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是君主又是暴君。
什么是「最正义的国家」?
古往今来,创始人只有两个。
一个是退位,一个是革命。
禅让原指原始社会权力的变化,尧禅让于,舜禅让于。
三代之后,禅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的主动到被动。
这位有权势的大臣强迫天子把王位让给他。这种“退位”的先驱是王莽,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
还有一场革命。
其中最突出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通过革命获得政权,但还是有微妙的区别。
刘邦曾经在秦朝走马上任,虽然泗水馆馆长不是什么大官。
但朱元璋不是。他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一个牛郎,一个小和尚。
而且朱元璋打败了非汉帝政权,属于外国,在以中国为正统的古代更有说服力。
所以朱元璋有“国为最正”之说。
但是,历史上有一种对朱元璋极其不友好的声音。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永远的暴君。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杀了英雄。
民间有句话叫“鸟尽,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在古代帝王中,朱元璋将这种思想运用到了极致。
建国后,朱元璋几乎屠杀了所有一起在农田里劳动的朋友。
除了常遇春和徐达早死,只有唐和几个人活了下来。
为了铲除英雄,朱元璋发动了著名的“胡案”和“蓝玉案”。
涉及人口众多,达到数万人。
虽然这些开国功臣犯下了诸如让部下和家奴在乡间游荡等错误,但说“谋反”就“罪上加罪”了。
被捕后,海蓝宝石承认了所有其他指控,只有叛乱的指控,他否认了。
朱元璋的老伙计,被他比作萧何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的人,也卷入了“胡案”,九家被杀。
李善长被杀一年后,一个官员起到了为李善长平反的作用。
他是这么说的:李善长是汉奸,那他到底想要什么?他现在是一个大部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算他帮胡赢了天下,他还能比今天高吗?更何况他是和陛下一起白手起家的。难道他不知道反抗成功的难度吗?当年群雄并起,如今呢?所以,我真的不相信李善长的谋反。
朱元璋看了信后,并没有谴责这位官员。
可见朱元璋不过是打着叛国的幌子在收拾英雄罢了。
除了屠城英雄,朱元璋还因“苛吏”被称为暴君。
朱元璋时期的官员应该是历代最难当的官员了。
自西汉以来,各封建王朝都是向上用儒,向下效仿,朱元璋则反其道而行之。
他对官员的严厉是前所未有的。
洪武时期,贪污60两以上的官员一律斩首。
为了约束官员,在现有《大明法》的基础上,他自己写了《大高》,成为法外之法。
明大专利中的处罚明显比明法重得多。
比如《大明法》中规定衙门隐匿文书不报的处罚是八十棍,而《明达专利》中则变成了年内之死。
自隋律以来,五刑制度正式形成,即掴、杖、徒、流放、死刑。但在朱元璋自己写的《大高》中,刑罚之残酷,令人发指。
可以举几个例子。
把草剥皮,把剥好的人皮做成鼓或者用稻草填充做成人皮。稻草人站在衙门或当地土地庙门口,警告继任官员不要贪赃枉法。
凌迟之刑,民间俗称千片。这种惩罚虽然不是朱元璋发起的,但却是朱元璋用得最多的。
明初出现了四大政治大案,即胡案和蓝玉案,以及两大经济大案——空隐案和案。
参与空印案的人很多,超过一万人。
朱元璋下令杀光全国各州府;代理放逐。
死亡人数加起来超过7万到8万。
其中确实有人犯罪,但更多的人只是无辜被牵连。
你可以想想当时在朝鲜当官的人的心态。
有人问,能不能不当官?
众所周知,张亮是在汉朝开国前夕回到家乡的。
与张亮齐名的刘伯温也有这样的打算。
可惜的是,即使回到家乡,朱元璋依然牵挂着他,百般“折磨”他。
不清楚之死是胡的主张,还是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下行使权力。
无论如何,朱元璋时期和刘邦时期的政治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洪武时期用科举和举荐来选官,科举是大家都熟悉的。
什么是推荐?推荐的意思是推荐和推荐。比如我听说哪里有能人,只要有人推荐你,找到你,你就得出来当官。
当时有人为了不当官,把手指剁了,但还是没逃出来。
出来当官或者死。
再加上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当时朝廷上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朱元璋为什么对官员如此苛刻?
我觉得和他的背景有关。
因为出身贫寒,经常被贪官欺负,所以从小心里就有一颗种子。
——“当官的没有好人!”
