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龙兴寺的历史故事

河北正定历史悠久,距今1600多年。从北魏到清末,1500多年是县、州、路、府。正定城内有“九楼四塔八庙,金牌坊二十四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处,密度在全国各县中首屈一指。

与许多北方城镇相比,正定显得特别干净整洁,点缀着许多绿地和花园,这应该归功于近年来规划得当。河北作为京畿重地,确实需要这样一座美丽的古城作为名片。本来想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一下正定的景点,但是发现太过仓促,偏离了写作的初衷,于是先详细介绍了龙兴寺,然后在下一篇文章里介绍市内四塔和画有壁画的毗卢寺。

千年古刹

龙兴寺建于隋开帝六年(586)。隋代称龙藏寺,唐代称龙兴寺。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名寺。北宋开宝二年(969),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在龙兴寺铸造大悲菩萨金身,并修建大悲宝亭。开宝四年开工,八年竣工。以此为主体,经中轴线布局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宋代建筑群。

该寺先后在元、明、清三代扩建重建,并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西侧修建皇宫,形成了东边为寺院,中间为佛教活动场所,西边为宫殿的建筑格局。这座寺庙达到了顶峰。

到清朝末年,西路的宫殿被天主教堂(现为华北大学旧址)占据,中路和东路的建筑也破败不堪。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梁思成第一次来正定时,大悲亭已经损坏得无法控制了。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寺庙修复后依然美丽,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

1961年,龙兴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幸运地躲过了文革的劫难。

莫尼宫,最好的艺术家

摩尼宫始建于北宋祐四年(1052)。主体建筑为方形大厅,进深七间,宽七间。建筑长33.32米,宽27.08米,总面积约1400平方米。正殿为抬梁木结构,四面大厅中间有山花,使平面交叉。

摩尼宫正门有一个北宋的佛碗,碗的外面刻着药师佛和十二药叉的图像。佛像和护法用的是莲花台。介绍卡上说这是石头香炉,但这个碗更有可能是药师碗。修习药师法时,将此碗盛满清水供药师佛像或药师坛城用法术修习法门。此后,碗中的水被分发给信徒,作为吉祥的象征。

摩尼宫屋檐下的拱门气势恢宏,分布稀疏。寺内数十根木柱自宋代至今保存完好,无更换痕迹。楼的四周都有门窗,只有眼墙微亮,所以大厅采光不好。当然,这种黑暗也营造了一种神圣而深沉的氛围,让人不敢大声说话。

梁思成曾四次造访摩尼宫,可见这座建筑的重要性:

第一次去莫尼宫是在4月,1933。时任营造学社法语部主任的梁思成来到正定。他对龙兴寺摩尼宫的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和四面倚山的建筑惊叹不已,称只在宋画中见过。“和《建筑法式》一样的斗拱,还有许许多多精致的结构,让我们欣喜若狂”。

1933梁思成绘制的摩尼宫结构示意图。

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第二次考察时,他和林对旧图旧物进行了详细的校正,并做了详细的测量,称摩尼宫“重叠壮丽,可视为最好的艺术品,但在中国建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梁先生在后来的著述和教学中,把摩尼宫列为《历代木构庙宇外观演变图》实物中的一个罕见的例子,使这个鲜活的例子永远承载了建筑史。

梁思成画了一幅历代木厅演变图,右上角是摩尼宫。

第三次参观是在1952年,当时在清华大学任土木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暑假带着学生去正定,画了一个多月的摩尼宫整体建筑结构,不顾酷暑。

第四次是在1963。由于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摩尼宫的建筑年代,梁思成提出摩尼宫可能建于宋仁宗1050左右。梁当时的判断与大修时发现的许多书法碑文不谋而合——摩尼宫始建于公元1052年。

莫尼宫是各种艺术的集合。在寺庙的祭坛上,供奉着五尊金色的塑料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像,庄严凝重,睿智脱俗。站在左边的弟子叶佳双手握拳,诚实而谨慎。站在右边的弟子阿难双手合十,聪慧虔诚,展现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寺庙的墙壁上还贴满了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壁画。壁画原面积应为388.64平方米,现存面积为335.06平方米。多为明代所绘,色彩艳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堪称佳作。

1977至1980,摩尼宫进行大修。随着正殿墙体的拆除重建,檐口墙内壁的壁画也经历了揭盖、修补、原地复原的过程。

揭开时,在提前测量设计,尽量不破坏画面的前提下,将壁画分成65块。目前,摩尼宫宝霞和飞檐壁的壁画中仍有锯断和修复的痕迹。

倒置观音

寺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内槽后墙后面的五彩悬山,其中倒立而坐的观音被鲁迅称为“东方美神”。北京鲁迅故居的书案上,还有一张鲁迅在山本照相馆买的观音倒坐照。

