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什么时候出现的?

玻璃历史悠久,传说中有一段关于玻璃形成的有趣叙述。这是它如何描述玻璃的形成。商队经过沙漠时,中途休息,就用干燥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饭,晚上御寒。事后用沙子埋起来。第二天,在离开之前,人们意外地发现前一天晚上埋在沙子里的财宝全都晶莹剔透,于是大家欢呼起来。这个晶莹剔透的宝贝,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们常说玻璃是上帝给人类最好的礼物。玻璃给世界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创作的灵感。这是一种矛盾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利用它晶莹剔透、冷峻坚定,同时又具有折射和反射的特性,使玻璃工艺在艺术创作中达到变幻莫测、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第一块玻璃是50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北部和叙利亚)制成的,当时的技术可能是热熔成型或模型铸造。世界上第一家玻璃工厂建于1500年前的埃及。当时先用粘土做内芯,然后在内芯外面浇上热玻璃溶液,制成容器。这种技术现在被称为“砂芯法”。古埃及人的发明通过阿拉伯传播到世界各地。希腊人曾形容玻璃是“流动的、融化的石头”,“透明的、清澈的”。随着对玻璃研究的不断深入,公元一世纪,出现了玻璃的“充气法”技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吹玻璃艺术。著名玻璃艺术家戴尔·奇胡利(Dale Chihuli)曾感慨道:“我原以为玻璃本身很奇妙,但后来发现吹进玻璃里的空气才是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我常常想,究竟是谁会想到把空气吹入熔化的玻璃中呢?如果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材料上,绝对不会成功。”艺术家的话既是对前人发明的赞叹和感叹,也是艺术家对玻璃内在事物的思考。玻璃的传统工艺不仅是今天玻璃工业的基础,也是新玻璃艺术运动的基础。然而,玻璃的这些重大突破并不是因为生产技术的进步,而是玻璃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进步。

公元300年,罗马网状杯的出现标志着玻璃艺术的成长,网状杯是因为容器四周都是网状花边,精心描绘的景物一一呈现在厚厚的玻璃上。这种生产技术是二十世纪的玻璃工匠所向往的,他们试图通过压铸来重现这种风格。比如20世纪初,英国工匠FredericRCarder(SteubenGlass创始人),美国工匠KarlaTrinkley和BarrySauter,日本艺术家EtsukoNishi都重新诠释了这种传统的艺术手法。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其玻璃工艺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工匠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精美奇特的玻璃造型。这种神秘而贵族化的玻璃器皿一直统治着玻璃工艺界,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玻璃艺术运动工作室的兴起。

18世纪,威尼斯非凡的玻璃制品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英国和爱尔兰复杂的透明水晶。然而,玻璃材料这种能引起奇怪幻想的特性,在19世纪末再次受到新艺术设计师的喜爱。他们利用玻璃的高可塑性来制作复杂曲折的形状。

在20世纪末之前,世界各地的玻璃制品,无论来自哪里,形状如何,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设计的。很少有工匠能用玻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1922出生于美国纽约北部的Harvey Park Jung Su开创性地打破了这一局面。他发起了玻璃艺术史上划时代的运动——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运动初期。重点在于如何学习吹玻璃,这秉承了哈维·朴容洙一直追求的目标,即让工匠能够直接接触玻璃进行艺术创作。他希望自己和其他玻璃制造商不会被迫制造大量生产的实用设备来迎合消费者和市场偏好。而是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表达自己对美学的看法。这个目标改变了玻璃的传统,使美国成为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的先驱。

