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俄关系的发展。

中俄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它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与合作,有冲突与和谐。以史为鉴,回顾和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一、古代历史:

中俄关系源远流长。有准确史料的中俄外交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此时的俄国虽然继续向东扩张,但遇到了封建帝国——清朝,双方基本处于旗鼓相当的局面。在1685的jaxa战争和1686的第二次jaxa战争中,俄罗斯并没有占多大的优势,两国关系是在俄罗斯主动,中国被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举行会谈,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1728和1792年签署了《恰克图条约》和《恰克图公约》。这三个条约的签署是中俄关系早期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个条约都是在激烈对抗甚至武装冲突后,通过对等谈判签订的。从根本上说,以对话代替对抗,体现了中俄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互通有无的愿望。中俄两国政府在具体谈判中都采取了相对克制的态度,这是两国关系得以傲然稳定发展的关键。

此后至19世纪,中俄中期中俄东部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大发展,促成了早期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二、近代史:

从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枪开始,中国和俄罗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中俄关系也经历了不少波澜。

在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初期,俄国一直扮演着虚伪帮凶的角色,却从中国获得了最多的利益。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俄罗斯以各种方式在东北和西北划分了65,438+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是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917,俄国十月革命是一声炮响,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指明了方向。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老百姓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庆祝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现代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北伐战争期间,1924期间,苏联推动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与中国共同创办黄埔军校,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

20世纪30年代,王明被帮助占据中央领导地位,对中国革命进行了过度干预,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给了中国很多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确保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推行大国政治,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三、近代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友好同盟到紧张对抗,最终实现睦邻友好,逐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60多年的风风雨雨促使中俄关系从感性走向务实和理性。

1949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并迅速建立外交关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65438年到0950年,毛泽东访问了莫斯科并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同盟的基础上,苏联为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中苏关系以激昂的理想主义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中苏友好同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两极格局的稳定。

1960后,中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苏成为敌人。苏联单方面撤走所有派驻中国的专家,并在中苏边境地区帮助股东和大量边民逃亡。中苏边境摩擦事件不断,最终导致1969珍宝岛流血冲突。中苏势不两立,同盟变成了武装敌对。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两国放弃对抗,积极化解消极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实现关系正常化,实现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与邓小平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中国和苏联共同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对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今后应遵循的准则作了概括性的说明。

19911 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被宣布为继承者。中俄于2月27日签署了会谈纪要,199165438,完成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

此后,从65438年到0992年,中俄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相互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无疑把两国关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而把中俄关系推向了睦邻合作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