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古代,发生在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中。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个所谓的“神农”。据说在神农之前,人们吃爬行动物、动物、果蔬、蜗牛、蚌类。后来人口逐渐增多,食物不足,急需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神农为此尝遍了各种草药,做了艰苦的准备,多次中毒,找到了解毒的方法,最后选择了五谷供人食用。然后他观察了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创造了一把斧子,并教人们种植谷物。于是农业出现了,医学也出现了;同时,人们掌握了制陶和纺织技术。这个传说是农业发生和建立的时代留下的历史阴影。现代考古学为我们了解农业的起源和中国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目前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遗址数千处,遍布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广大土地上,特别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著名的以种植谷子为主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及后来的陕西Xi安半坡遗址等农业聚落。近年来,在湖南澧县鹏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桐岩等地发现了距今数万年的栽培稻遗迹。可见中国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到七八千年前,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原产地主要有三个中心: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中国的原始农业特征明显。在种植上,早就形成了北方小米,南方水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的小麦、大麦和中南美洲的马铃薯、南瓜、玉米。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用于挖掘的手足直插犁、用于割谷穗收割的石刀等,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在畜牧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水牛,后来增加到所谓的“六畜”(马、牛、羊、猪、狗、鸡),这与长期以来以饲养绵羊、山羊为主的西亚不同,更与只饲养羊驼的中南美洲不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和畜禽原产地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原始农业是直接从采集、渔猎经济中发生的,以种植业为核心,以畜牧业为副业,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采集、狩猎作为生活资料的补充来源,形成了农牧猎并存的结构。这种结构导致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适合定居农业。猪一直是主要的家畜,圈养和放牧的结合出现的更早。游牧部落形成较晚。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总之,中国农业起源独立,自成体系。中华文明是建立在自身农业发展基础上的,曾经流传的所谓“中华文明来自西方”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

从中国本身来看,农业并不是从一个中心产地向周边地区扩散,而是由几个源头汇合而成。黄河流域的粟作和长江流域的稻作起源不同。中国南方的农业可能是从种植马铃薯和芋头等块茎作物开始的。即使是同一作物区的农业也可能有不同的来源。中国农业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础上,基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分化重组,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形成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合而成,并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多交集”。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一)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约10000-4000年前),中国的农业起源于约1万年前。它是在采集、渔猎经济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农业的出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技术的最初形成时期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修建。农业技术取得初步进展。

(3)精耕细作的发生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21年)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四)北方旱地集约栽培技术的形成时期

从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0-589年),这是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成熟期。形成了耕耙沤配套技术。各种大型复杂的农具相继被发明和使用。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写了一部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姚敏书》。

(五)中国南方稻田集约耕作的形成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581-1368)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中国南方水田技术支撑技术的形成。水田专用农具的发明与推广。棉花在中国逐渐普及。有许多农业书籍。土地使用模式增加了。南北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

(六)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

明朝至清朝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时期,中国普遍存在人地矛盾,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发展。美国新大陆的许多作物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作物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多样化和复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在高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中国用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从1949的20%提高到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