工匠们在小画室里独立制作玻璃艺术作品的玻璃艺术运动,作为一个新的艺术群体,带着全新的自由理念来创作玻璃艺术,为玻璃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开创了玻璃艺术的新局面,“在火与温度的较量中,玻璃改变了光与空间,改变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在这里,火的张扬,冰的冷峻,公然标榜艺术家的存在。”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推出了一批玻璃艺术大师,他们也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主力军。他们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解读。捷克的斯坦尼斯拉夫·利宾斯基(Stanislav Libinsky)和杰罗什·斯里瓦·布雷克瓦(Gerosh Sriva Brekhva)不仅是一对艺术夫妻,也是精美玻璃艺术品的创造者。作为一对精于绘画和雕刻的夫妇,他们会相互交流。雕塑是他们的脊梁,绘画对光线的影响有着敏锐的感觉。因此,他们的作品既包含了审美情趣,也包含了活泼的色彩趣味。他们知道如何将光线照射到玻璃上,给玻璃注入生命。这种神奇的视觉效果让他们的艺术作品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日本的Joe Fujita是伴随着日本现代玻璃艺术成长起来的,后来成为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能唤起人们对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永久怀念。玻璃和贵金属在他作品中的融合,有着强烈的禅意,给他一种特别的色彩感觉。意大利人利瓦伊·塞古索出生于威尼斯。他将吹制玻璃的传统技艺与光学切割结合起来。在比较球形、椭圆形、四边形的艺术表现形式时,他理解了玻璃对光的容忍度。他作品的几何造型似乎表达了对玻璃可塑性的质疑,为现代雕塑做了一个完整的诠释。美国的戴尔·奇胡利是著名的玻璃吹制艺术家。作为第一个在威尼斯工作的美国玻璃艺术家,奇胡利继承了威尼斯的传统技术,也懂得了团队合作的价值,因为吹玻璃需要很多手。Chihuli将玻璃缠绕在容器上,在玻璃上表达他对海洋和自然的感受。吹玻璃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一般需要5-7年才能熟练掌握。它是一门合作的艺术,需要多方的合作与协调。池胡力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能将玻璃的魅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上简单讲了西方玻璃艺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在中国,出土了几千年前的玻璃制品。但由于玻璃在中国封建时代不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偏爱金属工艺、漆器工艺、陶瓷工艺,所以在中国的玻璃艺术中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痕迹。事实上,早在公元前3世纪和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玻璃珠。直到五世纪末才引进吹制方法。深受西方影响,清朝康熙皇帝于1680年设厂喂玻璃。这一时期的作品朴实无华,中国味十足。作品多以瓷器造型为灵感,刻有锦缎般的龙纹、卷轴纹、花卉纹。由于玻璃不被人们重视,在中国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没有得到普及,所以玻璃产品的“精湛技艺”仍然停滞不前,目标和价值都在萎缩。建国后,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日用工业的发展,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起了玻璃厂,但大多以某种功能、装饰或器皿的形式出现。这些兼具传统功能性、装饰性和雕塑性的产品,艺术含量逐渐下降,走向工业化。

中国改革开放后,在世界玻璃发展的浪潮下,中国的玻璃艺术家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得玻璃艺术在一些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大连的吹制玻璃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能够与国外先进水平竞争。新玻璃艺术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必将使中国玻璃艺术突飞猛进,一场新的玻璃艺术运动将在中国展开。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奋斗精神的艺术家的参与。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观望,而是参与到这股洪流中,让玻璃艺术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文件/文章/html/9/9402/334612.html

玻璃的历史

玻璃的出现和使用在人类生活中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废墟中就已经出土了小玻璃珠。在中国,大约从战国时期就开始制造玻璃了。总的来说,中国的玻璃技术受西方影响很深,但含钡的铅玻璃不同于西方不含铅或钡的钠玻璃。玻璃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日据时代,日本在新竹设立台湾省先进玻璃厂,设立该厂是因为台湾省的硅砂和丰富的天然气,促使了日后玻璃厂的建立。

玻璃在台湾省

在台湾省,玻璃的发展已有约100年的历史。早期以工业仪器和民用必需品为主。天然气(作为燃料)是新竹地区玻璃工业集中的重要条件之一。新竹地区的玻璃技术最早是从工业玻璃(仪器或日用品)中分化出来的。空心玻璃和实心玻璃的起始时期大约是1960年代,玻璃的绘制开始于1960年代。

起初,玻璃工艺主要在国内销售。随着台湾省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实施,玻璃工艺也转向了外向型。这期间分别在1970和1980出现了两次繁荣期。不过也有不景气的时候(比如1980)。用工荒是近年来玻璃工艺的一大隐忧。

台湾省玻璃发展大事记

1887

光绪13

陈二成先生在台北创办了以坩埚窑和手工吹制玻璃器皿为主的玻璃器皿厂,拉开了台湾省玻璃器皿业的帷幕。

1895

明治38年

台北商人陈万源先生曾聘请日本玻璃器皿技师在台湾制作玻璃器皿,但仅几年后就因业绩不佳而关闭工厂。

1915

大正四年

日本商人高志集团第一次在台湾设厂,主要制造小玻璃瓶,因为业绩不佳很快倒闭。

1916

大正五年

日本人中泽友秀曾来台与玻璃制造商永泰隆合资设厂,但因日本政策及战争影响,未能产生显著成效。

1922

大正11年

日本著名的“东明制瓶社”来到台湾,与专卖局(战后改名为公卖局)联合创办制瓶厂,专门为专卖局制造咖啡瓶。

1925

大正14年

廖先生在新竹创办合成玻璃厂,生产玻璃日用品,包括钓鱼用玻璃浮球、煤油灯、捕蝇灯、军用信号灯、医用试管等。

1928

昭和三年

东明制瓶社增建厂房,制作其他种类的玻璃容器,引进欧文斯自动制瓶机,是台湾省自动制瓶工业的开端,这一时期为台湾省玻璃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0

