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潼关城的迁徙是怎样的?
后来潼关城在隋朝有过一次迁徙。据唐代杜佑编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记载,大业七年间辗转于南北城镇之间,坑设在山谷之中。大业七年,即611年。《通典》作者杜佑说,隋朝迁潼关城在“坑兽谷”。据晚清《续潼关县志》记载,坑兽门槛谷的位置是:“在城南,南北镇之间,隋大业七年,迁潼关于南北镇之间。”项准所说的“城南四里”是指潼关港口镇以南两公里处。据清代饶应祺主编的《通州郡续志》记载:“中嘴坡古接城关,隋大业七年迁关。”就连这里说的城管都是南北镇。清末潼关人赵编著的《潼关县志新志》记载隋“作大事七年,迁南北接城,往此四十里”。赵说,“走到这个地方有四十里”,也就是潼关以南2公里的港口乡。据《潼关县志·新志》记载:“隋大业七年,移关城至金沟口。”没有沟口就在中嘴坡下面。由于以上信息都是关于同一个地址,可见隋代潼关城只有一个地址。因为东汉时期潼关城南地势平坦开阔,不具备设关的条件,所以隋城不可能南迁。
港口往南2公里的中嘴坡下,是通水和金沟的汇合处,也是一个山谷。位于东汉潼关城南墙西南坡下,罗昌大道从汉潼关城西行必经此处。
潼关城坐落于此,不仅能有效控制罗昌大道,还能控制禁沟和通水南北通道,避免了东汉时期潼关城无法控制南北的劣势,这也是隋朝迁都潼关城的原因。隋代的潼关城位于金沟和通水谷的交汇处,又是交通要道,所以后来没有保留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