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起源于哪一年?哪个地区?谁发明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除了声、光、电,就只是一个像釉陶一样的玻璃世界。现代的建筑和房子,除了钢架和砖块,几乎就是一块透明的玻璃。站在楼里或者室内,可以看到街上的车水马龙;飞机、汽车、火车上的人们可以透过挡风玻璃,接触到窗外五彩缤纷的世界。化学实验室和医院里随处可见玻璃器皿。通过玻璃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宇宙,还可以观察到微观世界的秘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喝茶时的玻璃杯、茶杯,墙上的画框,戴在手上的手表,架子上晶莹剔透的手工艺品,甚至街头小孩玩的玻璃球,哪一个能离开玻璃制品?人们很难想象没有玻璃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燃烧的玻璃,后来传遍了欧洲大陆。起初,人们以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进口的。然而,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观点。1965河南出土一件商代青釉,五件玻璃釉厚,墨绿色透明。1975年间,宝鸡汝家庄西周早中期墓葬中出土了数千件玻璃管珠。根据中外科学家对古代物品的鉴定,它们是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中国的玻璃是从自己的体系发展而来的。考古发现还告诉我们,中国的玻璃比埃及的晚。萌芽于商代,最迟于西周时火起来。据《穆传》记载,登上采石山,命人采石铸器,即烧玻璃。但在中国早期,古人称之为“林绫”、“琉璃”、“琉璃”、“碧凡”、“药玉”、“水精”、“坛玉”,南北朝以后,有时称之为“琉璃陵”、“馈器”。在清朝只叫玻璃。古代的琉璃包括三样东西:一是半透明的玉石,二是铝、钠的硅酸盐化合物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发明应该与烧制陶瓷和冶炼青铜有关。发明者也是制造陶器或青铜的工匠。古埃及的玻璃是陶器工匠。当他从窑里拿出陶器时,他发现窑里有闪闪发光的东西。经过仔细研究和多次实验,这种玻璃被烧制出来了。在商代,我国烧制陶瓷或冶炼青铜时,窑内温度可达1100?0?2C——1200?0?2C,有时会无意中产生铅、钡和硅酸化合物。这些不知名的工匠是中国玻璃的发明者和创始人。玻璃作为有色玻璃的一种,最初只是作为装饰品或陪葬品,被视为珍宝。韩乐府写的民歌《尚墨桑》说,罗敷“头上有髻,耳中有明月珠”,这在当时是一件贵重的玻璃装饰品。秦汉时期就知道烧玻璃了。比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说,五月初三,用阳燧(古代火器)可以“炼成”五块石头。而我国古代的玻璃五彩斑斓,金光闪闪,但质轻易碎,不耐高温,难以适应骤冷骤热的环境。北魏时期,大月氏来到中国,在首都采挖提炼五色玻璃,一度“羞辱中国玻璃”。明清时期,外国人也来华传授西方玻璃冶炼技术。例如,在清朝康熙年间,养心殿建筑办公室设立了一个玻璃厂,可以生产水晶玻璃,洒金蓝玻璃和彩色玻璃。其产品曾一度罕见,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重视。除了北京,山东还有博山、苏州、广州等地的玻璃生产地。山东博山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东南亚国家。

玻璃最早是冶炼工匠发明的,但民间传说将玻璃的发明权归于汉代的鲁毒王(或六毒)。据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各地农民揭竿而起。一个名叫陆渡的亡命之徒带领一支军队多次击败王莽的军队。被激怒的王莽派出数十万大军包围陆渡,陆渡却不得不突围,准备投奔刘秀。途中躲在一个山口,被王莽的军队包围。陆渡在用石锅煮饭时,敌人冲了上来,不得不离开米锅,与敌人激战到半夜。山谷中突然升起一道亮光,吓跑了王莽的士兵。事后查了炉毒,才发现锅的石头被烧得透明时,发出了强烈的光。强光逼得敌人不敢再攻,最后陆渡终于盼来了刘秀的援军,双方会师。后来,陆渡向刘秀报告了这一情况,并送给刘秀一块透明的石头。刘秀视之为珍宝,于是立鲁毒为王,让鲁毒继续烧这块宝石。这种石头就是玻璃,鲁毒王被传为玻璃业的创始人。

传说只能是传说,很难说有多少历史真实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玻璃的发明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陶瓷和冶炼工匠。如今,中国是一个玻璃生产大国。就浮法玻璃产量而言,世界前四名分别是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排名第一。随着玻璃在建材、轻工、交通、医疗、化工、电子、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玻璃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国玻璃工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祝愿中国玻璃工业攀登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