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以后清朝迅速衰落?清朝的经济是怎么崩溃的?

为什么乾隆以后清朝迅速衰落?下面我给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近代关于清朝衰落原因的讨论,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热烈的话题之一。但无论是封建制度的衰落,传统社会形态的束缚,还是思想文化的闭塞,都可以看作是中道在清朝衰落的一种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在鸦片战争前几十年,清军还横扫准噶尔,平定金川,甚至翻越喜马拉雅山入藏平定廓尔喀叛乱。乾隆皇帝的“武功盖世”是第一位的,但是为什么道光以后清朝衰落的这么快?

图/清代平廓尔喀之战

需求增长的恐怖

清朝国家的形成过程有其内在动因。特别是中国“入关”后,内地省份的财力决定和制约着其边疆乃至国家整体政策和实力的形成和稳定。

清朝在“康乾盛世”后期,在金融需求上始终保持着巨大优势:一是国力远超任何邻国,边境麻烦基本不存在,地缘战略安全有保障;第二,清朝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内地人口的同质性降低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成本。* * *的军政费用有限,基本稳定在3000万到4000万,所以长期保持了良好的财务状况。

嘉庆初年爆发的安百里之乱是清朝金融需求方面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持续了9年(1796—1804),波及中原、西北五省。为了平息乱局,清朝共支出654.38+0.5亿两,年均654.38+0.66亿两。住户部门盈余从混乱前的近7000万两持续下降到不足654.38+0.801年。即使与上个世纪相比,也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相当于财政库存当量减少了75%左右。可以说,一场内场的安百里起义,几乎掏空了康乾盛世积累的财富。

02供应侧不平衡

在供给端,也就是财政收入方面,清朝可用的财力比较单一,就是纯田赋。按照传统的视角,中国几千年传统传承下来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经济剩余有限。

图/小农经济

但在清朝的盛世时期,繁衍的人口和可怕的耕地数量(加上从明末开始的新粮食作物的种植),在清朝“广种入亩”的明确政策下,反向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能量,其庞大的数量足以满足* * * *的常规需求。

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中国每年的田赋收入约为3000万两白银。同时,由于间接税(盐、关税等)的增加。),清朝国库总收入从1700左右的约3500万两白银,增加到18世纪下半叶的4000多万两。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清朝是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盈余的。

图/清代人口发展

但对财政供给的要求同样严格,即要求纳税人稳定富裕。一旦人口增长达到临界点,国家经济盈余耗尽,纳税人很难照常纳税,国库入不敷出,盈余逐渐耗尽,甚至产生赤字。清末人地矛盾无法调和,导致清朝人均土地拥有量减少,即使不增加单位田赋,税负也会相对增加。

再加上乾隆后期鸦片的大量涌入,逐渐导致明朝白银大量流出中国,银钱比一路攀升,变相增加了清朝的税收强度。于是,清朝稳定的税基逐渐瓦解,供给端开始崩溃。

图/鸦片入侵中国

03死于大庆供需失衡

前面提到的清朝的金融供求明显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容易受到社会发展瓶颈和内外环境的影响。清朝财政结构中的这种低级均衡机制,说明了其边疆用兵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当这种机制处于持续盈余的过程和节点时,就塑造了中国在18世纪前所未有的强大国力。但当这种均衡遇到国家发展加速度的不平衡时,也为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到19世纪初,清朝国库已经入不敷出,但外部的入侵日益增多,内部人地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无法调和。在多重作用下,清朝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