你不犯罪就好。只要犯罪,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其实很多基层的人也是这么想的。只要惩罚够重,贪官就会少。
其实也不一定。
朱元璋时期的刑罚如此之重,但官员的腐败还是层出不穷。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官员腐败,朱元璋杀人;
官员继续贪,朱元璋继续杀。
洪武时期贪官顶风作案的原因除了贪婪,还有低薪。
据史书记载,明代县令的俸禄大约是每年90石粮米,而且经常以实物折算,所以实际上一个月只相当于一两千块钱。
这些官员不会给朱元璋出谋划策,要求领导给他们加薪吗?
还是因为朱元璋的背景,朱元璋认为官员的俸禄虽然不多,但与百姓相比已经很多了,百姓也能过日子。为什么不能?
腐败问题自古有之。虽然自上而下的反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并不是治本之策。
我个人觉得反腐应该是自下而上,让群众行使监督权。
如果放到今天,人民媒体监督,官员资产公开。
这样,对腐败将是致命的打击。
如果只从上面重罚,效果暂且不提,说不定还会被骂成暴君。
虽然朱元璋对他的副手们很苛刻,但在人民看来,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朱元璋出身于农民家庭,所以对农民和人民有着特殊的理解。
元末战争后,很多地方变成了荒地,开垦荒地需要一个过程。
朱元璋为了不让农民负担赋税,规定屯田开垦三年后才收税。
有的地方官为了政绩,第二年强行收税,打朱元璋,说我们这里生产好,农民争着交税,他们也拦不住。
朱元璋看后大怒,农民争相纳税?你在和鬼开玩笑吗?
朱元璋主张庶人告御状,玩过头。
政客们最担心的是“屏蔽”。朱元璋曾对臣子们说:“自古以来,人有病痛,但忧不淫,情不达。”
所以洪武时期的内廷几乎成了县令。
朱元璋设置总政治部,称为“总政治部”,主管内外两章。所有四方发牢骚,抱怨不公,或者告违法的东西都抄在底本里,都是以一种形式呈现。
其中有“诉冤或告不法”的功能。
不仅如此,他还在宫殿门口立了一面“邓文鼓”,由专人管理。当民众有怨言时,皇帝亲自受理,如果官员制止,都要重判。
朱元璋规定官员不得下乡。一旦一个官员去了乡下,人们就可以逮捕他。
有人说,为什么?
官员了解民情民情,难道不是好事吗?
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
他小时候经常有官员以下乡为名犯土匪。
每次有官员经过,鸡犬不留。
所以他制定这个规定是为了保护普通人的权益。
有一次浙江一个县级官员下乡,被老百姓抓了。
后来知县出面求情,事态才平息下来。
朱元璋积极推动人口迁徙,江西填湖广、山西洪洞槐树,解决了人无地、田无人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不仅是强制性的,也是诱导性的。
比如你从A地搬到B地,除了承诺给你的亩数之外,你想开垦荒地就开垦荒地,而这些额外开垦的荒地是不需要征税的。
正是种种惠民政策,才使得明朝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了建国不久的前元世祖时期。
朱元璋对人民这么好,他有民本民主思想吗?
不是这样的。
中国著名的爱民皇帝唐太宗赞同《荀子》中的一句话,并以此为座右铭。
“君者,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朱元璋有这样的想法吗?
号码
从他对待孟子的态度中,可以窥见一斑。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是文盲,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不过,朱元璋是个很勤快的人。他参军后,部队里也有一些公务员,他也经常不耻下问。
所以,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会认字,会断字。
朱元璋在读《孟子》的时候,很不高兴,因为《孟子》里有些话不合他的胃口。
《孟子》里有一句话:君视臣为粪土,臣为仇人。
朱元璋视臣下如粪土。按孟子的说法,这不是鼓励他的臣下闹事吗?
《孟子》中有很多这样的对话。
比如“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
......
最后,朱元璋不高兴了。他下令将孟子移出孔庙,并计划消灭孟子。
好在当时的读书人有骨气,用生命争论。
有的官员甚至说,能为孟师傅而死,是我莫大的荣幸。
无奈之下,朱元璋被迫妥协,把《孟子》中不合自己心意的章节剪掉,使之成为孟子节。
然而这个“孟子节”并没有流传下来。朱元璋死后,“孟子节”被废除,大家看到的是完整版的《孟子》。
毕竟他还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他对人民的仁慈和慈善只是因为他悲惨的童年经历。
我是这样评价朱元璋的:
洪武有秦煌的酷和中国人的仁。
按理说,秦始皇和汉文帝之间真的没有什么联系。一个是法家推崇的千古皇帝,一个是后世儒生推崇的三代之下第一君。
但朱元璋两样都有。
只是他是酷吏,仁者对应百姓。
胡军主演的《朱元璋》里有一句台词:
“这种法庭之上的血腥杀戮,换来的是农村人民的平安富足!”
中国暴君多,贤明君王不在少数。像朱元璋这样既光明又暴力的君王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