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介绍和指挥

伊拉克战争已经尘埃落定。全世界都在关注这场战争。《空军军事艺术》编辑部记者戴旭采访了成都军区空军政委中将·刘亚洲。在两个小时里,刘将军与进行了交谈。戴旭与刘亚洲的对话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战争的结局:局部战争,世界范围的震惊

记者:伊拉克战争于2003年3月20日正式爆发,美军于4月11日攻占巴格达。进攻者带着一支只有10多万人的军队,在没有任何像样战斗的情况下,在20天内完全征服了世界上的一个中等强国。很多人认为伊拉克战争不像一场战争,更像一场游戏。

刘亚洲:这场战争有点戏剧性,但仍是一场真实的战争。2003年春天的二十天耐人寻味。1991海湾战争后,我说:如果一千年后还有历史,会这样记载:海湾战争充满了惊叹号。伊拉克战争之后,我想说“新海湾战争”依然充满了惊叹号、问号,当然还有省略号。战争看似结束,却是新的起点。

记者:新起点是什么意思?

刘亚洲:虽然这是一场地区性的战争,但却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动。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甚至可以说,通过这场战争,很多国家的边界被悄然重划。至少在美国* * *的大脑里又被重画了一遍。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再也回不到伊拉克战争前了。这场战争改变了历史,并将继续改变历史。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曾在英国下议院辩论时表示:“这场战争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政治格局。”他的话切中要害。

记者:刘总,您能深入谈一下这个问题吗?

刘亚洲: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这场战争的理解,一个是政治,一个是军事。我军1962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后,毛主席形容为“军事政治战役,或者说政治军事战役。”伊拉克战争既有军事意义,也有政治意义。政治上,这场战争有三层含义:

这场战争是新旧世界秩序分裂的分水岭。金一南说:“战争决定秩序。”这倒是真的。冷战后,不,冷战以来,美国一直在推行“新帝国秩序”。什么是“新帝国秩序”?即美国以其强大的政治、军事、文化、精神和宗教力量称霸世界。当一个国家足够强大时,它就会寻求霸权。任何国家都一样。不要称霸,因为你不具备称霸的条件。就像只有有钱人才说贫穷是一种财富一样。权力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更大的权力。20世纪国际体系的最后一块基石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集体安全机制和国际法秩序。美国是这个机制和秩序的主要发起者和制定者。现在美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打碎了这个基石。这场战争是美国“新帝国秩序”下的第一场战争,具有一流的历史意义。一位美国国会议员说,这场战争具有“历史精神”,他触及了战争的本质。这场战争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文明的冲突。归根结底,文明的冲突是一场宗教冲突。阿以冲突从根本上说是一场宗教冲突,当然也是一场文明冲突。你可以不承认有文明冲突,你可以不承认有宗教冲突吗?乔治·w·布什说这场战争是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后来他说这句话是“口误”。其实哪里是口误?这是一个萦绕在他心头的噩梦。冷战结束后,另一种统治战争开始了。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文明冲突。如今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冲突最为激烈。美国不仅要像它声称的那样“改造”伊斯兰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粉碎整个伊斯兰世界。自古以来,文明都是通过战争来移植的。美国以军事手段对抗世界。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完全可以由美国政客来回答。美国保守派代表人物伍尔西说:“伊拉克战争可以视为第四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场战役。世界上发生过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都是以欧洲为中心。中东正在发生第四次世界大战。”

记者:由于美国在军事力量领域的军事力量不对称,其鹰派政客养成了一种近乎狂妄的战争迷信。国际政治的天平已经急剧倾斜。西方学者把美国比作一辆正在冲下山、刹车失灵的战车。

刘亚洲: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是2003年的春天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受到了一股新世纪的寒意。比利时首相最近表示,美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超级大国。因为美国的危险,世界变得危险。我接着说第三层意思:地缘政治。地理就是缘分。从古至今,这个原则不变。一个一般的强国在崛起之初,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地理上的不败之地,就是地缘政治上必须控制的区域。中东就是这样一个地区。有人说,石油是中东的宝藏,也是诅咒。二战后,美国所有的中东战略都是围绕石油展开的。这只说对了一半。美国控制中东,不仅仅是为了石油,更是为了石油。它有一个比控制石油命脉更深远的目的。要知道,中东不仅是历史上的能源基地,也是世界闻名的交通枢纽。拿破仑早年就开始注意到控制这个关键枢纽的世界意义。美国控制中东,使得世界力量重新整合。历史会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此,美国切断了亚非欧之间的陆路通道。这个事实想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我正在写一本书,暂定名为《论西方》,将全面探讨这个问题。这里就不说了。

记者:军事影响呢?

