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就是一部变法史,这样说对吗?说明原因?

战国的历史实际上决定了中国长期向何处去的问题。所谓战国七雄,其实也不过是魏、赵、齐、楚、秦五个英雄。燕国和韩国太弱了,基本上被忽略了。

魏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崛起的大国,也是真正继承了中国正脉的国家。继金之后,周王室的金和孔子的弟子在魏的西河建立了西河学派。他的学生有、吴起、田子芳、段干木、禽滑、拉姆高、谷亮池等。,而李悝是在夏紫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他被视为法家的鼻祖。所以魏很早就有了在文化上统一全国的底气。

在军事上,和的魏的战略战术方向是正确的。那就是一心向西打秦国。魏文侯二十七年,魏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构筑攻打秦国的军事据点。随后,吴起任统帅,魏军节节胜利,攻下渭河平原咽喉郑(陕西滑县),秦国震惊。与此同时,在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的同时,太子命令魏军在黄河东岸渡河。

突破了秦国西河重镇范滂(今陕西韩城东南),彻底突破了秦国的防线。渡江的魏军在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渭河之间的大三角地带)清除了秦国的军事据点,先后占领了临晋、望城、元里、。当时秦国政治腐败,西河人民乐于为魏军效力,吴起在西河的兵力和物资就地补充。

随后,吴起派遣大量西河人进入秦国,散布秦军战败、魏军仁义的言论,使得秦国国内局势更加不稳。结果魏国完全占领了西河地区,魏国的疆域大大扩张。魏还占领了陕西(今河南三门峡西部),控制了西部与中原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80年,不准与中原交流。魏变得越来越富有。

然而,魏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他们不是以西方为中心,而是到处挑衅别人,尤其是越过赵占领中山,立刻把赵从盟友变成了对手。后来引来了齐的干扰。是围魏救赵的军事政变,也是魏国战略失误的最终结局。此后,魏国逐渐衰落,成为二等国家。

曾经在河西大显身手的吴起,后来去了楚国。楚国严格实行改革,使楚国这棵老树开出了花。问题是楚王死得太早,吴起死在旧贵族手里。当然,新楚王借此杀了一大批旧贵族。新法并没有完全废除,但是楚国改革的不彻底造成了楚国在一流强国秦国面前的软弱。

此外,齐和赵还进行了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为什么最后的赢家还是秦呢?最大的原因在于改革的性质。

一般来说,政治改革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求财,二是强兵。寻求财富实际上与强兵是矛盾的,因为财富意味着和平和公平的贸易环境,而强兵,说白了,实际上是在组织一群武装抢劫者。六国中,齐国最勤于谋财,楚国次之,所以你看这两个大国都不是很勤于侵略扩张,尤其是齐国。

事实上,秦国的变法抛弃了以和平求富的思想,只从事,即武装抢劫。

这种思维在大环境下是不可能的,比如二战的德国,就是持械抢劫。其思维其实和秦如出一辙。但是为什么最后德国输了?因为外面有英美干涉,里面有苏联。而秦国没有这些问题,六国都和它在一个大陆上。没有海峡障碍,也没有外来干涉。所以最后的结果是,追求和平富强的楚国,齐国,被武装抢劫的秦国所灭。魏从四面夹击,秦军有先天的优势,可以集中一个方向进攻。

而赵国由于崛起的时间比其他国家晚,已经面临秦国的压力。即便如此,后起之秀赵表现出的抵触情绪也要比韩和魏大得多。

当然,最后赵灭,是因为你的改革太晚了——比如战国的跑道上,魏国第一个加速,半路上就累死了。结果,通过了,而赵只是在比赛结束时加速。秦笑笑:你怎么去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