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地区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乌昌一体化

乌鲁木齐昌吉州委(简称乌昌党委)副秘书长李朝云指着地图上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麓的位置和昌吉州下辖的昌吉、米泉、阜康向记者解释说,“乌昌一体化就是在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下,实现乌鲁木齐和昌吉州的经济一体化,财政、规划、市场要统一。全国没有这样的模式。”

作为新疆自治区党委的派出机构,乌昌党委的任务是“统筹乌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城市圈一体化中建立党委一体化的做法,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评价新疆的战略“充满政治智慧,对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借鉴意义”。

武长一体化遭遇法律天花板。

自2004年底以来,乌鲁木齐和昌吉人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

家住昌吉米泉的吴玉兰老人给儿子在乌鲁木齐的家打电话,长途变成了市话。经常往返两地的司机老张师傅看到,土乌高速卡子湾收费站、国道216东卡子湾收费站撤销;前来投资办厂的客商也发现,昌吉的电价和乌鲁木齐是一样的,很多投资政策都是统一的...

乌鲁木齐是新疆自治区首府,昌吉州是新疆实力最强的地州,乌昌地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两地GDP占整个新疆三分之一以上,而财政收入占40%。

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前,两地为一。如今,昌吉市距乌鲁木齐市中心仅32公里,米泉市与乌鲁木齐东山区仅216国道相隔,市区完全连通。用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书记李志的话说,“如果说乌鲁木齐是龙头,那么昌吉就是龙颈。”

然而,虽然两地地缘相连,文化相通,优势互补,但“天然的亲密”并不能跨越行政区划的藩篱。

目前乌鲁木齐可供开发的土地几乎已经枯竭,城市空间只能向东西两侧的丘陵山地发展。虽然毗邻的昌吉有着9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腹地,资源丰富,但却无法接受乌鲁木齐的人才、信息、资金、地缘优势的辐射。

一个经常提到的例子是,2004年,乌鲁木齐有近70个要投资的项目,因为土地空间的限制,建不起来。

两地融合成为新疆战略全局的关键一步。"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完全合并当然是最理想的选择."李朝云说。

这本来是新疆自治区战略构想的内容之一。65438-0997年,乌鲁木齐提出都市经济圈规划,从之前的“大圈”(包括乌鲁木齐、昌吉、米泉、阜康、五家渠、石河子、吐鲁番)到后来的“小圈”(除石河子、吐鲁番外的五个城市),多年没有实质性进展。

在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董文和张小磊看来,关键的障碍是行政区划的划分。因此,他们设想了五常师团重组的几个方案,或者将整个昌吉州并入乌鲁木齐,或者将州内几个市划入乌鲁木齐,扩大乌鲁木齐的发展空间。

但一个是自治区首府,一个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涉及两个地级行政区划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更关键的是,与很多地级市不同,自治州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的一个行政级别。合并首先要遇到这个法律上限。

“武昌党委”的智慧

5438年6月+2004年2月,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和昌吉州行政区划调整的情况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布成立乌昌党委。

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杨刚任书记,昌吉州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市长、昌吉州州长任副书记。成立了专门的秘书处,下设五个县级工作组,分别负责政策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金融工作和组织工作。

五常党委作为自治区党委的派出机构,“对五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负有领导责任”。仔细研究《五常市党委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责》和《五常市党委工作规则》可知,其职责涵盖规划、社会经济决策,甚至党政领导的选任。很明显,它是一个不同于“联席会议”和“协调机构”的组织,与一级政府的同级党委十分相似。

领导机构成立后,“乌昌一体化”的一系列行动逐渐展开。杨刚在多个场合解释,关键是“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财政”。

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到财政、城建、交通、土地、水利、环保等计划,都由过去的统一编制。地方的“十一五”规划需要由政府提交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后才具有法律地位。五常党委采取制定《规划指导意见》的方式,为两地规划“画一个框,划一条线”。

