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道战,为什么隧道没有坍塌?

存在。在河北冉庄,也是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地。

冉庄位于清苑县西南部,距县城15km,距保定市区30km。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冉庄隧道是在对敌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早期的隧道是单孔,然后挖通两个孔,形成双孔或多孔。这种双孔或多孔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也只能作为临时的藏身之处。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边打边挖,边改进,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地下防御战体系。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离地面2米多。隧道的结构与地面上的街道基本相同。以十字街为中心,沿东、西、南、北街挖了四条主干道,再从主干道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及周边几个村庄。最后挖成32里的隧道网,以户为单位,以村为单位,四通八达,上下呼应。

冉庄人民在斗争实践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构筑了一个完整的隧道网。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用于作战的军用隧道和用于人们隐藏的民用隧道。隧道有一个指挥部,一个休息室,一个粮食储藏室,街道标志和油灯,还有一个地下军火库。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墙壁、地面、竖井墙壁、兽槽、炕面、锅碗瓢盆、衣柜等不易发现的地方巧妙修建地下通道。,伪装成建筑物,让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和射击敌人,许多防御工事是利用高楼、地面和其他有利的地形特征建造的,并与地道相连。与此同时,街道和十字路口布满了地雷,隧道里引入了铅丝。这样,冉庄的各种地下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火力网。

冉庄隧道是一座可战可藏、可守可攻、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冉庄民兵利用坑道优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地方武装对敌作战157次,沉重打击了敌人,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和解放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典范。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面积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面积2.26万平方米。大部分当年抗击敌人的工事、地下设施、兵工厂都在遗址中保存完好,村里还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农村的环境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留给后人的永恒而珍贵的历史宝藏。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1995、1997先后被河北省、共青团中央、中宣部列为省级、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在纪念馆的展厅里,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手段,生动再现当年地道战的场景。如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历史,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