据悉,此像重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根据摩尼宫的一处碑文。但正定文保所认为是宋代的原始雕塑,只是在后世修复破损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如何,这个雕塑依然保留着宋代的韵味。

倒立的观音像高3.4米,身材匀称,优雅端庄,有一种温柔的女性魅力。她一改坐在莲台上拿着干净瓶子的形象,清闲地坐在悬山中间。她左脚踩在莲花上,抬起右腿,双手放在膝盖上,身体微微前倾,右手绕着膝盖抚摸左手腕。这尊观音体现了佛教的人性化,尤其是修行前眼睛微微向下,正好与信众抬头时形成情感交流。

观音表情的变化,似乎发生在解放前。在1940左右拍摄的老照片中,观音像已经变了眉,眼睛不再低垂。菩萨开眼,或许是苦难时期民众的心理诉求?

对比大约40年前拍的老照片,发现观音踏足的莲花已经被变魔术拍下来了。原塑图案饱满巨大,具有自然主义的生命力,但莲花被改后僵硬扁平。裤腿部分也能体现出匠人的功力。原本柔软的织物轮廓已经变成了一滩黄泥。古典美的消失,从细节就能看出来。

平日里,游客是不允许在五颜六色的悬山上拍照的,旁边还有专门的警卫。但是我去的时候正好有个纪录片剧组(听说是为了冬奥会宣传)在拍,旁边甚至还挂了两个LED灯。我觉得好幸运。那天我就像有通行证一样拍了一张照片,体验非常棒。

转轮藏阁

转轮亭建于北宋时期。它有两层楼高,三个房间宽,六根椽子深,坐落在山顶上。隐轮厅不仅是北宋罕见的楼阁式建筑,其结构受到梁思成先生的称赞,而且是北宋的一座隐轮厅。

梁思成绘制的轮柜平面和剖面图。

“轮子存储是一个八角形的旋转书架,里面有一个立轴,这是这种结构的一个罕见的例子。其造型犹如重檐的亭子,建筑构件的加工极为精美。下檐八角,上檐圆形,两檐均采用复式斗拱。因为这个小木作严格按照《营造法式》的规定,是非常有价值的宋代结构范例。”

——《影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轮仓里有一个藏经阁,可以存放佛经,旋转推送。取佛教“法轮不断自动转动”的意思,就是说佛法就像一个轮子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永不停息。佛教里也说推着它旋转和念经是一样的。这种建筑形式在国内保存很少,龙兴寺宋代转轮是国内现存最早的。

轮仓里有一个藏经阁,可以存放佛经,旋转推送。取佛教“法轮不断自动转动”的意思,就是说佛法就像一个轮子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永不停息。佛教里也说推着它旋转和念经是一样的。这种建筑形式在国内保存很少,龙兴寺宋代转轮是国内现存最早的。

从日本学者关在20世纪初游览龙兴寺时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扶藏保存得比较完好,而10年后梁思成游览龙兴寺时,扶藏的柱子上的龙和勾栏已经不见了。在动荡的年代,所有可移动的珍宝和古董都像鱼一样,留下一副骨架已经是一种怜悯了。

应氏宗祠

与转轮厅对称的慈世阁,外形很像。它有两层楼高,三个房间宽,六根椽子深,坐落在山顶上。也是龙兴寺现存的三座宋代建筑之一。

慈世阁的檐柱采用“永定柱”的方法,即在檐柱上附加一根柱子,以增强支撑力。这种做法在唐代以前广泛使用,到了宋代逐渐被淘汰,慈世阁的永定柱是仅存的一例。

梁思成绘制的慈世阁平面图和剖面图。

慈世阁弥勒佛菩萨雕像巨大,脚踩两朵紫罗兰,高7.3米。据说是用五台山的一根木头雕成的。虽然没有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永和宫的木质弥勒佛像那么大,但比两者早雕刻600多年。

大北阁

龙兴寺主体建筑大北阁,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现存的大悲亭是1997到1999按照宋代的建筑方法重建的,高33米。它是继西藏布达拉宫之后,中国修复的最大的单体建筑。

自清末以来,该寺年久失修,民国初年,亭上部坍塌,铜佛难掩其辱,任其风吹雨打。

1933年,该寺住持君三采取权宜之计,在亭内的古须弥山上修建了一座十余尺高的佛龛,以保护佛像。

1944年,在中华民国政府的协助下,重建了大悲亭。但由于当时的制约,重建后的大悲亭不仅缩水了三分之一,还拆除了两边的亭子,导致一座国宝毁于一旦。

消失墙塑料

大悲阁的东、西、北三面墙壁都是佛教主题的壁雕。北墙全是一尺多高的小佛像,东西分三个区域,分别是佛、菩萨、罗汉、天王、山水、佛塔。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东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尤其是在南面的第一个区域。

