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2007年底欧洲服装史+2008年初。

一、巴洛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饰文化。

所谓“巴洛克”,就是标新立异,尤其是各种形状有缺陷的珍珠。最初是一个艺术批评术语,指的是那些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直到19年底才被用来表达17世纪出现的那种瑰丽的、充满活力的、动态的艺术风格,讲究光影和色彩效果。在服装史上,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的服装文化的奇特变化,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17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在本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君主政体、人民和资产阶级、代表旧宗教的天主教和代表改革派的新教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就发生在本世纪上半叶。摆脱西班牙统治后,荷兰率先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斗争,英国终于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相比之下,法国在本世纪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专制。在这个动荡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王公贵族过着奢侈的生活。追求奢华,讲究排场,成了炫耀权力的社会政治需要。修建宫殿园林,举办大型游园会,宴请宾客,听音乐,看戏曲,赞助艺术创作,有权势的人要么玩弄政治,搞政治阴谋,要么追逐时髦的小姐。在这样的男性社会中,必然会出现新奇怪异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巴洛克风格产生和形成的背景。

就服饰文化而言,17世纪上半叶,新兴强国荷兰引领欧洲潮流,但1765438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执掌(161-1715),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推行重商主义。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黎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等许多垄断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发展民族工业,将丽丝、戈贝林双挂毯等纺织工业作为民族企业加以保护和鼓励,形成了法国服装业的基础;他调整国家税收,改善交通,扩大殖民地,使法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自称“太阳之王”,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修建凡尔赛宫,开辟巨大花园。他鼓励艺术创作,一大批建筑师、画家、雕塑家、园丁和工匠聚集在巴黎。他指导人们如何吃、穿、住,并以无休止的宴会、豪华的舞会、壮观的狩猎活动和任意的奖赏炫耀他无限的权威。为了将法国的服饰文化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出现了一种将巴黎时装按照等级制作成原来的大或小的尺寸,放在箱子里,每月运往欧洲其他宫殿和城市的时装娃娃,史称“潘多拉盒子”。1672创办的杂志《Melkyula Garang》向大众传播法国宫廷的新闻和时尚信息,用铜版画绘制的时尚版画也在此时出现。这些都让法国成为一个新的时尚中心,也就是从那时起,巴黎开始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时尚的发源地。

路易十四时代男装的变化是最有特色的。过去作为军装使用的宽外套cazac,在六七十年代从背缝和两侧逐渐收腰,在两侧收拢使下摆向外开,背缝在底部开衩,方便骑乘。到了17的80年代,这种及膝长外套的腰部更加合身,名字也改成了“justaucorps”,意思是紧身的衣服。这就形成了19世纪中叶之前男装的基本造型,也是现代男式西装的始祖。现在男士西装很多精致的衣服都可以追溯到这种研究。比如男式西装的三件套形式,来源于外套(研究)、中大衣(最好,背心,此时和外套一样,18年底变成无袖背心)和裤子(裙裤,裤子到膝盖)的组合;现在穿单排扣西装不扣扣子的习惯也是来自研究;切斯特·科尔也与现代西装结下了不解之缘。

17世纪下半叶,女性的服饰也表现出巴洛克的特征,有奇特的造型、华丽的丝带、丽丝和刺绣装饰。特别是为了塑造理想的女性美,16世纪流行的束腹再次回归女性。同时,从17的80年代开始,用臀垫“Basl”来扩大后臀,将外裙卷起来放在后臀上,然后从这里垂下,形成拖。这种Basl风格在西方服装史上出现过三次,这是第一次,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再次流行。

