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话题
在这里,有一点值得一提:1860的《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可能借机提出用西方的方法自己采煤的想法,认为这样既能杜绝外人的觊觎,又能促进中国的利益。左没有提出这一点。
(3)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民众开枪打死法国驻天津领事冯大爷,烧毁法国教堂、领事馆、托儿所等。,一些英美基督教会也受到影响。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从保定到天津考察。曾国藩鉴于“现在中国的舰炮完全没有准备,而吕兵绿营固若金汤,靠不住,雍鼎也是新鲜生力军。如果激起公愤,就让他和我们合作,处处防范,年年议战,真是不确定。”【① ⑥】因此,我们决心向外国侵略者妥协和让步。他采取的措施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六月初,他奉命来天津调查此案。处理起来有多难,措施也不合适。我觉得愧疚,羞于讨论。6月23日,我们庇护天主教,本是好事,但文案一发,内阁就删了一层五疑,讨论沸腾,让人忍无可忍。”〔①⑦〕
左支持曾国藩的妥协退让政策,对曾国藩的处境表示极大的同情。他在给夏先伦的信中说:“金门事件已暂演,曾侯的表现还是恰当的。外人还以为是软的,不知也是苦心。哥哥回了一封总局的信,录了一封尤丹的信(沈葆桢字尤丹)。我想听听。昨天我看到项(闽浙总督,)和尤(尤丹)的回信,大意是一样的。我说的没有错。”【① 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得到了左、沈葆桢、等洋务官员的普遍支持。左又说:“天津事变结束得仓促,侯祥也不合时宜。但是,着急的时候,众说纷纭,不敢指责。侯祥平时不太注意外国人的感受。他怎么可能不动摇?看他羞于内方寸,外清气爽,也可谓是一个不太会骗人的人。”①⑨他非常同情曾国藩。
(4)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省。清政府派沈葆桢带兵渡台,处理台湾省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和与日本谈判的决心。在英、美等国使节的“斡旋”下,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特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省。但清政府给了日本“抚恤金”65438+万元,还了日本人在台湾省“建修道院”40.2万元,共计50.2万元。这是清政府对日本做出的大妥协。
左全力支持清政府的妥协政策。他说,“台湾省发生的事情已经通过讨论解决了。不是因为小丹在外面搞阴谋,而是因为宫弟(恭亲王一心)在里面掌权,所以才不容易做到这一点。花十万、四十万收回土地是不对的。”〔②⑩〕
侵华日军得寸进尺,于1875年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派兵帮助镇压,或者请他把曹楠运到天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6月5日1861,65438说:“此时我军已不可能到达金陵。如果俄国和外国军舰从海口起航,他们将无法赶上攻击。你该叫王等人捎个口信给夷头领,赏他一功,缓他一会。”同时,他还说:“虽然提出了这个建议,但中国怎么可能一天就忘了准备呢?”既然河道改了,怎么航运一年了还不行?如果这两件事能画得恰到好处,无论目前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压制经济运动,都会解除一时之忧;将来,向支一学习建造一艘烹饪船将是特别有益的。”(1) (2)这份奏折,就是当时所谓的“借洋帮剿疏”,被认为是曾国藩的“杰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折上虽有曾国藩的签名,但不是曾国藩写的,而是左(左当时在曾国藩处主管军务)起草的。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中说:“是左纪翁(左字)抢刀夺奖,褒扬用洋人助剿一方稀疏的局面。我也不做这个。至于败,实力不容拒绝,和解之初,感情不容拒绝。这个人和姬宫一样。“人们一直把曾、左、李并称为三人,这显然不无道理。
(2)1858《中英天津条约》第二十七条规定,新的海关关税和贸易条款可在10期满时修改。首相衙门深怕英国侵略者在修改契约时提出无理要求,于是在1867开始做准备,针对英国在修改契约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如要求朝觐、派遣使节、铺设电线、修建铁路、开煤矿、在内地设仓、内河航行船只等,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并要求朝廷给各省将领和诸侯提意见。左在《回放》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叛乱之灾刚消,退扭之灾又起。土匪遍地,流浪者遍地。未知是哪一年?”而且人才枯竭,财富枯竭,甚至比几年前还要多。在这里,如果他们之间(指外国侵略者)有决裂,我等着。不知道会不会出?因此,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这一次可以修改合同,但它仍然可以被扣为人质”。“他在给丞相衙门的信中,把外国侵略者在修改条约谈判中可能提出的要求分为两类:一类是‘迁就’,如要求朝觐、派遣使节等;另一类是“不妥协”,比如铺电线,修铁路,开煤矿。他认为,关于朝觐的邀请,外国侵略者是在狡辩“中外皆敌,不愿以国自居”,不如答应他们的邀请;至于使节,可以“假各国之情,而掴使节之独断”,对中国有利。对于电线、铁路、煤矿,左认为必须坚决反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与左的态度基本一致,但