此行引用的历史图片均来自《中国文化古迹》,作者为常盘大定和关。

梁思成认为,虽然大北阁的壁雕在艺术史上不如唐代杨惠之,但“正定龙兴寺是宋代壁雕最重要的遗迹”。他对这些塑料墙的命运深感担忧:“这些塑料墙的未来确实是一件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重要事情。”遗憾的是,梁先生的担心终于成真了。1944重建大悲亭时,未对这一罕见的壁雕进行保护,导致其被彻底破坏。

除了上述整壁雕塑外,在大悲亭内槽扇墙外的石壁一角,还漂浮着一尊用火焰纹头灯装饰的观音菩萨半成品雕像,在山石间十分醒目。观音右腿左腿下垂,自然悠闲地坐在莲花座上。它的脸型严谨,眼睛向下看,整体比例适中,整形工作出色。被认为是宋代雕塑的杰作,也是不存在的。

古代最大的铜佛

好在大佛寺里还有一尊大佛,大悲亭里供奉着千手千眼的观音。北宋第四年(971)宋太祖敕铸。它高19.2米,矗立在2.2米高的须弥山石台上。它是中国最高的古代青铜雕像。当时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整个大佛分七段铸造。为了建造这座雕像,赵匡胤从开封府调拨了1.20吨铜,相当于北宋年铜产量的十分之一。

和夏须弥一样,不可忽视,甚至在当时比大佛更受梁思成赏识。石刻均为北宋原作,周围环绕金刚力士、歌舞伎乐、妙鸟等形象。

为了表现力士雄浑有力的特点和所担之物的沉重程度,把它们刻画成弯着腰,胳膊撑在腿上,肩臂肌肉凸出,面目狰狞。

大悲亭后面还有一棵古槐树,存活了1300多年,是正定古树中最老的一棵,所以也叫寿槐。槐树的树干高约25米,DBH接近3米。虽然经历了很久,但依然枝繁叶茂。

隋碑与明佛

龙兴寺龙藏寺碑被誉为隋碑之冠,隋代楷书之首,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藏寺碑高3.15m,宽0.90m,厚0.29m。碑文楷书30行,每行50字,多***1500字。碑身为龟,额上呈半圆形,六龙相交浮雕,造型独特,具有隋唐盘龙的古朴风格。

毗卢寺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的崇隐寺的正殿。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歇山顶,重檐,青瓦覆盖,绿琉璃瓦镶边。1959年,因为庙破,移至龙兴寺保护。

毗卢殿有一尊毗卢铜像。“毗卢”是梵文,意思是“光明普照四方”。这座Pilufo高6.72米,整体看起来像一座塔。石髯座上的铜像由三层莲座和三层佛像组成。三层莲花上刻满了65,438+0,000尊形态各异的小佛。每层莲花上有四尊披着五顶佛冠的毗卢佛,佛像1072尊,构思独特,造型优美。它们被称为“千佛墩”,是国宝。

文物疗养院

除了寺庙的主体建筑外,还有大面积的文物保护区,许多石像和石碑也从周边搬到了龙腾苑。文物堆积的方式产生了废墟的效果,更是无常而神奇。

龙腾苑共有57座石像,分为基座和地面两部分。基座上的三尊站立佛像并非正定文物,而是元氏县开元寺的遗物,于1965年移至此处。佛像是汉白玉雕刻,主尊释迦牟尼佛。住友酒店装饰有顾客、两只狮子、上帝之王等。,内容丰富,雕刻精良。两边的两个比丘是明代雕刻的。

54尊坐像上的铭文表明,它们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9-1584)铸造的。大多数捐赠者都是当地的信徒。它们原本安放在龙兴寺大觉寺的六部堂,民国初年被毁,石像移至此处。这些石像已经被人类破坏了。好的一面是“无目无耳无舌无身心无音无香无触”,大概吧。

在我去过的寺庙中,龙兴寺的艺术品位最高,历史气息最浓。当我去参观的时候,我甚至感到有点失落——中国完好的唐、和金寺庙太珍贵了。虽然寺庙之间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我还是有一种预感,当我看到比例失调的仿古建筑和生硬粗糙的现代佛像时,我会和孟子一起感叹“看海者难看水。”

“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了几千年,在赵宋时期达到顶峰”,宋朝是中国文化的顶峰。后来的朝代,人性逐渐被禁锢,艺术变得僵化保守。唐体歌韵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它的悠久历史,更在于它被遗忘和压抑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