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口镇的历史沿革

明代以前,熊口镇南部是沼泽地带,湖泊星罗棋布。熊伟镇以北的方圆有数百亩土地,只有一个由水登陆的港口,被人们称为“湖口”。在湖口住着一个叫熊的渔夫,他开了一个小店,供去湖口歇脚的人使用。时间久了,人们和过去的人习惯称这个湖口为熊家口,后来又改为熊口,一直传承至今,是熊口镇的雏形。

明中叶以来,熊口逐渐成为绵阳、潜江通往沙市、江陵的唯一水路。以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和游客,几十条船停下来。到明朝末年,这里已经有几十户人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贸易中心。

清末,这里发展了三条主要街道,即熊口街(洪钧街)、步行街和河街,面积约1.3万平方米。集镇内有码头、杂货、花店、杂粮店、典当行、榨坊、染坊、铁匠、小贩、药店、私塾、影剧院等工商企业和文化设施。从而发展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

民国时期,因其战略位置和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所以集镇规模发展缓慢。

2月中旬,1930,以孙为军长,周逸群为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全歼龙湾、熊口之敌,进入熊口。军部设在王松,药铺设在熊口街。政委周逸群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了鄂西特委颁布的“典当者二十元以下不收,二十元以上不收”的法令,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没收地主士绅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二月底,集中兵力,分三路攻占黔江县城,随后又攻克渔阳镇和新沟嘴。至此,江陵、石首、潜江、绵阳等割据政权大体统一,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30年7月,贺龙率红二军团攻陷潜江、天门后至熊口,指挥部设在熊口街胡夫家中,在此建立潜江县苏维埃政府,组织革命武装,扩大红军,建立红色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洪流,为湘鄂西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秋,国民党对苏区发动第三次大“围剿”,挖堤倒水,以水攻苏区,造成监利、绵阳、潜江、江陵等苏区90%被淹,灾民近百万。贺先生率红军到熊口,军部设在原红一军团指挥生产救灾,并亲自率领师25团。东京河段,200多里的堤防工程,几个月就完工了?修建“红军大堤”的任务卷走了洪水。筑堤期间,还粉碎了敌人的8次进攻。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55万大军,在豫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何先生又率部到熊口,仍住在原红一军团,指挥红军主力从黑柳竹渡河攻占潜江城,后全歼领导部。这一胜利不仅削弱了围剿军的两翼,而且阻止了敌人在长江以北的进攻。不仅挽救了靖南、江陵、潜江苏区,也为荆门、当阳的党组织拓展了一些新的区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47—1948黔江县政府所在地熊口镇;1949年,县政府迁至花园镇,熊口镇设区政府。1958被县政府确定为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