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强大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在感叹清政府傲慢的同时,我痛恨侵略者对清朝疆域的践踏,导致生灵涂炭。读《中日甲午战争史》1894 -1895时,对《马关条约》的严重不平等感到愤慨,对丁、邓世昌等人敢于直面生死、抵抗倭寇的行为感到钦佩,甚至对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感到不解。
北洋海军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在清代近代四大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每年花费400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海军实力一度位居东亚第一,世界第九(根据当年《美国海军年鉴》给出的排名,前八名分别是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和美国)。
如此庞大的北洋水师,在来势汹汹的敌人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惨不忍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北洋水师就这么不堪一击吗?德国英国那么多真金白银进口的军舰是水货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看了一些有关清朝历史的书籍,逐渐明白了北洋水师在清朝失败的原因。今天,边肖从一个小角度切入:北洋水师抗击倭寇时,战况如此惨烈。为什么没有清军去支援?
以威海卫保卫战为例。战事如此激烈,当地驻军却一直奋力抵抗。之所以无人支持,与清代的八卦官李秉恒有关。
也就是说,本该是安徽巡抚的朝廷官员,因为校方的强烈要求,被调到山东任巡抚。
李上任后,花了30多天视察胶东海防情况。没过多久,他给光绪皇帝上奏,认为威海是有北洋水师驻扎的地方,实力很强。而烟台由于没有海军把柄,堡垒较少,容易被攻破。因此,他主张把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烟台及其西部地区。
到1895 65438+10月20日,倭寇在荣成湾登陆成功。威海的戴宗谦、张文轩等守军立即向烟台发出紧急命令。李秉恒接到这一消息后,电告威海卫司令,部队已经集结,准备“飞往魏莹共同进攻”。
守备司令戴宗谦接到消息后的第二天,就做了如下安排:一方面,调遣部分堡军,派往前线阻击倭寇;另一方面,等待烟台的援军来填补堡垒的位置,以免耽误战机。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65438年10月22日,李秉恒突然发来电报,告诉威海不能派援军,因为要留下这些人,防止日军进攻烟台西海岸。
其实这和之前发生的一个事件有关:日本海盗在荣成登陆后,派了两艘炮舰到烟台调查。侦查完成后,两艘炮艇认为烟台没有军舰驻扎,应该很容易取胜。于是,他大胆去炮台挑衅,结果被炮台守军打得落荒而逃。说实话,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很少听说清朝的军队能够到处发现敌人,这真的是难得的胜利。
然而,正是这一场小小的战斗,成了李秉恒不派援军到威海的理由。而且他下令“严禁私自出兵威海,违抗军令者即使胜利也要斩首”。
不派援军也就算了,这大人李秉恒竟然从清廷派出抗法名将丁槐的云贵援军,还把他们活活困在黄县,命军队驻守黄县。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李秉恒胖到敢篡改圣旨?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看不起清朝的官员了。李秉恒也知道拦截丁槐是不对的。如果威海要求清廷给他一份,那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甚至可能会掉脑袋。于是,他命令丁槐就地征召二十个营,然后出发前往威海。不难想象,威海前线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而且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集结数万大军。
李秉恒正好挡道,远离紫禁城的清朝官员也火上浇油。他们不遗余力地向光绪皇帝吹“左耳进水,右耳出水”:北洋水师腐朽,军纪涣散,临阵脱逃时有发生?此外,一个又一个坏消息传到紫禁城,光绪皇帝也很生气,下令除掉丁。此外,60余名御史联名上奏,称丁“卫海卫保卫战仍坐蓬莱阁,妻妾满座,饮酒呼鲁,视之如无物”;李秉恒还上书光绪皇帝说:丁“丧了心,为国犯了罪,罪不可赦”!
在这些文官的怂恿下,光绪皇帝大怒,下诏要杀丁。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丁不是战死了吗?
是的,当时丁驻扎的被敌人包围,基本上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所以没有办法送达许可令。
不难看出,北洋水师的惨败固然有其自身的重要因素,但李秉恒从中作梗,要求朝廷更加重视如何惩罚北洋水师。至于各路军队如何、何时解救,在他们眼里已经不重要了。
不难想象,外部有日军的猛烈进攻,内部有朝廷对地方官员的镇压,自身武器装备的落后,促成了北洋水师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