二、洛可可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饰文化

自18世纪初以来,西欧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壮大,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进程。在文化和艺术方面,法国仍然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的路易王朝逐渐失去活力,处于衰落的前夜。在上层社会,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沙龙文化(沙龙,即“会客厅”和“客厅”),以反对国王统治的宫廷。指17世纪以来西欧贵族、资产阶级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聚会。这种聚会在18世纪的法国特别流行)。在这样的沙龙里,人们只追求世俗的快乐和感官的愉悦,使人感觉异常敏锐,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巴洛克式庄重奢华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一词来源于法语Rocaille,意思是小石头和沙砾。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它先是指用贝壳和石头建造的人造假山和洞穴,后来又指带有贝壳图案的装饰题材。这个词起初是18世纪室内装饰和家具风格的批判性术语,后来和巴洛克的术语一样,特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的文化风格。其特点是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中处处都有凸壳花纹曲线和艾叶形主题的组合。C型、S型、螺旋型曲线反复点缀,墙面与天花板、墙与墙、家具的转角与接缝等分割线都巧妙的用纹饰隐藏起来,尽量避免兔子直线与直角的交叉与运用。镀金华丽的青铜装饰比比皆是,整个房间的基调是高清、低纯度,非常优雅,白底金色的曲线图案最受欢迎。它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格局,创造了自由奔放、细长轻盈、华丽繁复的不对称动态装饰风格。相对于充满活力、庄重的量感、尊崇伟大的巴洛克风格,它表现出一种细腻、柔和、华丽、优雅的女性风格。

17世纪的巴洛克式服装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宫廷为舞台的奇特服装,而18世纪的洛可可式服装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的高雅风格。洛可可风格的服饰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715-1730巴洛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时期,一方面有巴洛克的影子,另一方面有细腻温柔的女性趣味的发展;1730-1770是洛可可服饰文化的鼎盛时期;1770-1790是洛可可文化的衰落期,服装出现了很多变化的迹象,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时,各种新的时尚杂志相继问世,逐渐取代了过去的“潘多拉魔盒”,成为传播人气的重要媒体。到了18的80年代,受新古典主义和英国自然主义的影响,简约的英国时尚传入法国,改变了穷途末路的洛可可风格。但是,人气的根本改变,取决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

洛可可时期女装中再次出现裙子,这是继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裙子之后,裙子第二次被用来放大女装的下半身。这一次,裙子被称为“panier”(意为行李筐和后笼)。其形状前后扁平,左右宽大,很像马驮东西时的后笼,故名。历史上,裙子总是和胸衣同时使用。裙子之所以会膨胀,是为了让腰部更加纤细。由于长期使用塑身衣,女性躯干极度变形,极大影响女性健康,甚至缩短寿命。脆弱娇嫩的体态成为了这个时代女性美的象征。

第三,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饰文化。

18年底,法国封建制度极度腐朽,顽固阻碍各项改革,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第一阶级(僧侣)、以国王为首的第二阶级(贵族)和广大的第三阶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1789年爆发了推翻路易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路易十六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相继被送上断头台。大革命后,经过几年的混乱,1795年,法国进入了第一个在统制政府下的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兰西进入第一帝国时代。拿破仑整顿革命后的混乱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鼓励工商业发展,发展教育和科技。加紧对外扩张和侵略。虽然他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以战争的形式带到了欧洲各地,严重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但他的专制统治也摧毁了法国人民在革命中赢得的自由,激起了他们的不满,同时也侵犯了各国的独立,招来了欧洲各地的敌视。1814年,反法联军入侵巴黎,拿破仑统治结束。虽然第一个帝国政府结束了,但是帝国政府时代形成的服装样式,尤其是女装样式,一直延续到19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

此外,自18世纪中叶以来,意大利、希腊和小亚细亚古遗址的发现、调查和考古研究,引起了人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这一思潮与英国自然主义遥相呼应,对法国大革命后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服装史上,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1789到19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时期。

