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流域概况
从源头到上游仙居县,永安河自西向东流,全长116 km。两岸支流平行排列,由南向北向主流汇聚。县城地势由外向内倾斜,略偏东。每一个分支斜向交叉堆叠,形成多级阶梯平台。平台上,平缓的丘陵起伏,围成大小不一的山谷和盆地,适宜农耕。其中,夏阁、城关、石天、横溪等四个河谷平原有大面积。谷底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地面略有起伏,是该县水稻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丘陵和山地多由火山岩和碎屑岩组成,都是中新生代的产物。受构造运动影响,裂缝、节理发育,相变强烈,岩性复杂。在漫长的地壳演化中,形成了多变的山地景观。奇峰怪洞比比皆是。仙居八大名胜:南丰渔舟、东陵萧中、石龙林宇、水幕瀑布、景星赏月、金凤小虫、麻姑雪、苍岭冯丹,令人神往,诗人、作家四处游历。清代翰林院编者潘磊写道:“天台深幽,雁摇奇,仙居兼得。”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2°C,6月平均气温5.6°C,7月平均气温28.5°C。由于地形复杂,位置不同,各地气温略有差异。全年无霜期约240天。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1376.8 mm,呈双峰分布,前有梅雨,后有秋雨。6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月份,达到233毫米;165438+10月是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只有75.9mm..降水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南部多北部少,东部多西部少。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双季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茶叶、桑树、油茶、柑橘等经济作物的发展。然而,夏季干旱、雨季和台风季节暴雨以及冷空气带来的低温霜冻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
仙居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仙居人的祖先瓯越人就生活在永安溪中下游两岸的河谷平原上。战国时期,仙居是越国的领土。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鄞县惠普乡。东汉时期,仙居就已经是中国名僧踏足之地。兴平元年(194)建“石庙”,现址犹存。东晋永和三年(347),仙居县名乐安。隋唐时期几经废弃,吴五年(930)改名永安。在宋代,仙居是中国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宋真宗以“峒山遮周卫,仙府多”的圣旨改名。
在天台县的上游,天台山自西向东北蜿蜒,雷达山脉向西南延伸,形成一个中部群山环绕的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东面最高的苍山峰海拔1113m,北面的华顶山海拔1110m。石峰河两岸河谷平原海拔50-120米。天台盆地呈三角形,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1%,河谷平原和阶地占19%。这些河流属于椒江、曹娥江、白溪、清溪和朱由溪。石峰溪贯穿天台盆地,全长132.7 km(国内68.5 km),流域面积1610 km2(国内111.54 km2)。天台县,因中国天台山而得名,东接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接仙居、临海,北接新昌。位于北纬28° 57′02″-29° 20′39″和东经120° 41′24″-121° 15′46″之间。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0.70平方公里。
天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县地处台州、宁波、绍兴、金华四市交界处,国道、省道、县乡公路纵横交错,“上三线”(上虞至三门)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天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热量充足。由于周围多山,中间低平,小区域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色彩。
汉晋时期,道士葛玄、高僧谭佑先后来天台山弘法。隋晨在天台宗住了22年,建了12刹,创立了佛教天台宗,成为一代影响世界的创作大师,所以天台山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到了唐代,僧人一行到达了小郭寺,学习计算和编制大衍历。诗人寒山子隐居天台70余年。晚年来到苏州、无锡,寒山收藏代代相传。(现在欧美等国家掀起了寒山研究热。)90多名日本僧人来山求法,使天台山声名远扬。此后,日本和朝鲜(朝鲜半岛)的僧人纷纷来山求法、拜佛,小国寺被日本、韩国等国视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居地。宋代张创立道教紫阳仙派,后人尊其为南宗始祖,桐柏山成为中国道教南宗原生山。赤城山玉井洞、徐灵山、司马神山也被道教书籍列为天下第六洞,第十四、六十福地。济公,禅僧,天台城关人。他擅长诗歌、戏剧扶贫,被百姓尊为“活佛”。现在,济公亭建在济公出生地的石壁上,济公佛寺建在济公少年阅览室赤城山。梵蒂冈道观不仅为景区增添了色彩,也使天台山获得了“佛道”的美誉。天台山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传奇文化的集中体现的缩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范。“佛国仙山”也创造了无数神奇的传说。流传千古的汉代刘陈、阮遇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临海市中游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灵江是浙江省第三大水系,自西向东贯穿全市。从仙居县到永安溪,从天台县到石峰溪,在海的西侧地图上形成“Y”字形,在永丰镇与三江汇合,进入灵江。包括括苍山、雷达山和铜石山在内的三座山脉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南部和北部。西部有雷达、赤峰和杨彦的山脉,海拔700~1200米。中部为断陷盆地,东部为沿海平原,地势平坦。该地区覆盖着山脉和山峰,丘陵和河流。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年积温5370℃,无霜期241天,平均蒸发量1231.4 mm,属于湿润地区。1年平均气温5.8℃,7月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50 mm,5-6月为雨季,7-9月以晴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频繁。
从夏朝开始,临海就有人类活动和疆域演变。夏商周时期,临海属欧弟,春秋时期属越地。战国时期的楚国;秦统一六国后,属闽中郡。西汉第二年(公元前85年)设惠浦郡,东有杜威统治,属惠济郡,郡由张安统治,属惠济郡。公元222年,张安北部划归石屏县,西部和永宁县部分划归临海县。公元257年,临海郡位于会稽郡东,郡治章安。公元323年,临海郡治章安;公元589年,隋九年废郡,章安、石峰、宁海、乐安并入临海郡,为一州。十一年(591)迁郡于大孤山。公元1227年,泰州路总局成立;公元1368年,台州道改为台州府,隶属浙江省。从唐朝到清朝,临海一直由台州的州、县、路、府管辖。1949年5月,临海解放,同年10年10月,台州专区成立,驻地临海。65438年至0994年,台州从地设市,临海一直是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临海撤县设市。
