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上有哪些少数民族?

先秦时期,广东南粤、西欧、洛粤、闽粤等民族的居民,历史上称为“百越”,各有自己的种姓。秦国统一全国后,中原地区的人陆续迁到广东,有将军、士卒、商人、婆媳、流寇、百姓。西汉初,真人赵佗乘中原之战,自立为南越王,镇守岭南。因为中原人和越人“生活在一起”,对文字略知一二,逐渐变得有礼貌。...于是我教他耕庄稼,做冠鞋,初设媒人,初娶,设学堂,礼仪指导。”(见“后汉书”)。《南蛮传》)表明,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向武陵地区百越民族原始文化渗透,双向交融,经历了自身的发展演变。部分越人外迁,或并入另一个民族,或退化为另一个新的民族,如俚、辽等。南方壮侗语族,包括壮、布依、傣、侗、黎等民族,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都与古百越民族有历史联系。从北方迁入的中原人与岭南的越人融合,逐渐形成了广府、潮汕、客家、三族的雏形,都是汉民族的分支。到南北朝后期,一些被称为“墨妖”的祖先从湖南进入广东,在粤北居住,成为姚的前民主。与墨脱有关系的另一个民族从湖南进入广东后在东方传播繁衍,与畲族前民主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唐朝时,广州成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波斯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和传教士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其中一部分人永久定居,成为广东回族先民的一部分。到了明朝和清初,中央王朝先后在华东、华北和东北招募信仰伊斯兰教的军官,定居广东留在广州,形成了广东回族的主体。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相同宗教信仰的商人和宗教人士也纷纷来到广东,形成了一个回族群体。元末,桂北山区的部分壮族迁到粤北,明中叶,中央王朝从广西招募“宪兵”,在广东进行防御。回师后,少数留在粤北连山等地,是广东壮族的主体。明朝郑德年间,部分越南人北上,定居广东防城舒威、屋头、山新三岛,从事渔业(1958改名京族)。从明家到万历年间,中央王朝从广西抽调了一批士兵到海南岛驻防,后定居海南,史称苗族。满人是清朝乾隆年间从北京、天津转移到广东的1500满族八旗士兵及其家属的后裔。辛亥革命时期,驻粤八旗军官兵在革命派的鼓动下,率先脱离清朝统治,促使广东“和平改旗”。满洲八旗由军转民,定居广州,成为广东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又一员。

截至1949年9月,广东有8个少数民族,包括黎族、苗族、瑶族、壮族、回族、满族、畲族和北京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行政区域发生了变化,省内各少数民族成员也发生了变化。65438年至0965年,居住在方城东兴自治县的京族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1988年4月海南建岛时,居住在海南岛的黎族和苗族变更了所有权。到1988年4月,广东有瑶族、壮族、回族、满族、畲族等5个少数民族居住。

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80年代以后,一些其他省区的兄弟逐渐进入广东,广东的少数民族成员及其人口数量(以4月1988后的新行政区划描述,下同)及其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据7月1964统计,全省少数民族成员增加到43人和18.2万人,占同期总人口的0.34%。据1990年7月1统计,全省少数民族成员已增加到52个,人口35万,占全省同期总人口的0.56%。新增加的1000人以上的成员有苗族、黎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傣族、布依族。而且最近进入广东的少数民族大多在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深圳、珠海、东莞、茂名等城市在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7月1,65433之前是单一汉族居住,没有形成城市。到6月1990,以上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同期0.56的比例。许多居住在广东的少数民族成员最近从其他省份来到广东,其中壮族人数最多。广东壮族除1964增长外,大部分是从外地迁入的。广东新进入的少数民族大多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比较短暂和分散,到1990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区。(见广东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