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的历史演变
但在元朝以前,“炮”这个词不仅仅是指火炮,还是投石机的别称。因此,学者们对微生发明的火石炮有多种解释,包括最早的火炮说、最早的火箭炮说、新投石机说和炸弹说。据史料记载,金朝灭亡后,元朝大量吸收中国北方的汉族工匠;陕西华县有个能工巧匠叫郭侃。据记载,他的祖先是唐朝名将郭子仪,他的祖父是郭宝玉,他的父亲是郭德海。投降蒙古后,郭侃把自己研制的新式火炮献给了蒙古汗。孟非常高兴。他让郭侃做官,组建了元朝第一支职业炮兵部队,开了天下第一炮,使他在蒙古人的西征中大放异彩。
据新华网哈尔滨2006年8月5日电(记者胡涛)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内蒙古新发现的元代器物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有明确年代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此器发现于1987年7月,1998+00年6月进入西藏蒙元文化博物馆,2004年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战争与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相关学者共同认定其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铜制,带碗形矛,总长34.7厘米。枪身两行八思巴铭文表明是大德二年,即1298年所作。在已发现的元代青铜矛中,年代最早的是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顺治三年(1332)碗口矛。(《文物》杂志第3期1962)内蒙古新发现的通口矛比顺治三年早34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火炮遗迹。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使用了一种抛射武器——火。最迟在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用于弹射火药包和炮弹。至迟在元朝,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器。13世纪火药和火器从中国传到西方后,火炮开始在欧洲发展。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发射石子弹的火炮。为了提高火炮火力的适应性,现代火炮除了普通的手榴弹、穿甲弹、穿甲弹、照明弹、烟幕弹外,还配备了各种远程手榴弹、反坦克地雷、反坦克子弹药、炮射制导炮弹、化学炮弹和核弹(见核武器),使火炮可以压制和摧毁几百米到几万米的各种目标。孔明振云《兵部尚书节上元恭墓志铭》,明朝高级大臣:“公(袁可立)奉命埋伏,乘风放火烧草,五谷尽烧。奴才很生气,到了秋天,就带着大炮,兵分两路来报仇。”
在火药武器真正派上用场之前,已经进行了几个世纪的实验。火药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点火快,质量均匀,威力大。另外,设计一把合适的枪也不容易。如果不立即设计,就不能发射。由于早期的制造技术,炮手面临的危险程度其实和炮击目标差不多。比如1460年,苏格兰国王约翰二世死于枪爆。
到15世纪中期,火炮和火药技术达到了顶峰,成为重要的武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被攻城炮发射的大石头炮弹摧毁。虽然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看似是因为小城门被炸开造成的,但实际上可以归结为炮击使突击成为可能的因素。
中世纪的火炮用于攻城时炮击城墙,在战场上向大量敌军开火。它们可以精确地摧毁城堡中建筑物的垂直外墙,因此人们开发了倾斜的低矮外墙来代替高耸的垂直外墙。这一时期火炮在战场上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当时的火炮还很重,很难移动到新的阵地上进行战斗射击。
炮兵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火力突击力量。火力强、射程远、精度好、机动性高,可对地面和水面目标进行集中、突然、连续的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和掩护步兵、装甲兵的作战行动,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或独立进行火力打击。火炮在历史上有“战神”的称号。
火炮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用途各异的多种火炮体系,成为战争中重要的火力手段,并在世界范围内大量装备陆、海、空三军。
在现代立体战争中,火力仍然是战斗力的核心。炮兵作为战场上火力的中坚力量,以其强大的火力、灵活、可靠、经济、多用等优势,成为作战行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战场态势的重要因素。火炮可以摧毁地面的各种目标,也可以摧毁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船只。因此,火炮作为提供攻防生命力的基本手段,在常规武器中占有坚实的地位。
