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史实
目前,关于朱良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
(1)据魏晋史家考证,“朱良”的故事发源于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马巷镇。有朱良墓、梁庄、朱庄、马庄、红螺山书院、鸳鸯池、十里香坊古道、草桥(草桥)、邹通墓,葬有朱良大师。
(2)在紧邻古邹毅西部微山湖北岸的麻坡村,有一块建于明代郑德时期的墓碑。淤积后长期掩埋,直到1995才被挖掘。这是中国现存九座朱良墓中唯一的墓碑,全文843字,与神话传说完全不同。既标明了合葬的地点,也指出了当地官员下令合葬的原因。碑文称,祝英台是独生女,女扮男装,到邹城峄山求学。她在吴桥东从九曲村认识了梁山伯,两人在一起,在宜山教书。她白天是同学,晚上睡在一起,三年来对衣服不解。她可谓是好学之人的信奉者。有一天英台回家想家,山伯得知真相,上门拜访。过了一段时间,他终于生病了,葬在吴桥东(据邹县的记录,这座桥在明朝隆庆年间被洪水淹没)。瀛台见马家人来了,深为山伯牵挂,便舍生取义,悲痛而死。乡绅称之为节日,并埋葬了山伯的坟墓。
根据碑刻和实地考察,朱良的传奇故事最初是在济宁市。原因是马坡石碑是最早记录朱良故事的时间。不要说碑是按外纪记载的,就算在郑德立碑十一年,也比清末的《宁波府志》、《宜兴志》早得多;从地理上看,符合实际。朱良墓位于马坡村西南,北距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东南距梁山伯所在的梁博村约十公里。如果说祝英台去宜山吴桥读书遇到了山伯,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朱良文化研究者陆晓农认为,从历史记载来看,朱良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宪春的打桩记录到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有大量文字等证据证明梁山伯、祝英台属于宜兴人。
(4)良渚文化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马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考证,应为鄞州人,应为上虞人。
(5)事实上,“朱良”的故事在宁波帮和汝南帮有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晋代,梁祝同窗三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后来,被许配给了马家。梁山伯不能求婚,所以他不能生病。临死前,他让家人把自己埋在祝英台的婚礼轿子经过的路边,这样他就可以看到祝英台结婚了。祝英台得知后,穿着丧服结婚了。当轿子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他下了轿子,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他是一个清廉的好官员。因为他得罪了有权有势的人,被残害致死,人们为他建了一座大墓。明代上虞的侠女祝英台,劫富济贫,后被权贵所杀。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将两人合葬,并娶了“尹”。这两个传说分别在两个地方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有梁祝墓,位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壁证明这两座墓都属于金代。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订婚,不可能葬在一起,符合当时的习俗。在宁波,还有一座朱良和他妻子合葬的陵墓。
(6)梁祝传说起源于晋代。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在彦的《十道四番志》。晚唐《宣石志》作文学渲染,示其大概轮廓:“瀛台,上虞朱家之女,伪男游,与在会稽求学。山伯,字仁者。祝你先回来。两年后,单波去朋友家做客,认识了他的女人,他觉得很失落。告诉他的父母申请工作,我希望我有马这个词。山伯后,尹陵病死,葬于城西。我希望马史的家人已经越过了坟墓,但风浪无法进入。我问山伯墓,我愿登墓。突然,地面裂开了,倒下了,我希望被埋在一起。晋代宰相谢安,为其墓奏折,上书“傅毅墓”
(7)现存较早、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所著《钟艺记》。相传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卒于公元373年农历八月十六,享年21,终身未娶。祝英台于374年春末结婚;梁山伯庙(又称“义中王庙”)建于397年。如果记载可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产生于374年至397年的20余年间,完全成型于宋代至清末。此后更有重要的文献记载,包括明代冯梦龙的《李女》和清代邵金标的《祝英台传》,均以《化蝶》告终。
(8)1997年7月,宁波梁山伯寺出土阿津墓。该墓的位置、规格、随葬品与《通志》记载的梁山县鄞县县令的身份和埋葬地点一致,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祝》时,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个产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周浦、江苏苏州。
(10)目前良渚古迹17座,其中阅览室6座,墓葬10座,寺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朱良读书处是受朱良传说影响后形成的,其来源无法证伪。
不同版本
