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历代税制的特点、演变原因和作用是什么?(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税(役)制度的变迁

(一)奴隶社会的“贡赋制度”

实施背景:奴隶主建立国家政权后,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

目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内容:部落(夏、商)或封侯(周)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品(物)。

评价:巩固了奴隶国家的政权,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奴隶社会国家的分裂,战争年年不断。

(二)鲁的“初税亩”

实现背景:1。铁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越来越多的私有土地被收回。

3.私有领域的所有者控制着私有领域的产品,并不向君主支付。

实施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应该由国家按照实际的田亩数来收税。

评价:私人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结果加速了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的形成。

(三)西汉税制

实施背景:恢复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实施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农民向封建国家缴纳地租,即土地税、缴纳税和口税,即人头税。

评价:尽可能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封建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戏剧。

(四)北魏新租调制

实现背景:1。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均田制的实施。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主义建立的财政收入。

内容:收田的农民每年都要交一定的租粟、丝或麻。

评价: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同时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五)初唐的租佃制

实现背景:1。唐太宗登基后,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2.均田制的实施。

实施目的:保证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政府缴纳固定数量的粮食,称为“租”;付出一定数量的丝或布称为“调剂”;在服徭役期间,不服役者也可取丝或布服役,称为“雍”。

评价:农民仍然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而用蚕丝代替劳动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6)唐代中期的两部税法

实现背景:1。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土地兼并严重。

2.均田制被破坏,租值调整制无法维持。

实施目的:解决资金困难。

内容:根据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评价:两个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口为主导的征收标准,是中国税制的重大改革。它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个人依恋。两税法实施期间,唐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但唐朝的阶级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七)北宋方田均分税法

实施背景: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危机严重。

实施目的:防止官僚和大地主藏地逃税,增加国家税收。

内容:政府会核实土地,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平均纳税。

评价:新法侵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在1086年当上丞相后被废。

(8)明代的一种鞭刑方法

实施背景:明朝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富民暗占土地,偷税漏税,给明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实施目的:解决资金困难,增加收入。

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算成白银,分摊到田地上,按田地数量收税。

评价:鞭笞法简化了征税程序。这是中国税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徭役和征银的方法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作物的商品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

(9)清朝的“定音”

实施背景:清朝开国之初,税制混乱,赋税负担不均。

实施目的:稳定税收,解决财政困难。

内容:雍正帝统治时期,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收税。

评价:废除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有助于封建秩序和税收的稳定。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个人控制。

我初中同学要帮大哥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