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美蓉的五台山在哪里?

邓氏美蓉五台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大庙位于五台村委会,该镇所辖行政村。是镇上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建筑群。全寺位于东南西,遥望太极山脉,背靠五台翠屏,东、南、北三面古树参天,四周松树环绕,景色宜人。真正称得上“九州仙缘属佛地”的有观音阁及其两耳、弥勒殿、王牧阁及其两耳、老君殿、孔庙,还有庙大院南北两侧的厢房、中厢房、西厢房,还有北院,这里以前是养牛的庙。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1.36平方米,是弥渡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

民国时期的《弥渡县志》手稿记载,五台寺始建于明初,清末雍正、道光、光绪三世重修扩建。13 (1924)、36 (1947)年,祥云桂花阁人蒲凤祥组织士绅和信众修缮五台寺。寺内的观音阁和王牧阁建筑风格独特,造型新颖。在我县现存古建筑中,规模仅次于德居青云黄愚阁。这两座亭子的风格和规模相同,一南一北,以弥勒佛庙为中心,两相对称。观音阁三间,面积125.55平方米。南北山墙有1拱门,连接南北厢房;自金柱起,设了两次带隔墙板的圆形窗棂,开间装了6扇隔断门,前院装了裙子,画了西游记。金柱与檐口条之间安装吊顶板,均有绘画题字。一楼有八个亭子,呈八角形。每根亭柱的高度超过65,438+00米。亭顶檐为八角金字塔形屋顶,亭檐1,亭壁五面封闭,西北、正西、西南三面琉璃,采光良好。

1947年,滇西中央派同志到楚雄、南华山区招募当地农民武装,到五台、德居宣传武装斗争。受先进思潮的影响,拓荒者蒲华在拓荒者宝源村关庙建立革命武装,并任大队长。大队成立后,先后在云华、德苴、尹杰开展革命行动。经滇西委员会指导,1949年4月,普化队编入滇西人民自卫团第四大队,驻扎五台寺。同年7月,滇西人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第八支队。在部队驻五台寺期间,五台和拓荒者对滇西人民自卫军给予了积极的帮助,许多有志向的青年也加入了军队。这段红色革命时期为五台寺积累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更多彩的历史。2065438+2004年7月,在李茂镇设立“红色文化展室”,展示滇西人民自卫团第一支队第四大队在五台整训期间的部分实物和史料。

2019年10月7日,19,邓氏美蓉五台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