刘亚洲: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有两大武装集团:一个是前苏联,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一个是美国。这两个武装集团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军事理念。我说的军事概念包括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和武器装备。世界各国军队大致按照这两大阵营划分,几乎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冷战后的这些战争,其实就是这两个武装集团之间的战争。这是两个集团和两种不同军事概念之间的战争。现在我可以说,以苏联为首的武装集团输给了以美国为首的武装集团。

比如1991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都像一场拳击赛。或者美国重量级冠军和伊拉克侏儒。不同的是,冠军更强,矮人更弱。还是当年的“挑战”。当然是那一年的结果,一轮击倒对手。不,这次侏儒吓坏了。因为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胜负已经确定。问题是我们应该看到戒指背后的东西。

记者: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

刘亚洲:我必须想到。尤其是我们中国军人必须想到的。这场战争的世界意义在于,它充分揭示了苏联式军事制度的危机。凝视着伊拉克战争的废墟,我脑海中浮现出似曾相识的场景:黎巴嫩的贝卡谷地,利比亚的首都,南斯拉夫,阿富汗...我发现这些战场和废墟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前苏联涉足的盟国或地方;都主要采用苏式武器系统和军事思想;在美国的信息空袭下,它们要么支离破碎,要么被摧毁。为什么?

两次海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伊拉克是一个陆海空三军完全“苏联化”的国家。从飞毛腿导弹、米格战机、主战坦克,都是俄罗斯制造。不仅数量多,更先进,而且是系列引进;不仅引进了设备,还引进了制度和理念。

记者: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们知道同样的目的是征服和占领一个中等国家。朝鲜战争,美国动用了约50万兵力,打了三年,但失败了。越南战争,美国也是用了50万大军打了12年,最后撤出。伊拉克战争怎么会变成这样?

刘亚洲:我想用另外两场战争的结果来回答这个问题。同一个超级大国在同一个战场上与同一个对手作战。苏联先后动用150万兵力,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结果打了十年,伤亡五万多。最终彻底失败,国家局势从此一蹶不振。美国只派了一千名特种部队,主要是空中力量,只用了61天就打死了16个人(没有一个是在正面战斗中被打死的),从而彻底摧毁了塔利班。

我们也可以把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和俄罗斯的车臣战争做一个比较。这两场战争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反恐作战,战场都是中亚山区,对手都是游击武装。我们知道美国的情况,而俄罗斯从8月65438年到2002年5月伤亡超过10万,还深陷游击战泥潭。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久,车臣再次发生恐怖爆炸袭击,俄军驻车臣副司令身亡。总之,战争远未结束。

记者:你认为俄美军队的主要差距是什么?

刘亚洲:主要在军事技术和战争观念上。再说军事技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精确制导技术将战争带入了“精确战士”时代。美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有威胁的武器部署到它认为最需要的地区。美国在科索沃一天投下的炸弹总数,比我军在东南沿海部署的所有导弹总数还要多。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针对阿富汗多山、多孔的情况,迅速研制出“温压”炸弹。这种炸弹可以摧毁洞穴、地下掩体或建筑物中的一切,但不会破坏建筑物。有点像中子弹。这种根据战场情况快速研发新武器的能力,也是一种“武器”,更强大的武器。除了可预见地准备武器,美国根据战场的需要,随时研制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武器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我们去甘岭的时候用的是炸药包,炸药包,对讲机,我们在自卫反击越南的时候还在用。

当然有工业基础问题,但主要是战争的前瞻性和国防工业的适应性。我们不能等到战争打响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应该重视它。今天每一分钟的迟钝都会让你在未来付出血的代价。

由于近一个世纪的技术落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和塔利班不是士兵对士兵,炮弹对炮弹,而是导弹对子弹,卫星对瞄准镜。

记者:在美军精确、有效、持续的空袭下,塔利班失去了理智,迅速解体。

刘亚洲:与美军相比,俄罗斯的高技术只是部分体现在武器平台上,没有形成体系。俄军在车臣基本都是用常规武器作战,作战平台还没有实现相互之间以及与指挥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技术决定战术。俄军和车臣武装没有形成“代差”的技术优势,无法像美军那样利用绝对的信息技术优势实施不对称作战。