黄岩区下游,东部属于黄文平原,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北雁荡残脉,自西向东延伸,森林资源和铅、锌、花岗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溪流数百条,最大的四川永宁河干流长77公里。长潭水库,大型水利工程,设计总库容691亿立方米,灌溉黄岩、椒江、路桥、临海、温岭五市(区)百万亩农田,解决三百多万人口生活用水。市区永宁河、南关河、西江、东关河穿城而过,被房山、翠屏山、严嵩山环绕。西部山区是台州市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大寺集森林公园总面积24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7.3%。长潭水库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库容7.32亿立方米。著名景点有华严山、黄岩瀑布群、福山裂谷、浙东十八滩、穿山大峡谷、严嵩、黄岩石窟、九峰公园、永宁公园、乔媛简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其中,九峰山和严嵩被列入中国风景名胜区词典,华严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黄岩故里是夏商周时期的东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瓯王国,秦朝的闽中县,汉代的惠普县、章安县、永宁县,三国时期的临海县,晋至南朝。永宁县建于唐商元二年(657),元年(690)因道教名人王隐居而改名黄岩县。1980年,对东部以工业镇为主的海门区、海门镇、陈达镇、东山公社进行分析,建立海门特区(椒江市在海门特区撤销两年后成立)。1982-1984,划归椒江城区。1989 165438+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岩市(县级市)。1994 65438+2月,台州撤地设市,黄岩撤地设区(县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路桥、金清、新桥、横街、蓬街、夏梁、峰江、通榆、黄浪、罗阳所辖的8个镇、2个乡被划设路桥区,也是台州的主城区之一。此后,原黄岩县被分为三部分(黄岩、椒江、路桥三区),成为台州市区。分市后,黄岩总人口56.73万,面积988平方公里。
黄岩历史悠久。自古有“小邹鲁”之称,历史上“十八子为一家”,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男女,如诗人戴复古、文学史家陶等。近代以来,人才辈出,有中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陈芳允、罗宗洛等八位黄岩院士,还有革命家、艺术家陈书良。我国文物古迹众多,有五处省级文保单位,包括五代时期的沙埠青瓷窑遗址、北宋时期修建的瑞龙感应塔、严蕊净土寺塔、乌洞桥、夫子庙,以及魏玉山“道教第二洞”、曹洞宗祖庭严蕊寺、翠屏山朱熹讲学馆遗址等。馆内文物8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件,居全省县市前列。馆藏古籍善本5部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黄岩翻泉竹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盛产“黄岩蜜桔”和“东魁杨梅”而享誉海内外。早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期就开始种植柑橘。是世界宽皮柑橘、东魁杨梅的祖地,获得了“中国蜜桔之乡”、“中国东魁杨梅之乡”的美誉。被誉为“中国茭白之乡”、“中国紫竹药之乡”。
在椒江区,河口东临大海,西接黄岩,北靠临海。海域面积600平方公里,椒江水域面积16.89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椒江地区属于浙东最大的黄文平原的北部。主要地貌类型为滨海海洋平原,占陆地总面积的65%。其余的是低矮的山丘、海滩和岛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受海洋水体调节,比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热量充沛,雨热同季,夏鲜夏热,冬无严寒。椒江将其辖区分为胶北水系和胶南水系,主要河流82条,总长359.24公里。除椒江天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多为人工开凿,呈现纵横经纬格局,灌溉便利,一派江南鱼米之乡的景象。
椒江流域生活着古代人,在山麓从事原始渔猎生活。先秦时期统称岳地,属闽中郡。公元前85年,也就是西汉第二年,漳安设立了惠普郡,同时归东杜威管辖。属会稽县,划归扬州。辖区大致相当于温州、台州、滁州。东汉建武年间(25~56年),惠普县改为章安县。杨嘉元年(132),农民起义军成功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军防守,这是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有地方驻军的最早记载。章安作为浙江东南沿海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港口繁华,人文荟萃。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关定和尚就是在张安武武庙出家的。赵构从舟山迁到长安,参观了凤山青秀寺。此外,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到访椒江。元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爆发起义,起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东南地区率先举起反元大旗。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日寇连年入侵,身为军人的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营救,驻守海门,终于将戏班土匪一网打尽。戚继光庙,位于东山西麓,是著名的抗战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迹。清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海禁解除后,沿海经济迅速恢复。当时我们在嘉治设立了海关署,后迁至海门,称为泰大观。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造塘填海,开发沿海滩涂资源。从18世纪中叶开始,嘉治商埠逐渐流行,一度形成福建货物的主要集散地。与此同时,台州列岛得到了进一步开发,陈达成为浙东沿海诸岛最繁华的渔集镇,最多时有居民一万多人。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光绪二十七年(1910),建立了最早的三安川码头,开通了椒江至上海、宁波、温州的客货航线,建立了各种产业。货运业务完成后,市场繁荣起来,成为台州最繁华的港口。至民国,故名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