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鸿章当初坚决拒绝签署《马关条约》,清朝的结局会是怎样?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清朝付出了多少代价?
《马关条约》规定,清廷要向日本人赔款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国民总收入的4倍。同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和澎湖列岛。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王朝垮台,加速了它的灭亡。
而日本人则借此机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扩充军备。然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抬头。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不间断地侵略东亚,甚至叫嚣建立所谓的?大东亚* * *荣耀圈?。
签订《马关条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李鸿章该不该背锅?
李鸿章是清廷任命的签订《马关条约》的全权代表,清廷让他背了黑锅。如果他当初拒绝签这个屈辱的条约,清廷早就派张洪章、马洪章等人去签了。除非清廷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下令拒签,《马关条约》才会被拒签,所以李鸿章只是个经手人,锅是清廷强加给他的。
如果《马关条约》遭到拒绝,中日之间就会爆发战争。当时的清廷和日本是什么情况?
如果当时清廷拒绝签署《马关条约》,最终将是与日本人的战争。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包括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人员素质等因素。当时清廷在武器装备上并不比日本人差。清朝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是从西方列强购买的,而当时日本的武器基本都是国产的。从海军总吨位来说,清廷也比日本大,吨位大不一定能赢。清廷的三个水师,只有北洋水师战力勉强够用。
当时清廷腐败,本该花在北洋水师上的1万两银子,被慈禧这个败家子拿去修颐和园了。此外,清军各级军官贪污受贿、回扣严重,海军军舰发射的炮弹中出现了一些哑弹,严重影响了北洋水师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经济、政治迅速升温。为了不断增强国力,日本把目光投向了闭关锁国的清朝。为了打败清廷,他们的明治王一天只吃一顿饭,和清廷那些过着奢华生活的统治者大相径庭。当时日本的军事素养很高,为了打赢对清廷的战争,可谓军民一家。
当时慈禧太后不想为六十大寿而战。正所谓清廷的士兵都是领了俸禄过日子的,真正肯下苦功的没几个。这样一支没有战斗力,怕死的军队,怎么可能不败?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面临两种选择。
论国家综合实力,清朝比当时的日本强多了。其人口是日本的10倍,财政收入是日本的5倍,土地面积是日本的40倍。可是偏偏清朝的破船是一个弱女子在掌舵,导致了这么多的灾难。
自旅顺、阿哈瓦失陷后,日军通往京津的门户被打开。此时日本在军事上比清廷强大,他们可以以旅顺和阿哈瓦为跳板,向北京发动进攻。
此时清廷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迁都继续抗战到底,二是割地赔偿。可惜清廷选择了后者。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是主要交战派系,他们要求清廷战斗到底。
张之洞提出来的?迁都,勤王?的命题:?他一个人去远征,他的粮食弹药都是海运的。按照分兵的规矩,军事力量薄弱,不按规矩办事,他是无法支撑的。?
如果清廷采用张之洞的策略,胜算有多大?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所以从战略上来说,迁都抗日,以空间换时间,与敌打持久战,是非常可行的。比如二战中的苏联和中国,成功证明迁都抗日是可行的。
两国在进行持久战的时候,最终是在比拼国力。当时的日本没有现在强大,还是个小国,日本和中国的差距也没有二战时那么大。当时清廷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长达八个月,以日本一个小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本难以继续。虽然日军在战争中伤亡很少,但由于水土不服,非战斗中有3万多人失业。
日本最强硬的鹰派人物、外务大臣陆敖宗光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国内陆海军备几乎是空的,去年持续作战的我军人员已经很缺军需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日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双方继续打下去,日本肯定会输。
所以对于清廷提出的和谈,日本当然是非常愿意接受的。他们抓住清廷急于议和的心理,威胁清廷割地赔款。也是日本人看到慈禧太后等主要人物的软弱,才敢一次次的欺软怕硬。
结论: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给清王朝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速了它的灭亡。同时也让李鸿章背了黑锅,成了?背锅男?。满清的破船,终于在不堪的航程下,沉没在历史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