火炮的发展受社会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也受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的支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和新材料的发展,使火炮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大加快了火炮更新换代的步伐。现代火炮不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集先进的侦察、指挥、通信、运载工具和高性能弹药于一体的完整武器系统。因此,综合性能,包括持续发展战略、威力、反应速度和机动性,是火炮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高新科技在武器领域的应用引起了火炮技术的巨大变革。液体推进剂炮、机器人炮、电磁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新理论的出现,将开启世界火炮发展的新篇章。炮兵按隶属关系可分为队炮兵和预备役炮兵;按运动方式分为摩托化火炮(机械化火炮)和骡马火炮;
根据装备的作战性能,分为榴弹炮、加农炮、山炮、火箭炮、迫击炮炮、反坦克炮和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
队属火炮是指集团军以下各级一体化军事体系中的火炮,英美法等国称之为“野战炮兵”。
预备役高炮是从属于统帅部或军区(军)的炮兵,有的国家称之为“统帅部预备役高炮”。
摩托化火炮是指利用自身动力,或由汽车、履带车牵引装载的火炮及其配套设备。
骡马炮是指由骡马牵引或携带的用于运动的火炮、器械等装备。
山炮是以轻型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为主要装备的火炮,用于在山区和人迹罕至的起伏地带作战。
反坦克炮是以反坦克武器为基本装备,以摧毁敌方坦克和装甲车为基本任务的火炮。也叫反坦克狙击炮,反坦克炮。
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以地地战术导弹、反坦克导弹、地空导弹为基本装备,在作战中支援地面部队,在战术范围内覆盖地面部队空中安全的部队。“两军相遇,弩争第一”,弩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得战场上的攻防战险峻惨烈。古代有一种“远射”的射击武器叫枪,与弩齐名。这种枪是投石机。从作战形式上看,可以算是火炮的鼻祖,曾被称为“军中第一攻击武器”。
相传抛石器是中国周朝发明的,当时称为“抛车器”。春秋时期,投石机已用于战争。按照范傻孙子兵法的说法,当时用投石机可以把一块6公斤重的石头扔出100多米的距离——比用手扔石头远多了。投石机的原理很简单。其实就是靠物体的张力(比如竹板、木板弯曲产生的力)来投掷抛射体的大型投影仪。一个典型的由扭力发射的投石机由三部分组成。地面上一个坚实沉重的长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弹射杆,两根顶上有横梁的坚固柱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拧得很紧的水平绳上,拴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就在支撑架的下面。平时,绳子使弹射杆紧紧地压在支撑架上的横梁上。弹射杆的顶端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还会在弹射杆顶端安装一个皮包。弹射时,先用绞车将弹射杆拉到接近水平的位置,然后将石块或其他种类的抛射体放入“勺子”或皮包中。
当绞车绳被触发装置松开时,弹射杆会以很大的力回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碰撞,抛射体会在惯性作用下以弧形轨迹弹射向目标。在古代,投石机是攻守城市的有力武器。它可以投掷大石块,击碎敌人的墙壁和武器。穿越城墙进入城内的石弹,可以杀死守城的敌兵,威力相当大。这种抛石机除了投掷石块外,还可以投掷圆木、金属等重物,或者使用绳索、棉线等。要蘸油包在石头上,然后点燃送到敌营烧死。火器出现后,投石机并没有立即从战争舞台上消失。人们还用它投掷燃烧弹、毒气弹和爆炸弹。衡量投石机的操作性能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抛物线重量;第二是投掷距离。投石机的射程一般在50到300步之间,石弹的重量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不等。拉枪的人数可以根据目标的远近增减。普通投石机需要40人,大型投石机需要200到300人拉,一次能把200到300斤重的石头弹射到300步,让对方“谍碎”,威力无比。投石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其实和后来的火炮差不多。自投石机发明以来,它就成为军队中重要的攻守城池的武器,在频繁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早期的投石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不得不埋在敌人阵地的前方,而操作者又是在敌人弓箭的射程内工作,很容易导致人员伤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带轮子的投石机应运而生。