法国大革命的风暴,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一夜之间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300年间形成的贵族生活方式,扫除了路易宫廷的奢靡习气和贵族特权,抛弃了繁杂的人工装饰。过去以华丽的世家子弟时装为主角的历史,是以法国专制君主政体的灭亡为标志的。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每当提到“时尚”,都只是指女装的流行。总之,革命后男女服装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简约和古典时尚。人们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腊服饰文化为典范,追求古典自然的纯粹形式。尤其是女装,造型极其简洁朴素,与过度装饰、精致揉捏的洛可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件白色薄纱做的衬裙。它的造型特点是腰线抬高到乳房底部,胸部内侧做成乳房保护层,具有胸罩的功能。袖子很短,袖子多是泡泡袖,玉臂露在外面。作为补偿,长到肘部以上的手套出现了。裙子很长,柔软优雅的褶皱从高腰垂到地面,而且这种长裙越来越长,以至于女士们走路都要背着裙子。这种优雅的姿态也很受欢迎。当时流行的面料是来自英国的薄如蝉翼的白棉布。自1760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其纺织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从印度进口的棉花被用于生产纱支较高的棉平纹细布和纱、纱等较薄的棉织物。在古典主义的影响下,这种薄薄的棉布取代了过去华丽的丝绸。在简单的衬裙式女装大行其道的同时,女士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披肩来装饰自己,其中以法国中部蒂勒生产的经编丝网(六角形网眼纱)最为常用。因此,这种丝网布以产地命名为“薄纱”。从1798开始,印度制造的羊绒披肩又开始流行了,这是一种印度北部克什米尔羊绒制成的精纺面料。其优越的保暖性和柔软的手感受到当时女士们的青睐。

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非常推崇罗马文化。为了尽快恢复国力,他鼓励奢侈以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他建造宫殿,复兴丝绸。丝绒、丽丝等纺织行业奖励工艺美术;另一方面,他在服饰上追求华丽的贵族品味,要求画家为自己设计礼服,禁止上流社会的女性在同一场合穿同样的衣服,这在法国宫廷引起了一股奢侈的风潮,被同时期的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甩在身后,不得不盲目效仿。这种着装习惯确实促进了法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并为当时许多工匠提供了就业机会。不过帝国时代的女装还是高腰的。从1804开始,裙子的长度变短,一般达到地面,下摆开始变宽,并有褶裥、褶边和蕾丝,使用的面料也由薄棉布改为缎面等较厚的丝绸面料。这种风格在历史上被称为“帝国风格”。帝国末期,大革命后一度被抛弃的束腹悄然回归女性,女性衣服上的装饰也越来越多。拿破仑失败后,随着旧贵族势力的死灰复燃,中国和美国的女装再次向过度装饰的方向发展,过渡到浪漫时代。

第四,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服饰文化。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直到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各国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权力回到旧贵族手中。1814年重新登基的路易十八于1824年去世,极端反动的查理十世继位,疯狂推行法兰西封建专制政策。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反动政治未能阻止以工商业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两者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爆发了1830的七月革命。由一些自由派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烧炭党,与工人和手工业者一起,用暴力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政权落入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法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制。七月革命在欧洲掀起了一场风暴,横跨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和波兰,再次震撼和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复辟势力。七月革命虽然使法国摆脱了世袭贵族的压迫,但又一次落入了以“钱袋之王”路易·菲力浦为代表的金融贵族的统治之下,最终导致了1848年的巴黎二月革命,旨在推翻金融贵族,实现民主,粉碎了资产阶级保留君主立宪制的阴谋,建立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二共和国。后来,在1848的六月革命之后,由于路易·波拿巴的政变,法国在1852年进入了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时代。

在这个政局多变的历史时期,梦想资本主义无限发展的资产阶级浪漫主义和企图恢复贵族时代的反动浪漫主义混杂在一起,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由于长期战乱,法国财政极度匮乏,民众心中弥漫着一种焦虑感。所以很多人缺乏上进心,反对古典主义和理性主义,逃避现实,憧憬一个诗意的乌托邦世界,倾向于主观,强调感情的优越性,以中世纪文化的复活为理想。这种思潮在文学、艺术和服装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尤其是女性,为了强调女性的特点和教养,社会上的女士们往往会穿上中药,用手帕擦眼泪或者优雅地捂住嘴,装出一副精致优雅的样子,仿佛久病之后身体虚弱。相应的,女装也营造出一种充满幻想的优雅氛围。就连男装也受其影响,出现了收腰的造型。因此,服装史上的1825-1850时期被称为浪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