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通常被称为谥号。他为什么用唐朝以后的寺名?

当我们阅读古代史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叫“什么皇帝”,有的皇帝叫“什么家族”“什么祖宗”,有的皇帝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称谓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当我们称呼古代皇帝时,我们可以称他们为谥号、庙号、年号,甚至是他的绰号。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为什么唐朝以后皇帝基本都改庙号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庙号、谥号、年号是什么。

庙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在祠堂供奉时的称呼。中国的古寺名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商朝。按照宗法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值得后人永远牺牲和尊敬的君主,会特别追求庙号。商朝时期只有四个庙号:奠基立业的太,功业高的高,代代祭祀天下,功业高的中。

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周朝的谥号制度,但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所有的周朝都没有任何“祖先”或“宗族”。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干脆不理会谥号和庙号,废除谥号和庙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因此,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谥号和庙号的朝代。西汉建立后,谥号和寺名得以恢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建立曹魏的曹丕庙名为魏高祖,为曹魏灭亡埋下伏笔的魏明帝实际上有魏烈祖之名。曹魏这个没有完成统一的政权,居然有三个“祖师爷”,这让清朝的三个祖师爷很尴尬,这让实际上开了唐朝先河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尴尬。魏晋以后,基本上除了亡国之君或者傀儡皇帝,都有庙号。隋朝以后,基本皇帝阿猫阿狗都可以追庙号,连灭亡的君主都可以有庙号。

寺庙名称主要有“祖”和“宗”两种,通俗地说就是为祖寿造宗。开拓性的成就一般称为太祖和高祖,如唐高祖和明太祖。重新建立世界,建立秩序一般称为世祖、圣人、成祖,如世祖、清世祖、清圣人、明等。太宗有发扬光大的意思,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清太宗。世宗有丰收之意,如汉世宗武帝;世宗也意味着皇位继承发生了转移。比如明世宗嘉靖皇帝间接继承皇位。

谥号是指死去的皇帝、皇后、王子、大臣和有一定地位的人,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经过一次终评后给予的评价称号。谥号不仅在中国古代盛行,而且在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鲜、越南、日本等地也很盛行。

一般来说,讣告可分为美讣、平讣、恶讣。

石梅也成了赏石,即褒类谥号。一般来说有庄、武、文、宣、香、康、经。汉文帝写的“文”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美人,意思是他有学问,或者博学,或者勤奋。

谥号,谁大多是同情。有念,有丧,有思,有丧,有悲。比如刘备在蜀汉的时候,给了值得同情的汉献帝刘勰一个汉献帝。

恶史是下史,即暴谥号。坚强,聪明,温柔。比如“阳”就有内部礼遇良好的意思,就像皇帝一样;“李”有暴戾无情,滥杀无辜的意思,就像一样;“灵”就是乱而不损,像汉灵帝。

谥号的字数也从一个字发展到很多字甚至几十个字。唐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基本都是一两个字。唐朝以后,在最关键的谥号前会加上一长串修饰语,主要是褒词。明太祖谥号的字数基本稳定在十六字,而清太祖谥号的字数可达二十二字之多。

先秦时期的谥号基本上是一个字,也有两个字。一个词,如周武王和周成王。二字如的,秦庄的,赵的等。秦始皇废除谥号。汉代恢复谥号的时候,汉武帝的谥号基本就是一个字。因为前面加了“孝”字,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二字预言。

从唐代开始,尤其是武则天开始打破“一字两词”的惯例,开始流行谥号。例如,唐高宗、李治和谥号都是“皇帝中的皇帝”。749年,他们被追封为皇帝盛达,754年,他们被追封为皇帝盛达大红孝。话越来越多,奉承也越来越多。唐高宗之后,谥号的字数基本上都在四个以上。

明清时期,谥法基本完善稳定。明帝的字数基本稳定在16、17或21。比如朱元璋谥号做了大圣,仁义之神吴君德继位做了皇帝,一共21字。谥号,清朝皇帝,一般是21字,23字或者25字,基本稳定在22字左右。康熙皇帝的谥号达到了23个字为“他田弘云纹吴锐宫哲节俭,孝顺,诚实,中立,功德圆满”。

唐朝以前,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谥号,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当时皇帝的谥号主要是一字谥号或者两字谥号,称皇帝谥号就够了。比如汉武帝,汉景帝,汉昭烈,隋文帝,魏孝文帝。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如果你用寺庙的名字来称呼皇帝,就无法称呼一些皇帝。比如汉景帝就没有庙号。我该怎么称呼他?所以在唐朝以前,谥号基本上都叫皇帝,简单、方便、明确。

唐朝以后,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皇帝的谥号开始从一个字谥号或者一个字谥号变成一个字谥号。还有一种情况是,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一字庙号。如果这个时候再叫皇帝谥号,那就很不好了。有可能是你很久没做完皇帝谥号了,你可能把皇帝谥号给忘了。如果换个庙号,这个问题根本不会出现,于是就有了我们平时听到的唐太宗、宋太宗、唐玄宗、宋真宗的庙号。另外,在一定程度上,殿号高于谥号,称之为殿号也是对皇帝更多的尊重。

我们只是说有时候我们称呼一个皇帝的头衔,这种情况在清朝发生的最多。我猜肯定有很多人不知道清朝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但可能知道他们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记录年份的一种方式和名称。中国的元年始于汉武帝的“建元”,最后一年命名为“宣彤”(非要说“洪宪”我也没办法)。如果用头衔称呼一个皇帝,必须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皇帝只有一个头衔。明朝以前的皇帝往往有多个头衔,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用头衔来称呼明朝以前的皇帝。

但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比如,我们还会称李世民为贞观皇帝,称刘秀为建武皇帝。自明太祖以来,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实行一元制,即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头衔。明朝只有明英宗有两个头衔,主要是这家伙当过两次皇帝。清朝只有皇太极有两个封号,主要是因为皇太极完成了从大汗到皇帝的转变。所以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我们一般以年号来称呼皇帝,更简单明了。即使是皇帝在世的时候,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康熙、雍正、乾隆、道光。

另外,有时候一个皇帝被一些特定的头衔(谥号)称呼,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比如有人称汉光武帝刘秀为铜马皇帝,也有人称明宣宗为蛐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