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生平简介,用30个字概括。
商鞅(约前395-338年)魏国(今河南濮阳)人,汉族。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魏王公的后代叫魏阳,又名公孙阳,后被封为商鞅。在的要求下,他进入秦国,并说服进行改革。萧公死后,被贵族诬蔑,车裂而亡。在位19年,秦治国,史称商鞅变法。
去秦国
商鞅的《学而优则仕》是一部专门研究法治的著作,深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后来他是魏国的宰相,公叔措,公叔措病重的时候,他对说:“公孙杨是个少年奇才,可以任命为宰相。”还对惠王说:“既然不需要孙杨,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命令他出境。”错叔死后,魏惠王对错叔的嘱托不以为意,就没做。孙杨听说下令全国贤士收复秦国失地,就带着的《法经》来到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荆轲和商鞅三访秦孝公,他提出了三种君主策略:帝道、王道和霸权。只有霸道得到了的推崇,成为秦国强盛的基础。在最初的359年,他担任左书的头,并开始改革,后来他被提升为大梁座。
酝酿改革
公元前359年,当商鞅协助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润是不可改变的,用起来也不容易。“古法没有错,礼貌也没有错。”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异教,古法是什么?皇上不重修旧好,何必追随?”“治天下不一样,国不合法。吴王唐,不从古;阴夏之灭,不可轻易以礼死。但不必反古,循礼而行也。”所以主张“立当时,依事而制礼”(《尚军·更法》、《史记》、《尚军列传》)。这就用历史进化论的思想反驳了旧贵族所谓的“法家”、“礼法”,为推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