公元200年,曹操讨伐袁绍时,在投石机下安装了四个轮子,称为霹雳车,也叫投石车。这种毛石车在车间就能做出来,不需要到最后一刻才竖起来。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率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迎击袁绍大军,史称官渡之战。当时袁绍率领十余万士兵骑兵攻陷溧阳后,曹操连战屡胜,损失了颜良和文丑两位将军。袁绍初战失利,精神受挫,于是改冒险前进为封营压阵,企图迫使曹骏以优势兵力决战。袁军兵到官渡,依托沙丘修筑工事,长达数十里,与曹军形成对峙之势,袁俊为了削弱曹骏的实力,在营中筑起土山,高橹。他在大量弓弩手的指挥下,在船桨的保护下向曹颖射箭,使曹骏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地位。为了稳定防守态势,打破袁俊的远程优势,曹操纠集一批能工巧匠,造了一辆带轮子的投石车——霹雳车,在夜色的掩护和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在袁俊的营帐前突然发动。顿时,无数石弹飞向袁鹰,坚实的高桨被砸得粉碎。大批弓弩手被射杀,小小的土山成了大靶子,袁俊坚固的工事损失惨重。迅雷汽车在官渡之战中对曹骏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官渡之战后的几千年里,几乎所有的攻防战都有石车的痕迹。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在丁咚中原大战中率军攻打杜东宫城时,使用的是一种抛石车,能将30公斤重的石头抛上200级台阶。公元645年,第一次东征,唐军日夜猛攻辽东城12天,守敌伤亡惨重。公元757年,史思明攻打太原城,卫戍司令李光弼制作了一辆由200人发动的巨型投石车,在城外投掷了大量的石弹。这些石头炸弹以压倒性的力量击中了被围困城市的守军,每颗石头炸弹都能伤到几十个人,敌军不知所措。最后,他们不得不撤退回到营地。公元1234年,元军攻打汴梁,造了几百辆石车,日夜发动,几乎把北宋的护城河都占满了。公元1273年正月,进攻南宋的关键战役中,元军首先对樊城发起总攻。先是熟识水性的士兵潜入水中断绳,烧毁浮桥,切断其与项城的联系。然后兵分多路,装备了一辆威力大、射程远的新式送石车,水陆夹击樊城。北方的战船直奔城门;元军在西南的先头部队撕开一个缺口,攻击城中百姓。在东北,元军主力冒着生命危险强攻,终于破城成人。樊城失守,襄阳失守。元军一边加紧攻城,一边不时劝降,不断用石车轰击城楼。二月,南宋领袖鲁眼看突围无望,被元军的压力所吓倒,终于失守城池。这场战役突破了南宋的战略防御体系,为元军长驱直入南宋腹地开辟了道路。
纵观投石机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投石机抛重量轻,杀伤能力有限,在战场上只能杀伤士兵和摧毁战车。投石车也可以作为攻城武器。自从火药发明后,烧石车还可以用来发射“火药弹”和其他可燃物质,从而成为纵火武器。随着火箭和陶器的出现,送石车退出了历史舞台。运石车效率低,战斗中经常耽误战机,而且由于抛体涉及人数多,操作不便。为了适应作战的需要,人们曾经设想将其改进成一种连续抛射的武器。三国时期,魏国一位名叫马军的机械发明家试图利用轮子不停转动的原理,制造出一种轮式投石车,称为“轮炮”,可以连续不断地把石头扔出去,增加了发射频率,提高了投石车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据史书记载,马军是一个肯苦读的人。他创造了许多机械工具,如丝织机、翻车机(后来的龙骨水车)和指南针。一次战斗后,他看到蜀军缴获的许多战利品据说是诸葛亮组织工匠制作的弩。他认真仔细地研究了这些弩的机械部分,很受启发。他认为这台弩机的威力可以提高许多倍。于是,他苦心研究实验,终于做出了攻城用的转轮枪。
据相关资料显示,针对老式投石机不能连续投掷的缺点,马军在实践中可以大胆创新。利用旋转轮子的方法,可以连续不断地把装载它的几十块大石头扔出去,攻击敌人的城市,这样扔出去的石头就可以扔出几百步远。可见这种转轮枪在概念上相当巧妙,结构上也很独特。古代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确实难能可贵。
明代毛著《武备志》,对马军的轮炮是这样解释的:“轮辐十八,长一尺四寸。左右各两笔。铲子里装满了火药铅_一头骡子和两个轮子。用皮条客护铁、定药,连木架都有200多斤重。隶属于三军。如果你面对的是敌人,你就趴在地上,先拿一发放在柱子上,转身跟它战斗。第二军能装72人的武器。”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轮炮威力相当大,效率比单个投石机高几十倍,而且由骡子驮运,运输转移方便灵活。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合理,安装了旋转柱,方便轮子转动。一个轮子可以装36颗石弹,一个骡子可以驮两个轮子,这样石弹就可以发射得很有力。两个射手能连续发射这么多石弹,气势和威力可谓巨大!轮炮的出现可以说是射击武器从单发到多发的最早尝试和探索,为火炮向联动发展提供了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