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流行音乐中台语音乐的起源
传统意义上的台湾民歌,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去台湾的先民。
当年他们在扩张地盘的时候,更多的是用音乐来传递乡愁。
这些歌谣流传下来,逐渐渗透到大众中,从而诞生了真正的民谣。
比如曾经广为流传的《向上想》、《草虫生鸡》、《绿衣小姑》、《高山青》等...抗战时期,台湾出现了周天王、杨、邓玉贤、陈大儒等一批台湾省民谣前辈。
他们的出现结束了台湾省民歌的发展历史。
这些人的作品通过描写男女离别的感情,控诉日本人对中国台湾省的殖民统治和对中国大陆的期望。
当时的《望着春风》《酸溜溜的心》等作品隐约唱出了抗战时期台湾省人民的心声,深入社会人心,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杨和邓毓贤是抗战时期台湾民歌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创作者。
杨的真名叫杨沃成。十八岁时拜日本音乐家清水茂雄为师。
去日本学乐理,作曲,编曲。
抗战初期,杨回到台北,组建了“黑猫合唱团”。
除了在酒店演奏欧美音乐,他们还创作了《台北凌晨零点》、《秋雨夜》等闽南语歌曲。
抗战结束后,台湾省人民期盼的祖国受到台湾省人民的不公正对待。
1947期间,当“二二八”暴动在国民党党的镇压下被烙上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时,日式的“哭调”成为当时台湾省民歌曲的主流。
杨此时所作的《愿你早归》、《苦情歌》等挽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大众的心声,迅速在台湾流行开来。
1954之后,杨在音乐上有了很大的改变,更加强调作品的乡土气息。
1957年,杨三郎与周天王合作的作品《落花》,完全摒弃了日本“哭调”的影响,将中国大量的五声音阶引入音乐,从而融合成台湾省民谣的典型范例。
开拓台湾民谣发展的新方向。
邓聿贤在台湾省歌先驱中也有很大影响。
邓玉贤从小深受正统音乐的教育,同时又精通各种中外乐器的演奏。
抗战以来,他长期致力于收集台湾省各地的民间旋律,全心全意投入台湾歌谣的创作。
他的作品《四季红》、《满面春风》等,在台湾省成功地确立了自己浓厚的地方风格。
此外,陈大儒的《月夜愁》《春景满山》等作品,周天王的《心中无物》《初恋情》等作品,对大众影响深远。
无论是杨、邓聿贤、陈大儒,还是那些无法一一回忆的名句,他们那些年的所有坚持,奠定了今天台湾省流行乐坛最坚实的基础。
说到国语音乐对台湾省的影响,还得从30年代的老上海说起。
当时上海成立了百代等唱片公司,最初以制作戏剧唱片为主。
然而,随着十里洋场的繁荣,涌现出了一批早期的国语流行歌手,如周璇、蝴蝶、吴、、白广等。
《四季之歌》《花满月》《春天里》《千里明月寄相思》等作品让他们一夜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国语音乐举世瞩目。
但在台湾省,由于语言习惯和历史原因,闽南语仍然是台湾省社会生活的主要语言。
所以这个时候上海的国语流行音乐对其影响不大。
上世纪40年代末,* * *迁至台湾省,但由于岛内原住民的* * *,国语流行音乐并没有扩大影响。
甚至在五六十年代,即使是当时台湾省内主要娱乐项目的电影,也是用闽南话配音的。
在20世纪60年代初,流行歌手如、和蔡* * *出现在岛上。他们活泼的风格吸引了很多人对国语歌曲的关注,逐渐开始扭转国语歌曲在台湾省乐坛的地位。
从65438年到0969年,当时被称为“神童歌手”的邓丽君通过歌唱比赛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同年,在台湾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国语电视剧中,邓丽君的主题曲《晶晶》一夜成名。
邓丽君当时的知名度完全奠定了日后国语歌曲在台湾乐坛的主导地位。
这开启了国语音乐发展的新篇章。
在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乐坛,音乐创作远远落后于乐坛的发展。
那时候歌手一般唱的都是老上海时代的歌。
此外,唱片业的不完善也让本土歌手纷纷寻求海外发展。
当时,欧阳菲菲、翁倩玉、陈美玲等台湾歌手在一年内走红。
待在家里的邓丽君、青山和姚苏蓉不得不经常来港演出。
此时,台湾省的流行音乐正逐渐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
一些年轻的歌迷,厌倦了从日式哭泣和老上海式盛宴发展而来的台湾歌曲,转而在西方音乐中释放情绪。
一时间,听西方流行歌曲成为台湾省年轻人的主要娱乐项目。
当时由于著作权法的不完善,盗版唱片大量上市。
低投入高回报使一些唱片公司能够发行大量英文专辑,导致了60年代末西方音乐的热潮。
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台湾出现了朱莉和黄莺莺等歌手。
这种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语音乐的发展,但也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今后国语歌曲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