昭和五年

在此期间,公众普遍看好台湾省玻璃工业的未来。此后,台湾省人或日本人陆续投资了几十家玻璃厂,生产范围包括医疗仪器、仪表、化学实验仪器等。,都属于透明玻璃。最早出现在新竹市街的是“山治硝酸盐厂”,这是一家生产温度计和比重计的玻璃公司(厂址在新竹图书馆旧址对面),后来与日本著名的“穆白硝酸盐厂”合作。新竹穆白玻璃厂是日本总公司在台湾的分公司。来台的主持人是穆白的祖父。明治时期,他在美国学习各种玻璃制作技术。台湾省工厂有几十名员工,其中大部分来自台湾省。员工们从百本的公司学到了很多东西。

1939

昭和14

在甲午战争加剧之际,日本总督府成立了台湾省先进硝酸盐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约200人,并合并了穆白硝酸盐厂(上文已提及)。当时用于生产医药化学实验仪器、军用仪器和注射用小瓶,以满足台湾省岛内各地药厂和日本国内药厂的需要。公司后来成立了技能培训所,培训新员工,负责人是陈建祥先生。这个机构对新竹玻璃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今,新竹玻璃业的祖师爷几乎都诞生于当时的“先进硝子株式会社”(注:当时日本医学界盛行西医(注射疗法),日本制药业生产的部分注射剂被日军用于中国大陆战场的医疗。

1945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二战结束,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接管了日本人经营的10家玻璃企业,将其重组组织为7家玻璃厂,利用原有设备和专业人员扩大出口。首先,它为公卖局生产特殊的酒瓶和热水瓶等日常用具,然后它生产医疗器械和化学及工业仪器。

1949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

由于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私营玻璃厂的数量已经增加到29家。

1953

中华民国四十二年

新竹玻璃公司成立,其董事长陈开始生产建筑材料用平板玻璃。

1960

中华民国49年

新竹玻璃公司创办中国玻璃工业研究所,增设玻璃工艺窑,开创了台湾省的玻璃工艺。最开始是制作有喷砂图案的手工花瓶,以古画为主,后来发展到玻璃雕塑、动物或城镇等有艺术品位的产品。

1962

中华民国51年

董事长苗创办的联合玻璃公司位于中坜市,生产高品质的24%P60水晶玻璃,是台湾省第一家水晶玻璃厂。但因为原料来自国外,成本高,国际市场竞争难,几年后就关闭了。

1964

民国五十三年

台湾省玻璃公司成立,生产抛光玻璃。

1970

中华民国59年

中央玻璃纤维公司成立,生产冰箱保温用玻璃保温棉。

1971

中华民国六十年

吴淞玻璃公司成立,生产玻璃动物和文镇出口。飞利浦公司来台湾省投资电视显像管,开启了台湾电子玻璃产业的发展。

1973

中华民国62年

在世界石油危机期间,燃料价格上涨了65,438+00倍,这迫使台湾省玻璃工业走向高质量和以设计为导向的产品。

1974

中华民国63年

新竹玻璃公司成立汽车强化玻璃厂。

1987

中华民国76年

玻璃工场成立于台北县。它也是第一家使用PATE-DE-VERRE技术的工作室。

1988

中华民国77年

由于台湾省市场不景气,劳动力成本高,玻璃行业景气度逐年下滑。

1990

中华民国79年

玻璃界蔡松平先生首次在新竹文化中心演讲,倡导新竹地区同行业转型为玻璃作坊的新思潮,引起热烈反响,并与文化中心联合在高雄举办“浴火凤凰”玻璃展。

1993

1982年。

柳园成立了。新竹市文化中心举办全国首届金玻璃奖玻璃艺术创作比赛。

1994

1983年。

竹切玻璃协会成立。首届主席为蔡松平先生,董事为潘国仙、陈玉书、黄安福、王水吉、简瑞明、陈泉水、陈三郎、黄宝学,监事为郑阿姨、吴春池、邱瑞尧,续任第二届金坡奖。

1995

1984年。

首届朱倩国际玻璃艺术节在新竹市文化中心举行。主题:让本土传统玻璃产业融合历史、艺术、科技、国际视野的全方位文化。

1997

1986年。

新竹市文化中心举办第二届朱倩国际玻璃艺术节。主题:玻璃之美,玻璃的使用。

1999

1988年。

第三届朱倩国际玻璃艺术节在新竹市文化中心举行。主题:玻璃新视觉展、玻璃常设展、台湾省玻璃教育特展、玻璃体验、玻璃工艺简介。

浮球:渔民选择大小合适的浮球系住渔网,使渔网浮在水面上。

医学和化学实验仪器

香水容器

现代手工加工作品

设备和仪器

玻璃生产一般可分为大规模生产和个人生产。在大型工厂里,有窑、坩埚、塑料模具、砂光机、烘烤等。根据成品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器具。目前,熔窑大致分为燃气窑、重油窑和电窑等。电窑比其他窑好,因为它成本低,清洁无污染。个人生产所需的工具有火焰喷射器、牛车和成型所需的工具等。