虽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为人们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乡在哪里,中国有多少个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据中国民间协会相关人员介绍,全国约有10个地方自称“朱良”故里。在几个共同申报“世界遗产”的地方,也有关于“朱良”的不同故事。
(1)鄞州版:晋朝知府娶明朝侠女。
在浙江宁波,据说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他是一个诚实的官员。因为得罪了有权有势的人,他被残害致死,百姓为他建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朝上虞的一位侠女,劫富济贫,后被权贵所杀。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把他们葬在一起,结了婚。鄞州有朱良墓和朱良故居。有句老话说,“如果一对夫妇想白头偕老,梁山伯神庙就会到来”。
(2)上虞版本:朱家村是祝英台的故乡。
传说朱的祖先发源于山西太原,后南迁定居于此。他们原来在上虞县教书,后代迁到上虞各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祝》的歌词是这样写的“上虞县,朱家庄,虞水河畔,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祝英台……”据记载,朱家尖村曾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房屋,毁于战火,居住面积约500平方米,有花园遗迹。村子附近有个湖叫“前进湖”,金桂和印规两人相拥,还有白芸、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和记载朱家族历史的石碑。
(3)杭版:朱良就读于宋万公学。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有一句“草桥结义”的歌词。相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女扮男装,在省城杭州求学途中相遇,相知,于是在“草桥”结拜为兄弟,“草桥”指杭州城东望江门旁的草桥亭。相传,朱良的同学们一起读书的地方是西湖边的宋万书院,所以人们也称这个地方为朱良书院。其前身是弘治,明弘治十一年改为宋万书院,毁于崇祯。清朝康熙以后,它被改建为文赋书院。
(4)宜兴版: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的关于朱良的故事是山泉寺的故事,记载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据说祝英台的旧居在宜兴的山泉寺。朱良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去齐鲁、东吴等地走亲访友,渐渐产生了感情。朱良的传说记载在宜兴,“化蝶”的情节也形成于宜兴,这是国内学术界公认的。宜兴有“朱家庄”、“梁家庄”等地名和遗址,还有观音寺、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般礼物”遗址。宜兴习惯上把农历3月28日定为“看蝴蝶节”,并以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名字给蝴蝶命名。
(5)集宁版本:士大夫为朱良建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一座“梁山伯祝英台墓纪念碑”,是明郑德十一年(公元1516)重修朱良墓和祠时竖立的。碑文记载,祝英台住在集宁九曲村,他的父亲朱元崴因为没有儿子而非常苦恼。祝英台女扮男装去学习,以解决他父亲的担忧。朱良和他的同学在一起3年了。梁山伯死于家中,祝英台死于悲伤。文人墨客被父亲的孝心和对梁矢的虔诚所感动,于是为他们建了合葬墓。目前,曲阜孔庙仍有“良渚阅览室”,依山上有“良渚读书洞”、“良渚寺”等遗址。
(6)汝南版本:朱良的同学一起读书但没有葬在一起。
传说在晋代,梁祝是同学3年,却没能见到女儿。梁山伯去世前,他让家人把自己埋在祝英台的婚礼轿子经过的路边,这样他就可以看到祝英台结婚了。祝英台得知自己穿着丧服结婚,路过梁山伯坟前时,提出要下轿子祭奠,结果趁人不备,在柳树前被杀。朱良的坟墓是分开建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坟墓。现在汝南有一座朱良读书的“太子寺”,也叫“罗红山”。据说这里曾经有一所“罗红学院”。传说中朱良在罗红山上挑水的那口井还在,旁边有一个纪念碑,上面写着“朱良井”。
在境外感到震惊
小说《梁祝》于2007年由日本华侨新闻社出版。原作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赵清阁,译者是日本良渚文化研究所所长渡边明。
朱良的故事被已故总理周恩来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多年来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在日本却鲜为人知。2002年退役后,渡边明自费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他在中文课本中了解了朱良,并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在中国学习的四年时间,走访朱良的故事遗迹,进行调查研究。在中国导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中国论文《朱良故事真实性的初步研究》。后来渡边成立了日本良渚文化研究所,决定出版三本关于良渚的书。他翻译了赵清阁的小说《梁祝》,作为《梁祝》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良渚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景淑特为该书作序,并高度评价渡边明是全面考察良渚文物的日本第一人,也是国外研究良渚文化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