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根本宗旨

(1)必须认识到,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市场经济是基本一致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市场经济和为人民服务基本一致。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

中国* * *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发展市场经济的目的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摆脱贫穷落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满足人民利益的必然选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是党的宗旨的必然反映,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坚持根本目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致性,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迅速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人民利益的根本体现;(2)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这是人心所向;(3)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人民最普遍、最直接的要求。总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植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最深刻的原因在于中国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党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广和发展,人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这进一步贯彻了* * *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坚持* * *人的根本宗旨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正确把握处理物质利益原则与* * *奉献精神的关系。

虽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本一致,但在现实生活和具体问题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甚至会出现重大问题。

市场经济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则是商品等价交换,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征和精神。平等交换商品的原则与我们政治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原则有着根本的不同。等价交换原则是指一定量的一般社会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而党性为人民服务原则是指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因此,等价交换原则只能适用于市场经济,而不能适用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不仅可以侵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还可以进入社会和非经济领域。因为经济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除了经济生活,还有思想、政治、伦理、文化、审美等广泛而丰富的生活内容,每个领域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比如家庭生活讲的是婚姻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原则,道德生活讲的是善恶,评价的尺度是社会公认的伦理原则。聚会的目的是讲党内政治思想的原则。如果把等价交换原理推广到这些领域,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由于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很容易导致“一切向钱看”。在这种利益观的冲击下,一些党性不强的党员干部可能会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自己的意志、人格、良心、灵魂商业化。腐败的滋生蔓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权利方面的权钱交易腐败更是触目惊心。少数党员利用职权搞所谓“互利”交流活动,以权谋商,以权谋私,利用行业和职业的“优势”,搞“交换”、“好处”、“辛苦”。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原则受到了玷污和践踏。对一些人来说,社会就像一个交换。一些党员出现以“交换”为特征的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侵入党内和社会思想政治领域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摧毁了一批党员干部。胡长清的“当官不发财请不来”的理论,李真的“我批了几个亿给你,三千万喝茶也不算多”的理论,就是把市场经济的一般交换原则作为人生和官场的法则,走向断头台。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的物质利益原则与员工奉献精神的关系。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有动态的反作用,这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扬革命精神和坚持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然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理想主义。”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长期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直接,他们更加关心物质利益。

现实生活中,* * *成员要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原则,讲“奉献”并不是排斥个人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应该是“奉献”之后的回报,是更好“奉献”的补偿。这里要区分的是,“无私奉献”是一种道德追求,物质利益往往是指生活中的经济需要。如果是为了整体的物质利益,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那就是奉献本身的体现。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否认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而是说,我们不能以各种不正当的理由,或者带着一些不正当的动机,甚至打着“奉献”的幌子,实际上谋取私利。* * *成员实现个人物质利益的方式有两种,值得鼓励和允许。第一,* * *成员通过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利用科技手段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达到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目的,这无疑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值得鼓励;比如我们有一些“红色资本家”。第二,* * *成员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以正当手段获取个人合法利益,这种个人物质利益是允许的。但是,当党员的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和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 *成员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甚至可以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当党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违反党纪国法,做出各种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情时,就需要借助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解决问题。

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坚持党性原则具有双重影响,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本身复杂性的反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正确地认识它对坚持党性原则的双重影响,用党性保证和促进这一新体制的建立,同时用党性抵制市场活动中的消极因素,使这一新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员要奋发进取,积极主动,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党员干部如何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靠的是每一个成员。现在群众不看历史,不看现在,不看他们说什么,做什么,不看他们的成绩,不看他们的失败,不看中央。对每个党员的模范作用要求很高。作为区级机关,负责领导和管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党员是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主体,是全区各项工作的骨干。这种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

一要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从思想上尊重群众。应该说,人民群众对我们党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也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党和人民相互依靠、相互信任,保持着血肉联系。但是,必须看到,党员中确实有少数干部漠不关心,脱离群众,有的怕群众,不愿意同群众接触,有的人对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确实有意见。虽然这些问题是个别的,不代表本质和主流,但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它们的影响和所反映的不良倾向。处于执政地位的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作为第一目标。真正做到爱民、权民、利民。我们必须始终明白,我们来自人民,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是人民的公仆。绝不能有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不能忘记党的宗旨、主仆关系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要在情感上贴近群众,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体会群众的共鸣和心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要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坚决纠正和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现在,一些党员丧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观点,同群众的感情淡化了,不懂得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严重脱离群众。这是非常危险的。应该看到,在我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党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努力的任务十分繁重。有许多艰巨的任务需要党员领导群众去完成,群众中一些复杂现象造成的困惑需要党员去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需要党员关心和帮助解决。要敢于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调查研究,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党员如果不能与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就无从谈起,成为空谈。现在,人民期待两件事:稳定和繁荣。新时期坚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确保稳定和谐发展,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群众最迫切、最渴望、最反感的问题入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