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历史温度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接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接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承接中东部省份产业转移和开放发展的“东大门”。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个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回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平凉地处Xi、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的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亚欧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国道312纵贯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随着平定高速、尹吾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不断建设,平凉将成为连接西兰、沂南三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黄河中上游先民繁衍生息和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此起兵养马,平定前凉,后以平凉为名设郡。仰韶、齐家、商周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泾川县大云寺出土的文物,如佛骨金银棺、灵台县西周青铜器、南宋银合子等,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文物”。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中国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古城集、人类开元始祖傅的出生地、钟会宫、中国第一个祭神台古灵台、秦煌第一个祭天台等名扬天下。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吸引了许多名人,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人类始祖黄帝游崆峒山,问广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马行三万里天》中途拜会西王母;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西游,登崆峒山,做揽胜,求真治国;秦王李世民荆州大获全胜,大显身手,凯旋而归;李白和杜甫是相爱的,他们的杰作代代相传。成吉思汗驻龙山,有卧房;到了明朝,高丽王被发配到平凉,一直传到十一。著名道士张三丰道游五年。近代以来,左、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记,特别是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把革命的火种传遍了平凉。人才辈出的平凉,还诞生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国针灸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森儒,南宋抗金名将吴筠、吴麟、柳永,明代“嘉靖八杰”之一赵世春,清初名臣穆等。经过多年的挖掘和发展,初步打造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四张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片土地充满灵气和魅力,形成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地域文化特色。
自然生态良好。平凉位于东经105 20 '-107 51 ',北纬34° 54 '-35° 46 '之间,属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890-2857米。平均日照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物资源丰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22.3%。平凉是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甘肃主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地。被农业部定为全国苹果产区。盛产小麦、玉米、马铃薯和粮食,有“陇东粮仓”的美誉。党参、黄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发展现代农业前景广阔。
资源相对丰富。平凉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用地101000公顷,其中耕地38万公顷,林地32万公顷,草地1470公顷。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煤和石灰石的储量居全省之首。全市煤炭探明总储量37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1%。它不仅是优质动力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煤。市内华亭煤田是甘肃省最大的煤田,也是全国13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石总探明储量2.4亿吨,全市水泥产能达到200多万吨,是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油页岩、铅锌矿、硫铁矿、粘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水资源总量654.38+0.6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654.38+0.3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9亿立方米,全市水电理论储量654.38+0.1.2万千瓦,能较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力资源丰富,总劳动力654.38+0.35.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54.38+0.36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49万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经济优势明显。旅游资源遍布全市,主要人文和自然景观100余处,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景区”、“外国人在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崆峒道源度假旅游区、泾川西王母朝觐旅游区、牯岭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谧针灸文化旅游区、静宁季承文化和农业观光旅游区、庄浪云崖寺人文和梯田建设生态旅游区、华亭莲花台人文和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崇信五龙山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民俗旅游区,风景秀丽,独具特色。
投资环境优越。经过多年努力,平凉投资发展的硬件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优化环境、聚集人气、提升形象、实现共赢,从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打造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狠抓环境优化,坚持以诚信招商、以环境留人、以情怀融商的原则,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平凉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建成了崆峒区二里铺、华亭县石堡子、静宁县八里等一批集聚辐射力强的产业集聚区,促进了园区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集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流动。民营经济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第五届全国武术学校武术比赛、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全国知名节日和全国性比赛,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具规模。当前,平凉人气旺,商贸发达,投资发展开放合作共赢和谐。发展速度加快了。全市经济进入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6543.8+0.323亿元,增长654.38+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0元,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50元,增长10%。特别是围绕煤电、草畜、果蔬、旅游四大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能源煤化工、绿色畜牧业、优质水果、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培育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旅游四大特色品牌。2006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654.38+088万吨,占全省产量的近50%,发电量84亿千瓦时,占全省的近20%。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平凉金果”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水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名优水果”称号,成为国家商标局注册的第一个苹果市级证明商标,实现直接出口。静宁县和泾川县分别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全市果树经济林1510000亩,水果产量514600吨,以苜蓿为主要作物的耕地面积10700亩。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饲养量89.76万头。其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牛肉制品、皮革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凉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旅游黄金线路和辐射周边三省14城市的旅游经济圈。平凉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如道源寻根之旅、丝路传承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革命传统教育之旅等,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2006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前景广阔。未来五年是平凉发展史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时期。该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方向,以强市富民为根本,坚持发展项目、改革创新、和谐抓民生、保障党建,围绕三大目标(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建设四大基地(全省煤电交通基地、绿色畜牧业基地、优质水果基地、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推进六个跨越(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地方产业、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平凉,这颗美丽的陇东明珠,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开放的平凉热忱欢迎海内外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