阿古博政权收复了祖国大片领土。对于他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罪行和收复新疆的功绩,学术界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如何评价他兴办洋务和对外交涉的态度,众说纷纭。有评论认为,左的洋务目的和方法与李鸿章不同,社会实践的效果也不同。洋务运动中爱国者和汉奸是有区别的。“左是洋务运动中的爱国者,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中的卖国贼。”评论者还指出,左办福州船政局是爱国的,而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江南制造局远不能与福州船政局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因为李鸿章与左不同,缺乏一种爱国的指导思想[1]。另一位评论者认为:左并不像顽固派那样盲目排外,也不像洋务派那样盲目崇洋媚外。他是“洋务运动时期以维护国家利益、关心民族命运为理念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左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反面典型”[2]。这些观点很有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如左是不是洋务派?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和李鸿章等人创办的江南制造局有本质区别吗?洋务派的爱国主义和汉奸派有区别吗?等一下。在这里,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个
左曾主张武力收复伊犁,并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坚决主战。这大概就是他被称为“爱国者”或“爱国者”的由来,也是他与李鸿章等人不同的地方。洋务派成员由于个人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就其本质而言,作为洋务派领袖之一的左却有着显著的不同。请看下面的例子:
(1)当时中国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洋务派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了自身的弱点,产生了妥协退让的思想。他们一方面承认已经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张维持中国半殖民地的现状;另一方面试图阻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防止中国继续陷入殖民道路。这是洋务派在对外谈判中的基本态度,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左也不例外。比如曾国藩说:“道光庚子以后,处理洋务,没有一定的计划,所以外患越来越深,一发不可收拾。自从皇帝(指同治皇帝)登上极点后,外国依旧强大,但从未改变,并且能与中外和平相处十年。这取得了成果。”(3)李鸿章说:“各国条约已定,难改”;“虽然北洋中外交涉有很多线索,...只要你守约,随时妥善处理,没有异议。”(4)左(同治五年饰演)说:“过去和约为时代所迫,不得不改。条约已经确立,没有理由逾越。但是,在条约之外,更多的是通融。我怕自己越谦虚,就会越自大。我越俯身下去,我就越会。只有当事情发生时,遵守条约,礼貌地做,尴尬地做,希望什么都不会发生。”〔⑤〕
由于洋务派承认并遵守不平等条约,所以他们在对外谈判中,玩的是所谓的“克制”政策,即遇事让步,妥协让步,不会轻易与外国侵略者决裂。李鸿章上书曾国藩说:“那些要我的洋人,都是有利可图,有实力的,并不是真的要拿我的地。自周秦以来,征伐后就不再延续控制外国的方法,对被扣留的人要很长时间。今天的国家之间有什么不同?”[6]曾国藩对此表示赞赏,当即回复李鸿章:“示制夷之法,诚为至理名言。”⑦左说:“洋务的兴盛,始于中国对洋务的无知,他过于忧虑,多疑,所以决裂了。庚申之变后,这是一个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不得不暂时拘留他。契约之初,元吉利用此闲,自强不息,伺机而转。”(8)再者说:“泰西诸国之结社,旨在贸易求利,不必别有用心。因为他们的国家用它来招揽生意,所以过去所有的国家都占领了码头,争夺海洋,损害了他们陆地人民的利益。”(9)他们不仅对外国侵略者有相同的认识,而且使用非常相似的语言和词汇。
曾国藩最早倡导对外来侵略者的“忠敬”,说“外事虽难,无非是孔子的忠敬。⑩它不仅被李鸿章奉为座右铭,也被左奉为圭臬。左曾上书湘部将军,说:“忠孝之道颇可行,明知道骨肉相隔不远的想法,与曾国藩、李鸿章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