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继唐初大臣苏为道之后,于景寿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 65438+十月八日)生于虞美人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就是圣紫晶所说的“苏劳权”。苏轼的名字“石”,原意是车前的扶手,意思是扶危济困,不可或缺。李青八年(1048),苏洵因丧父而闭门读书,将学问和品行传授给苏轼和小儿子苏辙。
苏轼生性豁达,率真诚恳,深得道家风范。好朋友,好食物,创造了许多美食,好茶,也是优雅和良好的旅行。
嘉祐元年(1056),苏轼第一次离开四川去北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从西蜀偏远地区,顺流而下,东至嘉佑二年(1057)进京赶考。
当年考试的题目是《刑忠论》。苏轼的策略得到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后任考官梅的赞赏。苏轼在文章中写道:“皋陶是个书生,会杀人。说杀第三个,姚说杀第三个。”欧和梅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就把他从第一降到了第二(欧阳修误以为是他的弟子做的,为了避嫌只好第二)。
名单公布后,苏轼向他致谢,梅问苏轼这句话的出处。苏轼回答说是《孔融传》里的一个注解,欧阳修回去查了一下,没有找到。苏轼说,他把孔融想当然了。欧阳修不禁赞叹苏轼的豪气,预见其未来:“此人善读书用书,其文章日后必绝于世。”
苏轼个人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字和中,被封为铁关道士、东坡居士,在世界上被称为苏东坡、苏仙、破仙。梅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河北栾城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亲是苏洵,弟弟是苏辙,父子二人被称为“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学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健康,善于夸张比喻,风格独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代表,并称“苏辛”;其著述丰富奔放,与欧阳修并称“瓯塑”,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