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民国学者章太炎是如何粉碎清朝复辟计划的?

1933章太炎老师给学生做“民国光复”讲座。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宋案发生时,孙、黄欲举岑春煊,岑被梁定芬、郑所蠢,拟以蒲苇(清宗社党核心成员)为会长,以诱冯,不遗余力地声讨。岑突然意识到,他拒绝了梁、郑和梁的诅咒。如果我不阻止,虽然我在满清不能亨通,但我在黄一生的成就也会受到影响。”(马勇编。:章太炎讲义,第184页;还收录在章太炎的《学术文化随笔》等。).有些地方就不难理解了:梁、郑当然是清王朝的支持者,而所谓的“诱导冯”很可能是因为冯在辛亥效忠清王朝时,采取了“只以反乱为己任”的态度。

时至今日,人们也在关注这件事的梗概。例如先生在他的论文中提到岑利用二次革命推翻了袁之基,提拔了清朝宗室溥仪为元首,甚至实现了复辟。朱宗振先生也提到了这个事情。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可以从张自定的年谱中查看,其中有云:

宋案后,黄兴揭竿而起,至江宁,曰:“自知不足以控北,江苏人怨之,欲为军云令(岑春煊)。'云杰曰:'若事成,宜以清宗室为大总统,袁氏旧部不可改。'于越:“你想恢复它吗?”云杰说,‘不,宣彤皇帝不能是国家元首。属于恭亲王,暂时掌管重大政治,不为后世。“因为据说冯和张勋都在春天(复辟)互相勾结,很容易利用这个机会掩护袁的家人。俞樾说:‘项的罪是杀了宋,不是得罪民国。傅相成、戴庆之宗室,名为总统,与皇帝无异。如果公众违反规则,谁来帮助他们?”云杰说,“询问所有有经验的人是一个好策略。”俞樾说,‘有经验的人都不是郑。他有清朝的经历,却没有民国的经历。如果这是一项政策,那么北方和南方都将由你支配。“云令讨论开始沉睡。”【《章太炎年谱(修订版)》,第一卷,第245-246页,亦收录于《章太炎生平与学术自述》】

此外,1928年章太炎为冯子友《建国前革命史》作序,称其建国前后对民国最大的贡献是在宋案之后。“清朝以后,恭亲王偷偷潜入复辟,因为张勋,他听说是南方人。同志们并没有深刻理解他的好处和病,而是想因势利导,不遗余力地说他做了什么。”不然有了宗社党,所谓的仁人志士就安定了。这仍然会弄巧成拙。"张对此颇为得意:若不是自己的反抗,革命党内的"无良之徒"恐复辟,会使他们无地自容,留下一段佳话[《章太炎年谱(修订版)》,第一卷,516页]。

这三种史料大同小异,其中所包含的机制也大致相同:第一个原因是云推举溥仪主要是为了“诱导冯”,第二个原因是此举主要是为了打动“袁老参谋”的心,使其“无法改变”,也就是说一旦袁继位,中心就空了,要想让北洋将领臣服,就必须与清宗室一起成长。

总之,章太炎三次提到这件事,不是随便的。他的本意是为了突出自己在关键时刻拯救民国的行为,不为外人广为人知。

章太炎批评岑春煊邀请清朝成员做总裁的政策,是有远见的。这个政策当然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办法。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冯等北洋系核心人物不会为了复辟而反对袁,孙、黄又怎么会接受岑春煊走私私货,支持清朝溥仪当民国总统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建立大清宗室为大总统的想法,原来是和章太炎有关的!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派盛先觉向章太炎进贡。盛说:听说你们有一个讨论“共和国成立后,先立清帝为大总统,后又废之”。不知道大家还持这种观点吗?章太炎苦笑着回答:“以前有道理,现在大势已去,清廷无能为力,革命党很吵。如果我再发表这种言论,我会感到非常丢脸。现在都不敢说了。”[《章太炎年谱(修订版)》,第一卷,211页]

章太炎的故事虽然看似不为其他史料所知,但似乎并非自己编造,实际上与清朝复辟的历史不谋而合:早在宋案之前,张勋、溥仪就已策划了1913年4月的“济南复辟”,为袁世凯查办而破产。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张勋以“按兵不动”的消极态度,秘密联络冯等人,企图“复辟袁”,但因冯拒绝合作而未果。后来张勋按照袁世凯的意愿行事,不敢露出复辟的痕迹。众所周知“二次革命,荀领兵南下,江宁破,兵士掳掠。元的作品被授予江苏。”这样看来,如果梁定芬和郑确实有这个骗岑春煊的计划,那么破产一方面是章太炎对岑春煊大势的分析和对时局的分解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冯拒绝与张勋合作造成的。

作为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张对冯的仇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张在1918的一次演讲中说,“冯为中华民国做了什么?复辟,冯也谋。论功行赏,对于民国,袁有罪,冯有罪。”(《章太炎讲义》,第67页)但是,把冯归为清复辟派,恐怕是错误的。不要说冯不会支持清朝复辟派,就算是袁帝制,“冯出,段()入,反帝制”(当然有些史料说得更干脆,冯、段是反对袁帝制的核心原因。

民国初年,历史事件被撼动,被推翻。如冯领导的直系是民初革命党的敌人,而段派出的皖系势力却“推动清帝退位赞成共和,号召天下”。然而,不久后,冯主张“和平统一”,实行安抚南方的政策,比段主张的“武力统一”要和平得多,使孙中山再一次。后来1920年代,孙中山晚年视其直系吴为敌,斗争不休,号召各省举起“讨伐大旗”。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读历史的人不尽力,不仔细研究,是很难弄清事情的全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