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地方志与地方志——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
在地方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地方志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们不断总结经验,开始从理论上探讨地方志。这一理论最初是初步的、零散的,后来逐渐系统化,最后形成地方志。
汉代郑玄对《李周》中提到的“方志”、“方志”、“世界地图”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对后世史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南朝叶凡在《后汉书·西域传》中也提到了《二汉志》的内容和种类。金代常渠在描述《华阳国志》的选材时,认为《方》中单一的史事、地理或人物的记载不足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全貌,提出了史事、地理、人物三位一体的思想。唐代李继孚认为,地方志的编纂要以“丘陵山地、山川河流、攻守利害”为依据,不能以古今为依据。《隋书经籍志》系统地论述了唐以前地方志和地理书籍的沿革及源流,为后人研究地方志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到了宋代,地方志的内容和体例逐渐固定,宋代的地方志家也对地方志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比如关于方志的性质,有很多说法认为方志是古地理书的发展,“郡有志,犹国有史”(郑兴义《广陵志序》),方志古籍全面等等。关于地方志的作用,一般提到地方志是作为参考和教育的;在地方志编纂上,提出了重事实、正误、富风俗、表才情的原则,以及树立榜样、分任务、广寻、详询等修志步骤。这一时期的方志家主要有马光祖、朱、郑兴义、董源、张炜、周,方志理论多体现在一些方志的序言中。
元代方志家在地方志编纂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如张选在《郑智金陵志》修志中提出了运用史籍的体例:首先是考证,其次是通史,中间是表象、年谱、传记,最后以遗别;《史记》在统一编年史中应用的目的是:研究天人关系,改变古今,形成统一的说法;用信仰和历史书写记录和应用文风:不空美,不藏恶;续录宜详今略古。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黄成、杨敬德、杨、欧阳玄等地方志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地方志的性质、来源和作用。
明代地方志家一般将地方志和史书归为同类著作,地方志的源流更为详细。在地方志编纂中,它把直抒胸臆、严格写意作为好志的标准,提出了“三善”、“三长”、“四珍贵”、“七不书”的原则,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杨一清、张家谟、杨廷和、李维真、姚九红、陆淮等地方志家都在自己的实践中发展了地方志理论。
清代乾嘉时期,方苞、戴震、钱大昕、洪、章学诚等著名学者参与了地方志的编纂实践。他们将自己的学术观点付诸实践,对地方志理论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和辩论,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出版了一些地方志理论专著,最终地方志诞生了。清代地方志的流派主要是考证派和史志派。考证派,又称地理派、编纂派或旧派,以戴震、、洪、李兆洛为代表。他们鄙视明代以来方志的原始性、复杂性和荒诞性,主张用考证来指导方志的研究和编纂,认为在方志编纂中,沿袭传统重于创新,要信书不信谣。我们应该广泛收集旧文献,并详细记录其来源,以赢得信任。他们特别注重地理沿革的考证,并以此为标准衡量地方志。《史记》学派,又称历史学派、文字学派或新学派,以章学诚为代表。他对地方志的性质、体例、功能和编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地方志理论。他认为地方志属于历史学,“是一面之全史”,“不是专门研究地理的”,否认以地理沿革的考证作为衡量地方志质量的标准。从这一点出发,他认为地方志要用史体,并设计了“三书”“四体”的结构。“三书”是:“仿正史之体、作志之体、仿法规之体、作轶事之体、仿文元之体。”(《三书·别离方志》)四体是指:“庆帝恩情为纪,官分为谱,考古籍法制,名臣为传。”这是对地方志理论的重要贡献。他还认为,方志和地方志自成体系,各有例例,不能割裂开来,互为补充;指出州县应把地方志的编制确立为法律,编纂者应深谙史风,并做到博学、知行、公,学者不得参与编纂地方志。在地方志编纂中,他提出了简、严、芯、雅四个标准,要求去除“五难”和“八忌”。章学诚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论文《与戴东垣修方志》、《论三书方志分家》、《论方志体例》、《论郡县议事》、《方志修定十议》中,收录于他的著作《文史》外版,成为第一部方志理论专著。章学诚本人是现代学者公认的中国地方志的奠基人。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史之外,清代不少学者还出版了地方志专著,如戴震与段若英的《县志论》、陆《灵寿志二十则》、朱的《与修志论》、程《统志修志论》、刘的《县志论》、王恕等。
民国时期,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和推动下,地方志理论获得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1。建立了独立的学科体系。1924年,梁启超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的总成就——方志》一文,明确提出方志的概念,力主章学诚为中国方志的奠基人。2.系统总结地方志理论的著作有很多,如的《地方志》、《傅振伦的《中国地方志通论》、《甘的《地方志事业》、的《地方志今议》、寿鹏飞的《地方志》等。除了梁启超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总成就——方志》外,还有王宝信的《方志略》(安雅4-6号、8号、12号)和余乃仁的《方志略》(建国1号)。章学诚地方志理论专著有张舒《章士斋地方志理论》(卷二第九号),张舒还编纂了《章士斋地方志论文集》。3.他发表过许多关于新方志编纂和评论的文章,试图用现代科学的新方法编纂方志,如邓之诚的《方志个案研究》(地学杂志第9卷第4-5期)、吴景超的《中国县志的重建》(独立评论第60期)、傅振伦的《新方志略》(地学杂志第4-5期)中关于方志的源流、性质、 民国方志家对地方志的作用和编纂方法有所突破(见后文《地方志专题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方志的大规模编纂推动了方志理论的讨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过去。开展了地方志研究、地方志史、地方志基础理论、地方志编纂、地方志应用和地方志评论等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万篇,出版了大量专著。如傅振伦的《中国方志》、的《中国方志概论》、的《中国方志概论》、的《中国方志大纲》、林燕菁的《方志概论》、黄维的《方志总集》、何的《新编方志概论》、黄德新的《中国方志研究》等。同时,学术活动也广泛开展。除了专业学术刊物《中国地方志》,各省市也有自己的专业期刊。此外,各类新编地方志编纂会议和培训班也在举办或连续举办。地方志研究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