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破坏力是如何形成的,住在顶部好还是底部好?
为什么会有地震?我们知道,地球一直在自转,地球结构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层和地核组成。由于地球的自转,这些不同的结构会有各自的运动,从而导致地球板块的运动和碰撞,有时板块会断裂,地幔会突破地壳的薄弱部分,发生火山爆发。这些地质事件引起的能量释放就是地震。
地震传播方式和破坏力主要有三种波。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多的是房屋倒塌和地裂缝、滑坡,这些都是地震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能量释放的形式是地震波,地震波有三种方式,即纵波、横波和面波。
P波也叫P波,体现在上下震动。地震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速度为每秒5.5 ~ 7公里,因此是最先到达地面的地震波。横波又称S波,沿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方向振动,传播速度稍慢,为每秒3.2~4km,纵波次之,呈来回晃动。
面波又称L波,是P波和S波在地表相遇后产生的混合波,它比前两种波来得晚。l波很长,振幅很强,像水波一样沿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因素。
虽然三波之间有时间差,但对于逃生几乎没用。上面说的P波、S波、L波,传播速度和产生机制都不一样,所以都是先到达地表再形成破坏力,但是这个序列很短,利用时间差是逃不掉的。
按照纵波最大速度7km/s,横波最大速度4km/s计算,如果震源深度30km,纵波到达地面需要4.3秒,横波需要7.5秒。看似有3秒的时间差,但纵波并不只是上下颠簸一次,而是颠簸多次,时间从几秒到十几秒不等。这个时候横波已经跟过来了,后面还有面波。如果震源在100km的深度,这个时差可能会有一些影响。
衡量地震破坏力的指标有两个: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地震的等级:众所周知,地震最重要的指标是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Kurt于1935年首次提出。最早的规定是距离震中100km。标准地震仪?根据记录计算;后来在远处发展起来的各种监测方法,都可以换算成星等。这个量级叫做。里氏震级?。
据史料记载,近2000年来,人类有记录的最大震级为8.9级,没有超过这个震级的较大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释放能量的指标。根据震级不同,地震分为微震、微震、弱震(或小震)、强震(或中震)、大震五个等级。
小于3级的地震不容易被人察觉。现在最小的地震用精密仪器监测,震级-3;可以检测到3~4.5级的地震,属于有感地震,但很少造成破坏。前两个范围的地震属于弱震,中震是指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大于6级的地震称为强震,8级及以上的地震称为巨震。
震级代表地震释放的能量。地球上每天发生几万次地震,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大部分都在弱震以下。每年造成破坏的强震只有十几二十次,造成特大灾害的地震只有1~2次。
地震造成的破坏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但破坏力的大小与震源深度和距震中的距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反之亦然。强震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每一级之间的能量呈指数级增长。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叠加增加约31 ~ 32倍(见上表)。
里氏7级地震相当于48万吨TNT的威力,也就是说大约37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在8级地震中,相当于1100多颗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到了9级地震,相当于36000多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
地震强度是对地震实际破坏力的一种度量。震源越浅,震中越近,强度越大,破坏力越大。就像8级地震相当于1100多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爆炸中心的一切都会化为灰烬,对附近几十公里的破坏是很大的。但如果这样的爆炸发生在几百公里的深度,或者很远的距离,比如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国几乎感受不到破坏力。
这是强度,地震的实际破坏力。一般来说,震源越浅,强度越大,破坏力越大,但传播距离越近;震源越深,强度越小,破坏力越小,但影响越广。
强度分级有两种,一种是日语分级,分为8级,无感为0级,有感为1~7级;西方基本采用麦夸里烈度表,分为12等级。在中国,强度也是按照12等级划分的。麦夸里烈度表表示为:3级以下只有轻微感觉;4~7级有感觉,破坏力随着强度的增加而出现;8~11随着强度升级,破坏力越来越大;12山体滑坡和地裂缝,建筑物被完全摧毁。
现在来说说地震,是住在上面好还是住在下面好。看了上面关于地震的成因和破坏原理,你一定还在困惑住在顶部和底部的问题,对吧其实我和大家一样,也很难说清楚和把握这个问题。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不要地震,或者来点没有感觉的小地震,这样你住在上面还是住在下面都无所谓;其次,要住抗震房,抗震房的强度要足以抵抗一定强度的地震,这和高层和低层的问题无关。
如果你住的是豆腐渣楼,不地震也会塌。住高楼和住低层有什么区别?因此,最好不要发生地震,尽量生活在自古以来没有地震或很少地震的地区,尽量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山坡和水边,这样至少可以保护几代人免遭地震;还有,在买房建房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和保证房子的质量和牢固度,这样地震的时候才会更有保障。
所以,地震来了,关键是房子能不能经受住第一波打击。地震来的时候,人在上下颠簸,左右摇晃着环境,就像坐在一辆敞篷汽车里高速行驶在曲里蜿蜒的山路上。人都站在车厢里,很难逃生。所以,只有房子足够坚固,能够挺过第一波纵波、横波、表面波,才有短暂的停留。此时应立即抓住机会逃生,避开第二波余震。
这时候住在底层有一定的时间优势,可以快速逃离。但是住高楼的好处是房子在地震中倒塌了。只要它还活着,就比沉入水底更不容易被掩埋,更容易获救。前提是房子足够结实,地震烈度小。如果房子是豆腐渣,地震烈度足够强,所有的房子都会在第一波地震中被摧毁,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厄运。
如果遇到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而且是在震中附近,震源较浅,逃不出在哪个楼层的厄运,但从被搜救的角度来说,住在楼上的机会会多一些。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传播原创版权,侵权和抄袭都是不道德的行为,请谅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