱区和沙漠边缘,如西亚(尤其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和纳米布沙漠、北美西部沙漠地区、南美西部沿海沙漠地区以及欧洲和西班牙的赫布劳德低地。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罗布泊、哈密、疏勒河中下游、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乌蒙。

第三,丹霞地貌

(一)概念

是指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和风蚀的综合作用下,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不均匀胶结,经垂直或高角度劈理切割,形成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峭壁陡峭的红色碎屑岩(主要为砾岩和砂岩)。

(二)形成原因

丹霞地貌是赤壁丫蛋群的地貌,由以砂岩砾岩为主的沉积岩侵蚀而成。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岩(包括砂砾岩)和以砾岩为主的沉积岩。红色是沉积岩形成丹崖的先决条件之一。

所谓红色,是指岩石本身的颜色,而不仅仅是其风化壳的颜色。二、凡是带有红色色调的颜色都称为红色,包括红色、棕色、紫色、橙色、棕黄色、灰紫色等。第三指宏观色彩,无论红层盆地中的岩石是否含有白、灰、绿、黄、黑等其他颜色,只要仍以红色为主,人们就能在视觉上感受到红色。

(3)地貌特征

红色陡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因素,不同形状和体量的陡坡组合成堡、墙、柱等各种丹霞地貌的基坡。在幼年和青年时期的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坡构成了峡谷的谷壁。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狼山、广东丹霞、江西龙湖、浙江江郎)。

四。喀斯特地貌

(一)概念

是具有溶解力的水对可溶岩(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解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也称喀斯特地貌。除溶解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侵蚀、潜蚀、崩塌等机械侵蚀过程。

(2)原因

岩溶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解的结果。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它在有水的情况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 (HCO 3) 2],溶于水,因此形成空洞并逐渐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喀斯特高原最为典型,所以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一般常被称为喀斯特地貌。

(3)分配

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面积很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碳酸盐岩出露区,面积91万~ 1.3万平方公里。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西藏和一些北方地区也有分布。广西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西藏多为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川滇藏等高海拔地区。

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的喀斯特(云南、贵州、重庆,2007年6月29日;广西,重庆,贵州,2012。6.22).

社会意义

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地貌。

岩溶矿泉和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具有医疗价值。

溶洞和古岩溶面中含有丰富的沉积矿物,古岩溶潜山是良好的油气储集构造。

动词 (verb的缩写)冰川地貌

(一)概念

它是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和中国西部。

(2)分类

可分为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塑造的地貌(最大覆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2%)。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根据形状,现代冰川区的冰体可分为:

1,大陆冰盖。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等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冰体。

2.冰帽。几千平方公里到五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冰体,巨大的山麓冰川,平顶冰川都可以发展成冰盖。

3.高山冰川。又分为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川融化可以形成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河、冰塔和冰碛山。

(3)分配

在我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现代冰川和古冰川发育良好,冰川及其雕塑分布广泛。粗略估计,约五分之一的现代冰川分布在天山冰川区。

现代雪线一般由北向南,从边缘山向青藏高原内部上升。阿尔泰山现代雪线海拔3000-3400 m,天山3600-4200 m(北坡),祁连山4300-5200 m(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昆仑山西端5500—5700m m。

第四纪冰川中的古雪线比现代雪线低数百至数千米,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很多倍。但由于内陆干旱气候的限制,其分布面积仍然十分有限,所以古冰川和现代冰川的凿削或堆积地貌范围不大,冰川的凿削力较弱,所以冰川和河谷宽而浅,只是由于冰水堆积的影响,到达河西走廊和部分内陆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