在市场和政策上,税费、土地、招商等政策正在加速与水电价格、交通通信费等融合。

在外界看来,“财政统一”才是真正的“牛鼻子”。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跨界合作”和“产业飞地”的尝试中,如何“分钱”和“算账”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拟统一五常地区中长期财政规划和年度财政预决算报告、财政收支政策和标准。“结婚”第一年,乌鲁木齐自掏腰包拿出4000万元给昌吉州,安排市内6个有实力的区帮扶“穷兄弟”,支援昌吉州3个边远县。李朝云介绍,下一步将组建统一的五常财政局,逐步实现财政收支账。

自治区也给予了优待。2005年最后三年,乌鲁木齐上缴自治区的财政收入不再逐月增长,而是按2005年基数定额上缴。差额预计达到6543.8+0亿元以上,主要用于支持昌吉州发展。

按照何伟刚对乌鲁木齐发改委的解释,宏观上要统一规划、市场、金融,发展规模经济,提升两地整体竞争力。微观上,乌鲁木齐的市场、人才、金融、项目等优势与昌吉的矿产、能源、土地等资源优势深度融合,通过市场调节产生合作溢出效应。乌昌一体化试图解决的是当前跨行政区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面临的突出问题,即缺乏具有约束力和权威性的协调机构来规范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认为,成立五常党委的价值在于通过政党制度的突破,打破行政界限的藩篱。

因为从行政角度来说,受体制限制,一时难以有所突破,但统一党委可以从战略角度考虑,统筹安排各种资源,使生产要素突破行政限制,拓展市场空间,加速两地经济融合,行政统一起来就容易了。

米东新区使命

观察武昌与武昌的融合过程,王建所说的路径隐约可见。

武昌党委成立不久,就提出了整合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建设米东新区;二是乌鲁木齐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落户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 * *发展产业园;第三步,加快推进昌吉市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即规划中的“昌河新区”)的一体化。

米东新区和长河新区将成为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两个副中心,承担着乌昌地区十大产业集群发展和乌昌“新型工业化进程”战略的使命。

没有国道216,几乎无法分辨昌吉的米泉市和乌鲁木齐东山区的边界,米泉市政府大楼和东山区政府大楼的距离也只有两三站。

也正是这个行政边界,让原本可以水乳交融的两个地方,实际上截然不同。“双方都在忙着招商引资,争夺投资和项目。一路,你这里有工业园,这里有化工园。其实行业都差不多。还有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家都有一套,资源浪费严重。”

米东新区建设成为乌昌一体化的突破口,也是一块试验田。

2005年4月武昌党委第二次会议后,米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宣布成立,均为副厅级。米泉市委书记、东山区委书记分别担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米东新区也不涉及两地行政区划调整。但与“五常”级别不同的是,除了党工委,还成立了管委会。

这样看来,“米东”的统一比“武昌”更彻底。比如财政的一体化,两地统一制定财政政策和管理方案,统一编制财政预决算报告。2005年起,米东新区财政单列,收支统一。两地财政收入并未分别上缴昌吉州和乌鲁木齐市,而是留作新区建设。

党政部门通力合作至关重要。8月下旬以来,第一批十个部门(包括计委、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招商局、外事侨务局、党委组织部、党校、电视台、行政执法局)基本完成整合。

但是合并后的机构还是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更麻烦的是两个米东公司在一起,一个是自治州以下的县级市,有更多的自主权,一个是首府所在市以下的区。很多审批机关都是市局以上,区分局就是一个办公室。很多时候,它做不了主,于是决策协调就成了问题。

不涉及行政区划调整,需要突破行政边界。这个实验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如期而至。

据米东新区招商局郭局长介绍,目前,米东新区正在合力打造米东石化产业园。这是在两地原有工业园区(东山区工业园、乌鲁木齐石化建成区、米泉城东工业区)基础上建立的自治区级开发区。享受乌鲁木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相关政策,发展势头良好。

横跨市区和郊区,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米东新区日益成为投资洼地,乌鲁木齐城市发展释放的热量正在这片土地上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