烘箱:高温成排熔化烧制的产品必须在烘箱中缓慢退火。

坩埚:盛放玻璃原料的器具。

窑炉:主要目的是熔化玻璃原料,使坩埚保持24小时高温。

个人生产所需的工具和设备

玻璃成型用钳子。

牛车:主要用于保温和预热,一方面节省玻璃加热的操作时间,另一方面避免玻璃瞬间加热破碎。

隔爆喷嘴:主要用途是软化生产线的玻璃。

玻璃制造过程

如果你想在五彩缤纷的玻璃展览之外品尝传统的玻璃制作工艺,你应该转向玻璃厂。目前仍有一批老师傅热爱古玻璃,仍坚守传统岗位。参观老玻璃厂的时候,会场里的热气,窑炉,吹玻璃的老师傅,满地的玻璃成品,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现代生活根本不会出现的旧画面,在这里却不得不展示出来。玻璃制造过程可分为热端操作和冷端操作。

热端操作

熔融玻璃管

制作玻璃的第一步是将一根长玻璃棒放入温度高达1300℃的窑炉中熔化,然后取出。你会看到长杆的前端被烧得红红的,热乎乎的,软软的,完全失去了原来的玻璃色,但这也是它吹制或成型的最佳时机。

吹塑或模制

这两种技术用于玻璃成型。成型工艺比较简单,只要将熔融玻璃棒前端插入模具,合上模齿就可以了!吹玻璃要费点功夫!为了不让熔化软化的前端脱落,吹玻璃师傅必须一边吹气,一边转动手中的玻璃棒。对于第一次接触玻璃世界的人来说,眼前的场景特别新鲜有趣。培养一个熟练的吹玻璃工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他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步入正轨,但是他要忍受夏天很多难以忍受的痛苦和吹玻璃失败的挫败感,但是这也显得玻璃制品的珍贵和价值。

首次冷却

由于玻璃半成品内外密度不同,容易造成半成品扭曲变形,所以需要这个缓慢冷却阶段。这一步需要把之前做好的玻璃半成品送到第一条冷却传送带上,同时也经历一段热血沸腾的高温。在500摄氏度的缓慢融化过程中,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从传送带的外面往里面看,就像是炎热夏天的沥青路面。有一种连空气都会燃烧的感觉。完成这一步后,需要再次冷却。经过多次高温,一个完整的玻璃生命诞生了!

冷端操作

不使用热技能,通过喷砂、打磨、切割、抛光、拉丝、镶嵌等方法制作玻璃,称为冷作。其中,喷砂技巧收敛了玻璃裸露的边缘,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朦胧感;磨刻的构图丰富了玻璃的面;但切割让玻璃在不同角度的折射下,呈现出耀眼的优雅。怕热但热爱玻璃创作的人可以考虑这种“酷炫”的制作方式。

个人独立生产和通用技术

以玻璃艺人独立完成的零件来说,新竹地区主要以购买的玻璃棒为材料,制造工艺是先热成型后冷却。使用的玻璃棒根据成品不同,有空心玻璃棒、实心玻璃棒、拉制玻璃棒等。至于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六种。

热塑性技术

玻璃成型技术,以火焰喷嘴为工具,双手握住玻璃棒,在火焰中不断旋转玻璃棒使其熔化到所需的量,利用点、拉、熔、切、压等手势进行成型。

绘图技术

把玻璃拉成细玻璃丝,然后编织起来,叫做拉丝玻璃。绘画作品像织毛衣一样卷曲。

中空技术

玻璃空心管被加热吹的人称为中空玻璃,比如做圣诞灯泡。

吹气技术

吹制是在管内吹玻璃糊,从另一端吹来扩大玻璃体(吹气泡)使其中空成型。

脱蜡技术

用石膏固定复制硅胶模具,倒入蜡液,冷却后取蜡模原型进行修整,嵌入耐火石膏,加热去蜡,取石膏模具,填充玻璃砖,加热熔化,冷凝成型,脱模,修整。

研磨和雕刻技术

常用于玻璃体或玻璃底部,金刚石砂轮切割机或铜轮用于在玻璃上雕刻所需的几何图形,以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以应对特殊玻璃部件的性能和需求。

固体玻璃的热塑技术

中空玻璃中空技术

拉丝玻璃的拉丝技术

热端吹气技术

冷端研磨雕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