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两场战役结果如何?

汉中两场战争的结果

汉中之地无疑是汉末三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张鲁成为汉中诸侯,一度让益州牧刘璋无奈,于是邀刘备相助。结果他没想到引狼入室,却让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地。刘备夺取益州之地,曹操立即平定汉中,促使张鲁叛变。在此基础上,曹操占领的汉中之地自然吸引了刘备的目光。

为此,刘备和曹操两大势力围绕汉中之地展开了持续数年的战争。这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次汉中之战,众所周知。但是第二次汉中之战被很多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忽略了。三国中期,曹魏大将曹爽率领65438+万余大军强攻汉中。这场战役虽然很少被提及,但其影响和意义不可低估。

第一次汉中战役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争由刘备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发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五月结束。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两年。从时间上看,汉中之战的持续时间明显超过了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所以第一次汉中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相提并论。

第一次汉中之战,交战双方的指挥官分别是刘备和曹操。一方面,刘备方在战争中的将领主要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即蜀汉五员大将中,除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其余四员大将全部出现。另一方面,曹操手下的将领主要有夏、曹秀、曹真、曹洪、张合、黄旭和郭淮。曹魏五侠中,张合和黄旭也参加了汉中之战。基于此,在第一次汉中战争中,蜀汉和曹魏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这也是他们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的结果是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占领了汉中,疆域扩大,从而称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曹操被刘备打败了,但是在曹操撤退之前,大量的汉中人被迁出,这使得刘备得到的汉中更倾向于一座空城。换句话说,虽然曹魏在结果上被打败了,但是蜀汉实际收到的货物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多。

第二次汉中之战(盛世之战)

与第一次汉中之战相比,第二次汉中之战因为没有那么多名将云集,往往被忽视。第二次汉中之战,也称昌盛之战,是指三国时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汉两军在昌盛(今陕西洋县北)击退魏军进攻的一次战役。从结果来看,第二次汉中之战,蜀汉打败了曹魏。而且第二次汉中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曹魏的朝廷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为司马懿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埋下了伏笔。

景帝三年(239),魏明帝的曹操去世,司马懿、曹爽被任命为大臣,托付孤儿。曹爽虽然是叶的儿子,却没有什么政绩。因此,为了建立威信,曹魏的将军曹爽在公元244年发动了一场针对蜀汉和汉中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曹爽和夏侯玄指挥65438+万军队,从洛谷口(今陕西周至西南)进攻汉中。当时诸葛亮和魏延都死了10年,镇守汉中的大将是刘备和诸葛亮培养提拔的王平。虽然王平手中只有不到三万的兵马,但王平否认了部将坚守援朝的暗示。而是派刘敏等禁卫根据形势领兵御敌,竖起许多旗帜,绵延百余里,自己率军殿后,阻止魏军从金谷(形势以东)进攻。

王平作为蜀汉第三任汉中都督,接受了第一任汉中都督魏延的主张,即御敌于门外。结果王平凭借地理优势,成功将曹爽的654.38+万大军阻击在汉中星石(今陕西洋县北)一带。与此同时,费祎率领援军绕道占领三陵,切断了曹爽的归途。曹爽被王平、费祎夹击,伤亡惨重,逃回关中。这场战争是古代以进攻防守取胜的典型。

最后因为第二次汉中之战的失利,曹爽和夏侯玄在曹魏将士中怨声载道,也就是威望跌到了谷底。相应的,虽然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战斗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但是司马懿也没有给诸葛亮多少成功的机会。经过这样的对比,曹魏西线的士兵明显比曹爽和夏侯玄更支持司马懿。

所以在我看来,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爽和夏侯玄都不敢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最后都放弃了抵抗。某种程度上,没有第二次汉中之战的惨败,司马懿显然不敢轻易发动高平陵之变。由此看来,第二次汉中之战不仅奠定了王平在蜀汉的军事统帅地位,也为曹爽的倒台埋下了伏笔,对曹魏乃至整个三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