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传说和故事

汉字的起源

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极低。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团结起来,利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与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是转瞬即逝的,既不能保存也不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而一些需要保存和传播到遥远地方的信息,仅靠人脑的记忆是无法保存的。于是,最原始的笔记书写方法——“结体笔记”和“刻体笔记”应运而生。

解圣石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用各种方法来记东西,其中打结和刻字是最常用的。在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结绳的记载。公元前战国时期的《易经与结绳传》一书说:“古有结绳之治,后世圣人易用书。”汉代人郑玄在《易经注》中也说:“古人无文字,结一条绳是诺,是大事,是大结;事小,总结绳。”引自《九家易》的左《易经》也说:“古人无文字,而有誓约,大事,大绳,小事,小绳,结数。彼此相待就够了。”这是关于作出承诺,这是相当明确和具体的。

仰韶遗址骨契图

雕刻笔记

刻字的目的主要是记录数字。汉代的刘茜在《名簿事迹释》中说:“事迹刻,其号也刻。”明确说明房契是刻字,刻字的目的是帮助记号。因为当人们缔结契约关系时,数量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纠纷的因素。所以,人们用刻字的方法,用一定的线条标出数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是古代的“契”。后来人们把房契从中间分开,分成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依据是两者的重合。古代的契约上刻有数字,主要用来作为欠债的凭证。右图为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遗址骨架。

打结笔记、雕刻笔记和其他类似的笔记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中都可以找到。中国直到宋朝以后,南方还有绳结。南美洲的秘鲁尤其出名。有些民族还可以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准确地记下一些东西。

作为原始的记笔记方法,打结笔记,无论是用一根绳子系住,还是用多根绳子交叉,归根结底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用来表达和记录数字或方向,是一种表意的形式。可以看作是文字出现之前的一个酝酿阶段,但不能演变成文字,更谈不上文字的出现。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住某些东西,而不能交流思想,也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所以打结的音符是不可能发展成文字的。

象形文字的使用

象形文字的使用

的照片

由于打结笔记和刻字笔记的短缺,人们不得不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图片,来帮助他们记忆和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出现。唐兰先生在《中国文献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有好画了。这些画大多是动物和肖像,是人物的前身。”但是,只有在“有了更普遍、更广泛的语言”之后,图片才能起到文字的作用,才能转化为文字。比如有人画了一只老虎,大家看到就会叫它“老虎”;画一头大象,大家看到都会叫它“大象”。久而久之,大家习惯性地使用类似上面提到的“老虎”“大象”这样的图片,介于图片和文字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画面越来越多,画的也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画面逐渐向文字的方向转移,最终导致文字与画面的分离。这样,画面就分为了原本写实的画面和已经成为文字符号的画面文字。象形文字进一步发展成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言:“字以图为据,原话是可以读的图,但不是所有的图都可以读。后来文字和图片的区别逐渐明显,文字不再是图片,而是文字。写作技术不需要写实的描写,只要把特点写出来,一般都是好的,能让人看懂。”这是原文。