记者:这让我们想起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志愿军面对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进行大规模的纵深机动和穿插,充分发挥了我军在近战和夜战中的优势。

刘亚洲:打破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的方法只有一个:机动。只有我有机动权,我提出这个术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否则只有你打我我打不到你。在这次伊拉克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伊拉克军队和塔利班因为没有机动权而被打败。美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失败,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失败,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至今未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无法控制对方的机动。你看过电影《上甘岭》吧?白天,阵地是美国的,晚上,我们把它夺回来。只要对方在战场上有行动自由,就不容易赢。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死于游牧民族之手,那些朝代的综合国力、军力、火力都远在游牧民族之上。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是游牧骑兵的机动性很大。来去如风,奔袭千里,让中原王朝防不胜防。

今天美军搞这个系统,那个系统,数字化,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剥夺对方在战场上的机动权。这也是美军未来潜在对手要特别注意的。没有流动性,就没有生存权。

记者:美军如何控制对方的机动性?

刘亚洲: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成为千里眼和千里眼,但同时又让对手成为瞎子和聋子。我们说今天的美军强大,是因为有战场意识。有这样一组数据:美军从发现目标到实施精确打击的时间,即完成发现、瞄准、评估打击结果的“打击链”所需的时间,海湾战争100分钟,科索沃战争40分钟,阿富汗战争20分钟,这次伊拉克战争只有10分钟,基本实现了“发现即摧毁”。对对方来说,就是“找死”。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根本来不及实施机动。比如在2001,11期间,美军的一架侦察机发现了一支在夜幕掩护下从喀布尔撤离的车队,立即将情况通过卫星传送到美军中央指挥中心。五角大楼下达攻击命令,三架战斗机迅速飞过目标上空,投下三枚制导炸弹。同时,无人侦察机还向地面车辆发射导弹,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无人攻击机。后来证实,包括本拉登的助手阿特夫在内的近100名塔利班人员在空袭中丧生。这一幕是美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缩影,也是未来美军惯用的战术攻击手段。

与美国雄鹰扑向兔子的犀利敏捷相比,在车臣战争中,俄军就像一条追逐兔子的蟒蛇,盲目而缓慢。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侦察和通信手段,俄军无法及时发现行踪不定的车臣武装,多次贻误战机。与美军追击Atef形成对比的还有车臣战争中的一幕:俄军一支空降分队在山区陷入车臣武装的包围圈。由于联系中断,指挥部找不到分队的具体位置,导致90名官兵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苦战三天三夜,最终全军覆没。

记者:在伊拉克战争中,也有这样一幕:3月20日晚,在美国发动第一次攻击后,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射了一枚导弹。仅仅半个小时后,一架美军F-15飞了进来,向这辆秘密隐藏的发射车发射导弹,这辆发射车即将再次机动,伊军战术导弹从此消失。4月7日,美国特种部队发现萨达姆·侯赛因和他的高级政府官员正在进入一座大楼,立即呼叫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巡逻。半小时后,美军战略轰炸机赶到,投下两枚两吨多的炸弹,炸出一个直径60米的大坑。萨达姆的生死从此无人知晓。

刘亚洲:以后,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俄罗斯的车臣战争和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最大的区别是,俄军打的是机械化战争,而美军打的是信息战。俄军采用各种常规作战平台和以陆军为主的作战思想,其大规模协同作战,如步调一致或空地协同、攻城掠地战役包围等,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机械化战争的翻版。俄军虽然对车臣叛军有绝对的常规优势,但没有能力剥夺对方的机动权。这是它和美军的根本区别。

记者:现在,伊拉克战争的结果很容易理解。美英联军是一支基本的信息化军队,通过数据链连接空中、陆地、海上、地方统帅部、前线指挥部和战场上的每一个士兵,反应灵敏,独断专行。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成效赢得胜利。

相比较而言,伊军是一支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军队。伊军虽然在兵力和地面武器数量上占优势,但空军飞机数量也相当可观;伊拉克军队虽然吸取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教训和南斯拉夫、车臣战争的经验,采取了攻城略地、寓军于民、全民皆兵的战略战术,但仍然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